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外传播材料英译对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讨论了对外传播材料英译的顺应策略。
关键词:对外传播;汉译英;顺应论;翻译策略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中国与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在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理念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中国国情和发展状况,从而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各方面的社会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对外传播也被摆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广义上来说,对外传播材料指的是任何向外国受众传播中国事务的材料。对外传播材料包括政府文件、经贸洽谈,电台电视台的外语类节目、企业对外宣传文案、外语媒体报道、旅游资料、企业广告、媒体报道、公示语等。这些都是一个国家最先呈现出的形象标签。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国家形象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产生价值。
我国现阶段的对外传播材料主要是在中文稿件的基础上翻译而成,其英译的质量极大地影响着对外传播的效果。由于其受众主要是外国人,其政治背景、社会文化习俗及心理欲求等都有异于中国人,因此对外传播英译要求译者必须顺应受众的需求,使用符合规范的语言,真实充分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从而获得成功的交际效果。本文将结合我国对外传播材料汉英翻译, 探讨对外传播英译中的顺应策略。
二、顺应论
Verschueren(2000)提出了顺应论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他们使人类能动地使用语言。在日常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变异性指语言的可选择性;协商性指人类选择语言的策略;顺应性指人类通过商讨的策略选择不确定性的语言,从而进行成功的交际。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要素。其中变异和协商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适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宋志平,2004)。
Verschueren(2006)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使用,莫如说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与其他以言行事的活动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语用综观论不仅意在研究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使用,也会对认识翻译现象大有好处。在翻译与其他语言使用形式之间, 存在着一个连续体,即是说,任何人使用语言都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翻译。语用综观论将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看作连续不断地做出选择的过程,话语的产出和理解都涉及到选择。”。
对外传播材料的翻译就是译者对语言进行选择并顺应相关语境因素的一个过程或结果。在此过程中,译者必须在不同层面不断地进行各种选择,以顺应语言文化、预设信息、功能、意图等相关语境因素,并最终顺应相关受众的社会行为和心理需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对外传播英译中的顺应策略
对外传播材料的英译应注意以下顺应:
1. 顺应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汉译英有两条原则必须坚持:“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惯,防止落入文字陷阱。”(黄友义, 2004)如国发〔2012〕10号《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的“龙头企业”英译就必须考虑到英语的语言文化。汉语文化中的“龙”代表着力量、领导、威严等, 是一个正面形象,而英语文化中“龙”的形象则凶暴、严厉、残忍。因此将“龙头企业”翻译为“leading company”要比“dragon company”容易被受众接受。
2. 顺应目的语受众的预设信息。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Hickey, 1999)。“如果预设信息得不到共享,翻译就必须采取平衡措施”(欧阳巧琳, 2003)。对外传播材料的译者必须对相关公众的语境和知识状态作出正确的预估,对汉语公示语的预设信息进行恰当处理,从而保证翻译的功效。如“四项基本原则”,应该翻译为“the four cardinalprinciples: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road;adhere to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dhere to Marxism -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s”。
3. 顺应不同对外传播材料的功能和语言特点。不同对外传播材料,功能性也有较大差异。如旅游材料的翻译,需娓娓道来,着眼于历史、文化的介绍;企业的产品介绍及宣传材料,应减少华丽夸张的用词,尽量简明扼要;对于指示性和提示性的公示语,则应语气委婉、礼貌。
4. 顺应目的语受众的心理需求。译者还必须针对目的语受众的心理、认知作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在对外传播英译中要体会目的语受众的感受,顺应其心理需求,这样才更容易让人接受。在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宾客止步”的提示,有些被翻译为“Guests don’t go”或者“Stop”等,语气过于强硬,不够礼貌。再如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的英文标牌被写成了“Deformed Man”,更是有歧视及不注重人权之嫌。不如分别更正为“Staff Only”和“Disabled”。
四、结语
对外传播的目的是向国外传播文化介绍中国国情,使其他国家更好了解中国。对外传播英译需要顺应目的语受众的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语境,才能更好的满足对外传播的目的,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 Hickey, L.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3. Verschueren, J. Translation and/ as ( re ) contextualization [ P]. A paper presented as a lecture during the July 2006 IATIS conference in Cape Town, 2006.
4. 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中国翻译, 2004(6).
5. 欧阳巧琳. 广告翻译中的顺应性[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5).
6. 宋志平.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 2004(2).
关键词:对外传播;汉译英;顺应论;翻译策略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中国与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在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理念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中国国情和发展状况,从而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国各方面的社会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对外传播也被摆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广义上来说,对外传播材料指的是任何向外国受众传播中国事务的材料。对外传播材料包括政府文件、经贸洽谈,电台电视台的外语类节目、企业对外宣传文案、外语媒体报道、旅游资料、企业广告、媒体报道、公示语等。这些都是一个国家最先呈现出的形象标签。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国家形象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产生价值。
我国现阶段的对外传播材料主要是在中文稿件的基础上翻译而成,其英译的质量极大地影响着对外传播的效果。由于其受众主要是外国人,其政治背景、社会文化习俗及心理欲求等都有异于中国人,因此对外传播英译要求译者必须顺应受众的需求,使用符合规范的语言,真实充分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从而获得成功的交际效果。本文将结合我国对外传播材料汉英翻译, 探讨对外传播英译中的顺应策略。
二、顺应论
Verschueren(2000)提出了顺应论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他们使人类能动地使用语言。在日常交际中,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变异性指语言的可选择性;协商性指人类选择语言的策略;顺应性指人类通过商讨的策略选择不确定性的语言,从而进行成功的交际。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要素。其中变异和协商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适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宋志平,2004)。
Verschueren(2006)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使用,莫如说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与其他以言行事的活动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语用综观论不仅意在研究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使用,也会对认识翻译现象大有好处。在翻译与其他语言使用形式之间, 存在着一个连续体,即是说,任何人使用语言都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翻译。语用综观论将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看作连续不断地做出选择的过程,话语的产出和理解都涉及到选择。”。
对外传播材料的翻译就是译者对语言进行选择并顺应相关语境因素的一个过程或结果。在此过程中,译者必须在不同层面不断地进行各种选择,以顺应语言文化、预设信息、功能、意图等相关语境因素,并最终顺应相关受众的社会行为和心理需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对外传播英译中的顺应策略
对外传播材料的英译应注意以下顺应:
1. 顺应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汉译英有两条原则必须坚持:“一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惯,防止落入文字陷阱。”(黄友义, 2004)如国发〔2012〕10号《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的“龙头企业”英译就必须考虑到英语的语言文化。汉语文化中的“龙”代表着力量、领导、威严等, 是一个正面形象,而英语文化中“龙”的形象则凶暴、严厉、残忍。因此将“龙头企业”翻译为“leading company”要比“dragon company”容易被受众接受。
2. 顺应目的语受众的预设信息。翻译就是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Hickey, 1999)。“如果预设信息得不到共享,翻译就必须采取平衡措施”(欧阳巧琳, 2003)。对外传播材料的译者必须对相关公众的语境和知识状态作出正确的预估,对汉语公示语的预设信息进行恰当处理,从而保证翻译的功效。如“四项基本原则”,应该翻译为“the four cardinalprinciples: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road;adhere to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dhere to Marxism -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s”。
3. 顺应不同对外传播材料的功能和语言特点。不同对外传播材料,功能性也有较大差异。如旅游材料的翻译,需娓娓道来,着眼于历史、文化的介绍;企业的产品介绍及宣传材料,应减少华丽夸张的用词,尽量简明扼要;对于指示性和提示性的公示语,则应语气委婉、礼貌。
4. 顺应目的语受众的心理需求。译者还必须针对目的语受众的心理、认知作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在对外传播英译中要体会目的语受众的感受,顺应其心理需求,这样才更容易让人接受。在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宾客止步”的提示,有些被翻译为“Guests don’t go”或者“Stop”等,语气过于强硬,不够礼貌。再如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的英文标牌被写成了“Deformed Man”,更是有歧视及不注重人权之嫌。不如分别更正为“Staff Only”和“Disabled”。
四、结语
对外传播的目的是向国外传播文化介绍中国国情,使其他国家更好了解中国。对外传播英译需要顺应目的语受众的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语境,才能更好的满足对外传播的目的,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 Hickey, L.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3. Verschueren, J. Translation and/ as ( re ) contextualization [ P]. A paper presented as a lecture during the July 2006 IATIS conference in Cape Town, 2006.
4. 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 中国翻译, 2004(6).
5. 欧阳巧琳. 广告翻译中的顺应性[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5).
6. 宋志平.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 中国翻译, 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