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利玛窦墓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生活或工作的人都知道,二环路周边是属于非常繁华热闹的区域,人多车也多。在西二环官园桥西侧约6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公交站,站名叫“三塔寺”,车站的路南有一处闹中取静的地方,这里之前的大门口挂着“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牌子,现在在大门的另一侧还竖立着“北京行政学院”的牌子,是北京市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培养党务和行政干部的学府。由于不对外开放,所以园内显得很安静,但让你想象不到的是,这里却是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故事和精美西方建筑的“静”地。
  南怀仁,耶稣会传教士,比利时人。康熙八年(1669),为钦天监监副,主持编制《时宪书》。奏请制造六件大型观象台天文仪器(现存观象台)。精通历法,撰写了《康熙永年历法》32卷,可预推数千年后年历。并奉旨铸造了火炮320门,深得康熙帝器重。
  1954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开始筹建,看中了这处距离市区不远而又安静的地方。据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老同志回忆,当时,有关人员为此请示了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处,而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处则直接请示了国务院,最终,周恩来总理亲自做出决定,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3位尊重中国人民传统习惯并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较大贡献的耶稣会士的墓地仍在原址保留,而其他传教士的遗骨及墓碑则迁至海淀区西北旺乡新辟的16亩墓地内。
  直至1966年以前,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3人的墓地,还是北京市文物局管理的受保护文物。“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避免利玛窦等外国传教士的墓碑遭到破坏,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工作人员将利玛窦等人的墓碑深埋地下,墓碑就这样被保护起来了。
  墓地经历过两次扩建。首次扩建是在1984年。由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市委党校合作,在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的墓园东侧修建一新院,并将1901年由清政府嵌入马尾沟教堂外墙,后散落在校园里的另外60通石碑重新竖立并保护起来。同年5月24日“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扩建是在1993年,由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出资,将位于党校南墙的原栅栏墓地南门向北移动158.4米,放置在利玛窦墓碑的南面。至此,原“栅栏墓地”遗存的文物得到妥善保护。
  因墓地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及历史文物的珍贵性,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将“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除墓地以外,原“山字楼”和“口字楼”也受到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高度关注,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而形成一处独具特色的文物群,成为北京市文化遗产的有机内容之一。
  墓园现存的63通墓碑,既是百年以上的珍贵文物,也是中西合璧的艺术作品。碑首大多刻有蟠龙,遒劲有力;碑额处刻有十字架、HIS(耶稣名字的缩写)、三颗钉(喻指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三颗钉子)等西方宗教的标志性图案;碑身上刻有用汉文和拉丁文合璧书写的墓志铭,包括姓名、名号、年龄、国籍、官职、来华年代、死亡日期等,个别碑身上还刻有汉、满、拉丁三种文字,有的还刻有上谕和圣旨等;碑座上则刻有灵兽、山涯、海洋、祥云、瑞草、仙花等图案,造型精美,生动传神。此外,还有“耻辱碑”、石羊、石雕宝瓶、石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明末清初的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青石无言,但一尊尊青石刻就的石碑却凝聚了历史的沧桑,成为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同时,它们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与外国友人平等交往、友好相处的展示,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开明政策。在墓地南侧和西南侧呈现灰色调的“口字楼”、“山字楼”,则证明了当时基督教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展示了西洋教派建筑的科学性、实用性。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看到的利玛窦等外国传教士墓群,它们被保护得很好。
  由于利玛窦墓群的历史地位,市委党校也成了一处国际友人和热爱宗教的朋友们参观、凭吊的地方。一天,我在学院里的利玛窦墓群前,遇到一位拿着相机拍小石门和墓群的中年外国女士,她的中文讲得非常流利。我问她:“你是意大利人吗?怎么会来这里?”她答复说:“我不是意大利人,但是利玛窦很有名,所以我来看看。”她的答复令我有点意外。我接着把我新近了解到的有关利玛窦的故事讲给她听。我说:利玛窦来中国传教,还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对中国是有贡献的,所以他是第一位得到皇帝同意在中国入葬的外国人。我还告诉她,不远处有两栋原教会修女居住的“口字楼”和“山字楼”,保护得很好,可以去看看。她顺我手指的方向看了看,连连点头称谢。
  由此看来,利玛窦在外国人心里的位置很高,我每次去那里,总能看到利玛窦的碑前有几束鲜花。
  口字楼的故事
  北京市委党校内不单有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而且还有保存至今且一直使用着的精美建筑——“口字楼”和“山字楼”。
  可以说,这是一处你不容易找到的地方,更令你想象不到里面还有这么多历史古迹的存在,真是值得去看看。在学院里有两处与周边不一样的灰色老楼,在我打量着这些老房子的时候,先后遇到了两位生活在院子里的老人,我主动上前和他们打着招呼,询问起这些建筑的情况。据他们介绍,这些老建筑过去是教会的房子,一处叫“口字楼”,靠西边的叫“山字楼”,过去是修女们居住的地方,不过“口字楼”现在由党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在用,也有一些房屋成为现代化的计算机电子课堂,“山字楼”里面则居住着学院的教职员工和家属。
  前面提到,在石门柱子侧面看到有几行字,介绍说是1993年从南面158米的马尾沟教堂迁移过来的,所以得知,这里教堂的名字应该叫马尾沟教堂。
  通过查询资料了解到,马尾沟教堂又名石门教堂、法国教堂、圣母修道院、致命圣教堂等。马尾沟教堂的所在地曾经是欧洲传教士在北京的公共墓地,后在此兴建教堂,此后还曾经在这里设立了专门培养高级神职人员的神学院——文声学院,现在中国大陆著名的葡萄酒品牌龙徽也是诞生在马尾沟教堂的地下酒窖。马尾沟教堂盛行时曾不断扩建,除教堂主体建筑外,还兴建了口字楼、东西平房和山字楼等附属建筑。口字楼和山字楼的名字取自其建筑平面,最初将府佑街的法国圣母会和修道院迁来安置在这两栋楼中,后来山字楼被刘克明神甫买下兴办文声学院,口字楼继续作为圣母修道院。马尾沟教堂的文声学院曾经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神学院之一,培养了大量本土神职人员,已故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教傅铁山便是毕业于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整个马尾沟教堂和栅栏墓地均被日军占领,教士被遣散,文声学院的学生流落社会,马尾沟教堂开始衰落。
  1949年后,马尾沟教堂的外国教士离开中国,整个教堂由中国教会人士管理。1954年,教会将山字楼和口字楼出售给中共北京市委,两座楼被用作北京市委党校的食堂和职工宿舍,1958年教会将马尾沟教堂和整个栅栏墓地无偿赠予北京市委,1973年教堂建筑被拆除建食堂,从此马尾沟教堂作为一处宗教建筑,彻底从北京的地图上消失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尾沟教堂和栅栏墓地遭到破坏,利玛窦等人的墓碑被埋入地下,教堂墙壁上镶嵌的教士墓碑散落各处,院内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
  1978年,应意大利政府的要求,北京市重新修缮了利玛窦等人的墓地,将他们的墓碑挖掘出土,重新竖立,其中文物工作者还特别将利玛窦碑阳文字磨平照原样重新镌刻,并依样砌上青砖边框和白色玫瑰花边;1984年,北京市委党校又重新收集了散落院内各处的传教士墓碑,集中竖立于利马窦等人小墓园的东侧,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栅栏墓地;1994年,又重新修建了墓园南门,人称小石门;2003年,文物部门对口字楼进行了加固和修缮。但马尾沟教堂的主体建筑没有获得复建。
  昔日的马尾沟教堂的位置现在是党校的食堂,目前保存在北京市委党校院内的有:马尾沟教堂口字楼、山字楼、利马窦等著名传教士的小墓园、保存六十余名传教士墓碑的大墓园、建于清代的墓园大门等。口字楼的建筑曾经得到过政府拨款修缮,看起来依然显得很新,现在是市委党校成人教育学院所办公在地。
  山字楼的故事
  据资料介绍:马尾沟教堂所在地在明朝中后期曾经是一位杨姓太监的别墅,民间俗称栅栏别墅。万历年间,杨姓太监因事入狱,他为了保存这所别墅不被官府没收,遂将别墅改建为专门供奉地藏王菩萨的仁恩寺,还花费了很多金条打点,但这仍然没能阻止官府没收这块土地。没收后的栅栏别墅被称作栅栏官地。
  有一天在园内我又遇一位老者,在聊天中“山字楼”被他称作“丁字楼”,后来经过我实地观察,发现形状不像,再经过网上查询得知,西面的那栋楼叫山字楼,形状非常像。我还特地向老者打听学院大门口的汽车站名,院校外公交车牌上标的站名是“三塔寺”,那就说明这里曾经有三座塔,但我来往许多次也没有发现半个塔影。老者说,他在这里居住40年了也没见过。我上网一搜,答复是早已拆除。这个答案太令我失望了。我想:“三塔寺”要是能像马尾沟教堂前的小石门那样,被异地迁移保存下来那该多好呀!
  下面,我们去看看那栋曾经住过修女的山字楼吧。
  山字楼的主楼坐北向南,“山字的三竖”则分别在主楼南侧的中间和两边均匀布置,形成“山”字造型,也自然地分成了两个分别独立的“院子”。我感觉这种设计,既能合理地利用空间,又便于管理。
  山字楼曾经是文声学院所在地,它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神学院之一,曾培养了大量本土神职人员。山字楼内现居住着党校的教职员工和家属,虽说这些楼的年龄不小,但经过装修后,让人有旧貌换新颜的感觉。由于楼层高,楼墙厚,比较宽大,所以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在看了几次楼的外观后,看看里面建筑构造的想法更加强烈了。为了满足自己这个愿望,在一天没有上课前的早晨,自己径直闯了进去,一直走到了三楼顶。楼梯间和楼梯踏步都非常宽,踏步间的高度要低于我们现在的楼梯,走在上面会感觉很放心,很舒服,很安全。
  希望这处承载着厚重历史故事和精美西方建筑的“静”地,能带给你一种新的视觉。
其他文献
这边是唐国强的戏最多,叼着烟卷,胸有百万兵,头脑中有GOOGLE地图,东北、华东野战军尽在掌握,那边“常凯申”总带着一队军以上干部正襟危坐,拿着个棍子在地图上指指划划,这个戏把我看入迷了,完全入迷了……    2004年春天,我站在诺曼底海滩上,开车带我来这里的是一位军事爱好者,他拿着一把雨伞当拐杖,慢条斯理地在海滩上漫步——你看他那架势,就知道他沉浸在往事中了,如果你对二战战史多一点儿了解,你就
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为世界各个文明形成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谐共处的积极关系,共同开创人类美好前景提供中国方案。我们要坚持和而不同,维护文明多样性;坚持平等互尊,加强文明对话交流;坚持包容互鉴,促进文明发展繁荣,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举办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重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把亚洲的多样性转化为扩大交
“我听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知道了国家对农民和种植業的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我真的是特别激动,我作为石榴协会会长,我一定带动我的会员们,抓住时机,增产增收。”  ——鹿泉区农广校学员张爱芳感慨地说。河北省鹿泉区农广校组织全体教师和部分农民学员代表收看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式。大家纷纷表示,更有决心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共绘乡村振兴华美篇章。
历届诺奖得主如何花奖金?  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奖金约为140万美元,这么大一笔钱获奖者会如何支配呢?美国《时代》周刊日前盘点了部分历届获奖者是如何花奖金的,其中包括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将奖金花在了日常支出中,包括偿还抵押贷款、购买汽车或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居里夫人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个在不同学科领域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将获得的所有奖金全部
栏目名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三农早报》  播出频率: AM720千赫 播出时段: 6:00-6:30  栏目定位: 播报三农信息 关注三农热点 解读三农政策  近日,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大讲堂”在京举行。各界代表围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业科技人才支撑”的会议主题,深入交流探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思路与措
她笑着说自己选择了自由,当然还有随之而来的孤独和心酸,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我喜爱关于简·奥斯丁的一切事。即便是《傲慢与偏见》被宝莱坞改成了不伦不类的现代歌舞片(《新娘与偏见》),或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恋爱桥段被毫无想象力地移植到奥小姐本人的爱情故事里(《成为简·奥斯丁》),甚或被一个叫做阿曼达·普莱斯的小妮子穿越时空、无限意淫之后(《迷失奥斯丁》)。我也喜爱传记电影《奥斯丁的遗憾》。一
三番五次深入挂钩村开展种养技术培训,提升农民技术水平,发展特色种养业助农增收;精心组织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脱贫攻坚;帮助农民建立电商销售渠道,与外地经销商积极对接,让高原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临沧市农广校校长李彦屏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为产业脱贫上下奔走、竭尽心智的事迹,被当地山区百姓所深深铭记。  李彦屏今年57岁,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
对自己的历史有所知的人,必然会有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钱穆《国史大纲》  天安门向南,过前门楼子,在中轴线西侧有一片繁华区域,在老北京的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赫赫有名,它就是南城翘楚——大栅栏。大栅栏地区是北京老城最为繁华、历史最为悠久、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600年来经久不衰,独领风骚。  大栅栏地区是旧京的典型性代表区域,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之盛誉。傲踞于天
2014年的数九寒冬时节,老河口春雨合作社却热闹纷呈,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湖北省梨产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产业链式示范培训班在这里持续了多日,学员们仍然兴致盎然。来自全省梨产业主导区的100名梨农围着专家,共商梨产业生产、品种、销售、储藏、加工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午休时间,学员们仍不放过学习的机会,围着刚讲完课的华中农业大学蔡礼鸿教授,请他一定要到自家田里去看看,“帮助看看我家树形好不好?要不要
和平奖委员会交给奥巴马的将是一块奖牌,奥巴马接过的却会是一副重担。      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揭晓之后,就连获奖者本人也感到“吃惊”和“惶恐”,甚至还“有点惭愧”。  上任不足9个月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有宏大的抱负和计划,但目前为止仍在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伊朗核武、朝核等历史遗留问题中纠结,不见实质收获,承诺尚大过成績——和平奖凭啥就给他?  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