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眼病发病相关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55443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血管性眼病呈现高度复杂性和难治性,是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眼科医生遇到的治疗较为棘手的一大类疾病。新生血管形成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知其是多因子、多途径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眼内正常血管生成是局部微环境处于生理状态下,促血管生成因子与抑制血管生成因子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在缺血、缺氧及炎症等病理因素诱导下,这些细胞因子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引发眼内新生血管的生成。尽管目前的研究表明,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等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与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阐明众多细胞因子参与眼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从而明确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发病机制。本文就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生成素-2(Ang-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PEDF等与新生血管性眼病发病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垂体瘤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中心静态视野的定量分析,来探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视野改善时程的特征,以及术后视野改善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且术前有视野缺损的垂体瘤患者110例(212眼),对其中在术后1周复查视野有改善且术后3、6、12个月时随访资料完整的30例患者(45眼
近年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作为计算机、光学、眼科学等的交叉学科,其在眼视光学的应用尤其令人关注。为进一步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现就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眼视光学医学教育、手术辅助、疾病诊疗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比较青少年儿童单纯远视性弱视与远视散光性弱视状态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差异。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眼科视光中心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儿童147例,根据屈光状态不同,分为B组(单纯远视性弱视)75例(75眼)和C组(远视散光性弱视)72例(72眼),并以所有患儿对侧健康眼为A组进行对照。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
期刊
目的:探讨血脂比值与视网膜血管管径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0年1-12月在广州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体检的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史且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广州市公务员4 882名,对该群体进行血脂蛋白浓度的监测,并采集研究对象同时期的眼底彩照。采用科学有效的眼底血管分析软件(IVAN软件)测定视网膜动静脉管径。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载脂蛋白B/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ICL)更换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因ICL V4c在眼内的拱高低于100 μm而接受PPC-ICL更换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7例(10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拱高、角膜内皮细胞数量(ECD)、瞳孔直径及
目的:评估不同切割深度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切割深度可预测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在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行SMILE的近视屈光参差患者58例(116眼)。以预期切割深度较深眼为A组,对侧眼为B组。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为特点的眼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控制眼压和手术降低眼压。小梁切除术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是手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术后瘢痕形成和并发症多,远期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已有研究证实,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增高,而VEGF在滤过术后瘢痕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Bevacizumab是人重组单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作为青光眼的常见类型,发病隐匿,并存在患者眼压不高却伴有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或眼压降低至正常范围后疾病仍处于进展状态的情况,相应的病程控制和疾病预防也仍是难点。本文主要对POAG患者存在的眼部及全身血流异常情况,包括眼部血流高阻低流、血管密度减少,全身血流调控能力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变、血压和甲皱襞微循环的异常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归纳血流异常引起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作用机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Tel type 2)是以黄斑颞侧毛细血管网扩张及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萎缩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多于50~60岁起病,同时累及双眼。此病的发病机制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此病的起源是血管病变还是神经上皮病变。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兴影像学检查,如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视网膜色素显像等的出现,为该病发病机制的探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同时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