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4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探索历史课堂的模式。历史本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可是载入课本,进入我们的课堂以后就变得沉闷、压抑。因此,大多数中学生对历史便失去了兴趣,进而产生厌倦的情绪,历史在学生的眼里变成了死板的、纯粹的记忆材料。为了还历史以真实,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精心导入,诱发兴趣
   导入语设计巧妙,会引发学生急切的求知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精心备课,认真设计导入语。
   二、语言风趣,以知激趣
   如在给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力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棠的理解。
   三、創设情境,以演求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
   (1)演绎历史短剧法。在学《日本明治维新》时,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编历史小短剧,学生扮演天皇,领着众大臣宣誓“五条誓文”,大臣为天皇出谋划策,提出各种意见,天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表示赞同与否。学生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好像置身于当年的历史情景之中。通过学生的演出,他们自我得到了表现,潜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
   (2)组织辩论会。关于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问题,学生持不同的观点。我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通过对问题的争辩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老师的指导,在辩论中学生的观点达成统一,使学生对秦始皇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同时知道了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地认识与评价,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学生在辩论中思维能力得到开发,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学生在辩论中互相交流合作,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参观历史博物馆,写出心得体会。在讲《凯末尔》一课时,由学生布置三个展厅:成长——历史的选择、独立——救民于水火和改革——民族之崛起。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负责三个展厅的布展。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上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负责介绍,带领全班同学参观展厅,参观完毕,要求每个学生写下一段话来纪念凯末尔。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状态下学到了知识。
   总之,历史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丰满历史,还学生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历史,让历史学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迁安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大多数学生在作文时都有的感受。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第一,要关注生活,倡导真情写作;第二,要重视写作兴趣的激发;第三,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第四,予以适当适时地评价鼓励。   关键词:作文教学;真情写作;兴趣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可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就像一只盘踞在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让学生望而生畏,逡巡不前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利培酮(32例)和氯氮平(31例)进行对照研究.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
唐代司空图曾举醋盐为喻:醋止于酸.盐止于咸,都缺乏酸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认为好诗应有酸成调和之后的“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按传统诗学,“味外之旨”是指诗的意
高效的学习方法就像点石成金的金钥匙,会让学生更有效率和效果地学习。下面,我就谈谈几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涌入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分析,从辅导员的角度探讨高校独生子女群
摘 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职业倦怠、不安心岗位、角色意识差等诸多问题。需要采取加强人文关怀、强化激励、典型引领、心理辅导、改革人事制度、加强考评监督等措施来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      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强师先强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其自身的品德和人格、敬业精神和从教行为,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