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8年11月25日,以“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为主题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召开,国际教育界希望通过此次大会展开国际对话,形成共同参照标准,制定国家全纳教育政策,起草长短期全纳教育规划。本届大会上,各国达成共识,做出承诺,掀起一股“全纳”热潮。按照惯例,中国作为成员国如期提交报告,回顾并展望了本国全纳教育。
[关键词] 国际教育大会;全纳教育;中国的全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5-0044-04
2008年11月25日至28日,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ICE)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IBE)组织下于日内瓦召开,会议主题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消除排斥与歧视,促进教育公正与民主为己任。全纳教育作为积极融合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群体,解决歧视冲突问题,支持和欢迎多样性的有力手段已获得广泛认可,全纳的理念也正是全民教育目标的核心。①此次国际教育局理事会、教科文组织大会和执行局将“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作为第48 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就是希望国际教育系统能够认识到现存社会和教育体制仍存在多种形式的排斥现象,最为重要的是应从长远角度观察与反思,进行切实变革,制定与实施新政策,从而建立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及终身教育。
一、大会召开的背景框架
1.千年发展目标(MDGs)与全民教育(EPT)目标
全纳教育与千年发展目标(MDGs)及全民教育(EPT)目标有着密切联系,关系到它们能否实现。2007 年12 月在达喀尔举行的全民教育高层小组会议指出:“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向至今被剥夺了基础教育机会的儿童、青年和成人,特别是女童和妇女,普及基础教育。”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还指出:“有质量的教育是指具有全纳性和致力于让所有学习者(不分性别、社会和经济地位、种族、地理位置、特殊学习需要、年龄和宗教信仰)全面参与的教育。”②
2.当今国际社会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
经过国际社会及各个国家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与发展,当前各国教育已取得众多令人可喜的成果,如大多数国家实现最低6年的义务教育,甚至有些国家将义务教育向前推至学前教育阶段,向后延伸至高中阶段,但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却无处不在。如今仍有7500万儿童游离在学校围墙之外,这一数量占所有初等教育学龄儿童总数的10%,7.76亿成年人不能阅读。伤残人员所遭遇的歧视与排斥更加让人震撼和担忧,6.5亿人由于智力、身体残疾或特殊教育需求未能入校学习,98%的成年残疾人不具备基本读写算技能,残疾儿童占所有辍学儿童的比重超过1/3。③ 而这些只是被排斥在学校体制之外的人,世界上还有不计其数的公民在教育系统内被边缘化,他们在学校里并未体验到成功,没有达到预期教育水平,许多人都是学业失败者,甚至有些人很早便在没有任何基本技能的情况下离开学校,进入社会。
3.国际法律框架
国际社会几十年来制定和通过的许多法律都涉及全纳教育,这些国际法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国际法律框架,不仅使各国教育部长和教育领域各界人士在此框架内开展行动,制定政策,还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从不同层面表达了全纳教育的概念、观点及理念。其中对全纳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有: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1989年的《儿童权利宣言》; 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2000年的《世界教育论坛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目标”)以及“千年发展目标”;2006年的《残疾人权利公约》。
可见,无论各个国际法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都试图在许多方面有所改进及突破,它们都论述了一个中心议题——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并且是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教育中不得有任何歧视和排斥,教育应鼓励参与,实现全纳。
4.大会组织筹备
为了更好地召开本届国际教育大会,交流全纳教育理念、策略及实践,探讨各国共同关注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加强地区内及跨地区合作并形成共识,来自128个国家的900多名教育决策者、专家、联合国官员和民间社会团体参加了10次地区筹备研讨会、4次地区预备会议,会议筹备工作组也分别于2007年、2008年1月提交工作组报告。会议筹备工作的如期顺利进行也为会议召开做好充分准备,其取得的成果包括:各与会国交流全纳教育观点及理念,分享实践经验,明确共同挑战;拓展全纳教育概念和方法,力求普适性,作为促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基础的地区内及跨地区专业知识;确立地区组织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确定全纳教育地区及次地区路线图。
二、全纳教育的新发展——本届大会成果
本届国际教育大会采用全体会议与分组讨论会相结合的方式,以“我们为什么需要根据实践经验制订政策”为中心议题,开展两场主题辩论,四次专题研讨会和两个全体会议小结,最终在十几次地区研讨会的基础上,综合本次大会辩论及研讨结果通过《结论和倡议》,反映大会成果。
1.方法、范围与内容
这涉及全纳教育观点及理念,主要探讨全纳教育的概念、方法、障碍及挑战、全纳文化和社会意识。
(1)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纳教育指导方针》中将全纳教育定义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旨在通过所有学生对学习、文化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来满足其需求的多样性,以便减少教育体制内和由教育体制引起的排斥现象。④ 树立全纳观就要坚持儿童整体观,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教育,绝不忽略任何一名儿童;尊重并对学习者的多样性予以积极回应,将由于性别、种族、民族、宗教信仰、阶级阶层、能力、特殊需求和学习愿景而产生的差异视为优秀学习资源,而非阻碍因素;改革正规及非正规教育系统,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且保持教育的高质量,主动将学习者融入主流教育,贯彻公平教育。
(2)全纳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原则
全纳问题首先是人权问题,以权利理念为基础,用人权和公正来衡量。全纳教育是所有人的事情,发展全纳教育系统是走向全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全纳学校的确可以成为实现优质全民教育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⑤ 全纳教育理应成为一项基本原则,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终身教育,最终走向全纳社会。
(3)障碍及挑战
本次国际教育大会普遍认为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是实施全纳教育政策和战略的主要障碍,⑥ 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紧迫形势下,国家及国际组织更不应消减教育拨款,否则只会使弱势及贫困人口付出更大代价,使全纳教育雪上加霜。各国实现全纳教育承受的众多挑战包括固有排斥观念及态度,鲜有变革的国家法律、政策规章,组织不善及必要技术、资源的缺乏,教师素质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多样性。
(4)全纳文化、环境及社会意识
全纳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动态观念,这说明实施全纳教育并不单纯涉及组织、资源、技术变革,还需开展一场持续的思想革命,创造有利于实现“全纳”的文化及环境,鼓励积极参与,包容所有公民,接纳并认可差异,有益共同繁荣与进步,促进理解和交流。
2.公共政策
这是全纳教育的宏观层面,一般涵盖国家法律公约、行政规章制度、教育政策与战略、资源和支持。
(1)全纳性的教育政策与战略
全纳教育由理想转化为现实,最为基本的就是要开展全方位改革,将全纳性教育改革与整个教育系统改革及全社会改革紧密相连,全纳教育不仅要成为全面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更应融入社会改革工作中。以“全纳”的高度和视角看待教育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推动民主,宣扬人权,维护公正。这种改革并非“不动皮毛”的形式上的整治,而是意指本质转变,定会掀起一场彻底的体制及观念革命。
[关键词] 国际教育大会;全纳教育;中国的全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5-0044-04
2008年11月25日至28日,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ICE)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IBE)组织下于日内瓦召开,会议主题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消除排斥与歧视,促进教育公正与民主为己任。全纳教育作为积极融合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群体,解决歧视冲突问题,支持和欢迎多样性的有力手段已获得广泛认可,全纳的理念也正是全民教育目标的核心。①此次国际教育局理事会、教科文组织大会和执行局将“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作为第48 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就是希望国际教育系统能够认识到现存社会和教育体制仍存在多种形式的排斥现象,最为重要的是应从长远角度观察与反思,进行切实变革,制定与实施新政策,从而建立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及终身教育。
一、大会召开的背景框架
1.千年发展目标(MDGs)与全民教育(EPT)目标
全纳教育与千年发展目标(MDGs)及全民教育(EPT)目标有着密切联系,关系到它们能否实现。2007 年12 月在达喀尔举行的全民教育高层小组会议指出:“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向至今被剥夺了基础教育机会的儿童、青年和成人,特别是女童和妇女,普及基础教育。”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还指出:“有质量的教育是指具有全纳性和致力于让所有学习者(不分性别、社会和经济地位、种族、地理位置、特殊学习需要、年龄和宗教信仰)全面参与的教育。”②
2.当今国际社会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
经过国际社会及各个国家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与发展,当前各国教育已取得众多令人可喜的成果,如大多数国家实现最低6年的义务教育,甚至有些国家将义务教育向前推至学前教育阶段,向后延伸至高中阶段,但教育中的排斥现象却无处不在。如今仍有7500万儿童游离在学校围墙之外,这一数量占所有初等教育学龄儿童总数的10%,7.76亿成年人不能阅读。伤残人员所遭遇的歧视与排斥更加让人震撼和担忧,6.5亿人由于智力、身体残疾或特殊教育需求未能入校学习,98%的成年残疾人不具备基本读写算技能,残疾儿童占所有辍学儿童的比重超过1/3。③ 而这些只是被排斥在学校体制之外的人,世界上还有不计其数的公民在教育系统内被边缘化,他们在学校里并未体验到成功,没有达到预期教育水平,许多人都是学业失败者,甚至有些人很早便在没有任何基本技能的情况下离开学校,进入社会。
3.国际法律框架
国际社会几十年来制定和通过的许多法律都涉及全纳教育,这些国际法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国际法律框架,不仅使各国教育部长和教育领域各界人士在此框架内开展行动,制定政策,还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从不同层面表达了全纳教育的概念、观点及理念。其中对全纳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有: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1989年的《儿童权利宣言》; 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 2000年的《世界教育论坛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目标”)以及“千年发展目标”;2006年的《残疾人权利公约》。
可见,无论各个国际法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都试图在许多方面有所改进及突破,它们都论述了一个中心议题——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并且是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教育中不得有任何歧视和排斥,教育应鼓励参与,实现全纳。
4.大会组织筹备
为了更好地召开本届国际教育大会,交流全纳教育理念、策略及实践,探讨各国共同关注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加强地区内及跨地区合作并形成共识,来自128个国家的900多名教育决策者、专家、联合国官员和民间社会团体参加了10次地区筹备研讨会、4次地区预备会议,会议筹备工作组也分别于2007年、2008年1月提交工作组报告。会议筹备工作的如期顺利进行也为会议召开做好充分准备,其取得的成果包括:各与会国交流全纳教育观点及理念,分享实践经验,明确共同挑战;拓展全纳教育概念和方法,力求普适性,作为促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基础的地区内及跨地区专业知识;确立地区组织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确定全纳教育地区及次地区路线图。
二、全纳教育的新发展——本届大会成果
本届国际教育大会采用全体会议与分组讨论会相结合的方式,以“我们为什么需要根据实践经验制订政策”为中心议题,开展两场主题辩论,四次专题研讨会和两个全体会议小结,最终在十几次地区研讨会的基础上,综合本次大会辩论及研讨结果通过《结论和倡议》,反映大会成果。
1.方法、范围与内容
这涉及全纳教育观点及理念,主要探讨全纳教育的概念、方法、障碍及挑战、全纳文化和社会意识。
(1)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纳教育指导方针》中将全纳教育定义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旨在通过所有学生对学习、文化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来满足其需求的多样性,以便减少教育体制内和由教育体制引起的排斥现象。④ 树立全纳观就要坚持儿童整体观,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教育,绝不忽略任何一名儿童;尊重并对学习者的多样性予以积极回应,将由于性别、种族、民族、宗教信仰、阶级阶层、能力、特殊需求和学习愿景而产生的差异视为优秀学习资源,而非阻碍因素;改革正规及非正规教育系统,提供同等受教育机会且保持教育的高质量,主动将学习者融入主流教育,贯彻公平教育。
(2)全纳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原则
全纳问题首先是人权问题,以权利理念为基础,用人权和公正来衡量。全纳教育是所有人的事情,发展全纳教育系统是走向全民教育的有效途径,全纳学校的确可以成为实现优质全民教育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⑤ 全纳教育理应成为一项基本原则,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终身教育,最终走向全纳社会。
(3)障碍及挑战
本次国际教育大会普遍认为社会不公和贫困问题是实施全纳教育政策和战略的主要障碍,⑥ 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紧迫形势下,国家及国际组织更不应消减教育拨款,否则只会使弱势及贫困人口付出更大代价,使全纳教育雪上加霜。各国实现全纳教育承受的众多挑战包括固有排斥观念及态度,鲜有变革的国家法律、政策规章,组织不善及必要技术、资源的缺乏,教师素质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多样性。
(4)全纳文化、环境及社会意识
全纳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动态观念,这说明实施全纳教育并不单纯涉及组织、资源、技术变革,还需开展一场持续的思想革命,创造有利于实现“全纳”的文化及环境,鼓励积极参与,包容所有公民,接纳并认可差异,有益共同繁荣与进步,促进理解和交流。
2.公共政策
这是全纳教育的宏观层面,一般涵盖国家法律公约、行政规章制度、教育政策与战略、资源和支持。
(1)全纳性的教育政策与战略
全纳教育由理想转化为现实,最为基本的就是要开展全方位改革,将全纳性教育改革与整个教育系统改革及全社会改革紧密相连,全纳教育不仅要成为全面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更应融入社会改革工作中。以“全纳”的高度和视角看待教育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推动民主,宣扬人权,维护公正。这种改革并非“不动皮毛”的形式上的整治,而是意指本质转变,定会掀起一场彻底的体制及观念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