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u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通过对淄博市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有效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暴發监测系统收集到的2015—2019年淄博市暴发事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5—2019年淄博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79起,发病人数1 174人,死亡1人。5—9月是淄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事件数为142起,占总起数的79.3%,发病人数为953人,占发病总人数的81.2%。结论:在夏秋季高发时节,对家庭宾馆等高发地点加强宣传力度,加工、存储环节增强监控,提高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处置能力,可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致病因素
  食源性疾病是因食用相同食物,发病人数在2人及2人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5]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不仅威胁人们的健康,也会对国家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增加社会经济负担。根据国内外有关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研究,不同地区流行病学特征差异较大[1-4]。淄博地属山东内陆,该地区尚无系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相关研究,分析淄博地区的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可提高早期识别早期预警能力,找出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和高危食品,为其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2015—2019年淄博地区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和每起事件流行病学调查结案报告。
  1.2 分析方法
  利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暴发事件数据库,录入淄博地区暴发事件信息,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时间地区、发生场所、污染物类别、引发事件因素等进行分类统计,采用SPSS 21.0进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2015—2019年淄博市9个县(区)疾控中心共通过网报系统上报暴发事件179起,累计发病人数1 174人,平均每年报告35.8起,平均每起事件的发病人数6.56例,死亡人数1人。
  2.2 时间分布
  179起事件中,5—9月发生暴发性事件的起数较多,为淄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事件数为142起,占总起数的79.3%,累计发病人数为953人,占发病总人数的81.2%。2015—2019年淄博市食源性疾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
  2.3 地点分布
  由表2可知,发生最多的为家庭106起,其次为宾馆饭店35起,另外的事件发生地分别发生在其他(不能明确发生地点的总称)、学校食堂、单位食堂和街头摊点等地点。
  2.4 污染物和食品类别分布
  由表3和表4可知,在179起事件中,不明原因为127起,微生物17起,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16起,毒蘑菇10起,化学污染物7起,混合因素2起。植物性食品引起事件发生的起数为60起,动物性食品引发的起数为59起,占事件的66.5%,2种食物造成的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48.7%((224+347)/1174=48.7%)。
  2.5 引发因素分布
  不明因素引起的事件为50起,占27.9%。明确因素的事件中,以加工不当、误食误用、存储不当为主,其中,加工不当占11.2%,具体见表5。
  2.6 发病人数规模分布
  淄博市发生食源性疾病不同规模的事件起数具体见表6。
  3 结论与讨论
  淄博市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起数共179起,以10人以下小规模暴发为主,占总起数的83.2%,平均每起事件发病人数为6.56人,低于深圳[2]、宁夏[4]的平均发病人数水平,与温州[3]每起发病人数相近。究其原因,每起事件发病人数较少可能与近几年淄博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增强相关环节监控有关。淄博市范围内小规模暴发事件居多,原因是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5]要求,≥2人有共同就餐史的发病病例要求统一上报。
  淄博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179起中不明原因为127起,分析缘由可能为:①事件发生单位报告较晚,疾控部门介入晚,导致致病食物及环境被清理,延误了最佳采样时机;②有些病例配合度较低导致调查不详尽;③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员调查水平较差,对信息的收集不全面。淄博市的食源性疾病发病场所以家庭为主,占59.2%,与王吉晓[6]等调查结果显示的全国食物中毒以家庭为高发场所的特征相一致。
  针对2015—2019年淄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要做好相关食品安全工作。①针对高发场所和生产储运环节,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和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生熟分开,不吃不新鲜的食品,不吃野外自采的野菜及蘑菇。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强对餐饮行业的监管,并建立相关部门信息通报制度。③提高基层疾控机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阳博,王超,牛彦麟,等.2016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19(8):561-563.
  [2]刘建平,袁清连,李俊彦,等.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7,28(2):6-9.
  [3]林丹,王黎荔,高四海,等.2011—2016年温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卫生研究,2017,46(5):837-840.
  [4]倪文思,王秀琴,袁秀娟,等.2010—2016年宁夏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11):1967-1970.
  [5]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要求[M].北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6.
  [6]王吉晓,何剑,王帅,等.海南省2014—2015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6,16(12):1194-119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基因芯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性不断提升,在食品检测领域对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力度也逐渐提高,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原料构成检测等均可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在检测效率高、结果精准和可一次性进行大规模检测等优势引领下,基因芯片技术为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领域中的应用进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类各专业的启蒙课程,对医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及思维方式的转换起到重要的引导和铺垫作用。为了进一步开展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文章通过问卷进行了学情调查,从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需求、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并初步实践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课内容设置等具体的改进设想,为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 要:我国相继曝出的“染色馒头”“镉大米”“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让广大消费者不仅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而且对食品安全问题感到了恐慌。对此在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同时,需要从食品安全危机诱发大众心理状态出发,分析食品安全消费者有恐慌焦虑心理,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希望对改善大众心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承受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大众心理;承受力;感知  食品安全不仅与人们的身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