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发展路径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为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趋势。高校思政教学课堂上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教与学的优势日益突出,但与此同时,课堂信息化带来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因此,改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发展路径,须以传统教学模式为根本,兼顾技术手段的运用。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1-0056-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革新,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根据2019年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总量達8.54亿,其中,学生占比达26.0%。因此,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推进现代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发展是一个亟待学术界研究的问题。
  一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模式
  (一)慕课
  慕课,又称“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世界上第一门慕课全世界仅有2300余人选修。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人工智能导论”的课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60000人参与,实现了“慕课”的突破性发展。2013年慕课在中国开启了新的发展,根据央视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4月,我国上线慕课总量达到12500多门,慕课学习总人数达2亿多人次。我国的线上慕课总量、慕课学习总人数均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慕课”大国。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2007年,美国的两位化学老师为帮助生病在家的孩子跟上教学进度,将课堂内容录制成视频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给学生观看,这便是翻转课堂的雏形。随后,他们进行了更具开拓性的尝试,学生可以在课前利用已经上传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在课上则由教师组织利用补充学习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由此开创了“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今翻转课堂风靡全球,成为“互联网+教育”的典型模式。
  (三)微课
  微课是指教师将某个教学重难点或是教学环节的讲解与教授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视频上传网络,提供给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观看。微课作为一种“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时间短、主题明、内容精、应用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2008年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教授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2011年,“微课”开始进入中国,随后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在国内迅猛发展。
  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思政课”的新形式以其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共享性等一系列特性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局限于教师课堂授课,学生通过“课堂+书本”获取知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将互联网引入思政课教学,无疑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视频、音频、案例以及PPT等成为学生新的知识来源,这些新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二)突破传统思政课时空限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依托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政课打破了传统思政课授课时间、空间以及人数的限制。高校思政课不用再规定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固定的人数,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地进行思政课的学习。名师课堂也不再是某一高校、某一群体学生的“专利”,所有学生只要通过互联网平台,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名师课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正如北大副校长高松所言:有了慕课,“在课程学习的意义上,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北大的学生。”
  (三)明确学生知识薄弱点,加强针对性教学
  传统思政课因采取课堂授课方式,受限于实时性,学生无法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进行重复学习,教师也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思政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重复观看课堂内容,完善自我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查看课程点击率,及时了解学生知识薄弱点,加强针对性的教学。
  三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课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网络思政课教学形式化
  慕课颠覆了传统思政课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和自主学习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但当前网络思政课或因教师不熟悉网络思政课理念,或因害怕转变,依旧是以教师主讲、学生聆听的传统模式为主。即使现阶段思政课引入多种新媒体形式增加课堂互动性,但本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并未转变成学生主体模式。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为例,虽然名师与学生对话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创新性,但实质仍然是教师主授模式,学生参与度不足,对于“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体现不足。
  (二)高校网络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化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概念来看,是指要通过政治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授让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其中的思想,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上成“思想课”,而不能单纯上成“知识课”或“理论课”。但当前大部分网络思政课内容依旧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师只做单纯性的知识或理论的讲述,并未能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也未能在思政课学习中受到来自经典理论的思想触动,丧失了思政课的“灵魂”。再者,由于思政课并非是专业课程,单纯的理论灌输不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审美疲劳”,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高校网络思政课考核方式简单化
  网络思政课依托于互联网的虚拟连接,师生接触不足,加之网络思政课一对多的悬殊师生比,大多数网络思政课只能通过单纯的网络试卷问答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一是过于依赖学生的自觉性,教师无法确认学生成绩的真实度与可信度;二是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程度,不能给出正确合理的分数。在这种考核模式下,个别学生会浑水摸鱼通过作弊手段谋求一个良好的分数,而一些学习较为努力的学生可能因为评分机制而无法得到合理分数,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打击。
  四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網络思政课的改善路径
  “办好思政课”,发展“互联网+思政课”的新形式是符合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面对当前高校网络思政课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完善解决。
  (一)增强高校网络思政课教学过程互动性、开放性
  增强网络思政课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开放性是改善当前网络思政课教学模式僵化,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网络思政课必须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相互联系,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性,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模式。教师也应摒弃传统课堂中的“说教者”角色,转向“引导员”角色。依托于“互联网+”的条件,网络思政课应加强课程中师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指引学生学习方向。以考研政治名师陆寓丰为例,教师多年教学以直播平台为依托进行课程讲授,学生可以随时采取“发送弹幕”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学习难点,教师实时解答学生问题,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既提升了课程讲授效果,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增强网络思政课教学过程互动性和开放性的典型案例。
  (二)增强高校网络思政课教学内容实践性、时代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传统思政课堂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显然已不适用于当前信息超载的时代,单纯的照本宣科更不能吸引成长在新环境下的青年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其实践性和时代性是高校网络思政课发展的关键所在。此外,受制于教科书的修订、出版和发行的时间周期,思政课教科书往往会落后于时代命题,存在滞后性的问题。但网络思政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依托互联网的实时性,网络思政课可以根据国家最新文件、会议要求进行及时更新,契合现实需求。
  (三)增强高校网络思政课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估有着重要的影响。增强网络思政课考核方式多样性、复杂性,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教学中,将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将期末考试的静态考核和日常学习的动态考核相结合。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融入度,例如采取即时测试的方法,在单个知识点讲授结束后实时弹出小测试,只有回答正确才能继续学习,回答错误要重新学习。这种模式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在观看课程时集中注意力;二是可以帮助学生检测单个知识点掌握程度,了解自己的知识薄弱点便于学生加强针对性学习。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为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不可忽视的是高校网络思政课的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突破高校网络思政课的现实困境,实现高校思政网络课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供思想教育支撑,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l.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责任编辑:王义祥)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慢阻肺患者家庭护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130例病患,均是于2017年11月-2020年2月在我院中治疗的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家庭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前者65例
目的:应用心理护理方法干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作用.方法:我科对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划分两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
新疆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国际不确定风险因素、市场经济的冲击、科技传播手段的发展,国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转型以及新疆特殊的区域
“全球化”作为现代语境中极具感染性力量的“现代性”概念,影响着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体现着强烈的现代性意味,同时蕴含着越来越强烈的唯物主义价值期待与现代人类目的论特
[摘 要] 作为对未来发展具有极强预测性的坚毅,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分别是持续不断的热情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下,应注意发挥高校隐性教育优势,鼓励大学生坚持一项课外活动,坚持刻意练习以及积累生活实践中的经验等,培养当代大学生坚毅品质,帮助其在未来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坚毅品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出于对城市上空被废置的屋顶空间资源与城市生活质量联系的思考,本文希望通过对城市屋顶平台空间特性,不同使用的类型,以及屋顶使用所受到的各方推动力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能
目的:研究直肠癌永久性造口术后患者中延伸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入院治疗的54例行永久性造口术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27例,分别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的提出已有半个世纪,现在许多专业领域都离不开计
[摘 要] 2020年初,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寒假期间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缺乏应对经验,对提升自我成长能力有着迫切需求。然而,这也给高校开展远程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由此,以新媒体运用作为大学生成长能力培育的结合切入点,开拓重大疫情事件下的思政教育阵地,打破了教育空间的限制,对助力当代大学生的成熟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时代性运用价值。  [关键词] 重大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症状复杂、至今未明确病理基础的重要性精神障碍,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