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校本教学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高中历史有效校本教学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所进行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实现减负增效。这种新的要求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历史教学工作。在本文中,笔者提倡关注课堂,落实有效校本教学,同时阐述了在有效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减负增效;有效校本教学;转变观念;有效备课;坚持反思;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39
高中历史校本教学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高中历史有效校本教学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所进行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实现减负增效。如何在校本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呢?笔者以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研究体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减负增效奠定基础
1.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培养会学习、能创新的人才
实现减负增效,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不应该抱残守缺,不能拿着老方法去“以不变应万变”。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等简单重复的讲出来;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不是要占用学生的大量的课外时间去搞题海战术,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去提高所谓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旧观念,努力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向去培养学生,大力培养会学习、能创新又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2. 持之以恒,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首先是要有高素质的教师。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高中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内容丰富又鲜活,教师更要积极投入历史知识的海洋并深刻掌握。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更应具有先进性,与时俱进。这就需要每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研讨,在研讨中创新,在求实中不断开拓,积极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校本教学创造条件。
二、精益求精,大胆取舍,积极有效备课
在旧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放心,事必亲躬,什么都讲,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积极有效备课,敢于取舍,精益求精,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减负增效。
如何实现有效备课呢?不外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校情、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敢于取舍,为课堂增效做好准备。如备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最简洁、最清晰、最准确,最便捷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历史最方便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要反复地阅读教材和教辅,吃透教材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专题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心中有数,领会教材的三维目标。但教材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认真编写有效的校本课程作为教材的补充。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宏观上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地进行取、舍、增。这样,既有利于减轻课堂的负担,又能增加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兴趣,有效实现减负增效。
三、积极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实现减负增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但不等于就能上好课,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备课本是剧本。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这出戏才演得好。要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语言幽默化
历史课程难学,是指历史基础知识很难记忆,学生感悟不足。高中历史课对大量历史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的分析,使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厌学情绪油然而生。而幽默的语言是兴奋剂,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三民主义的提出”,笔者在多媒体展示时局图后,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大家睁开双眼看看这群魔鬼何等猖狂!一只黑不溜秋的大熊在东北和蒙古地区横行霸道,这就是吃人不眨眼的沙俄;一只狂啸不止的饿虎扑向长江流域,这就是吃人不吐骨的英国;一只哇哇大叫的癞哈蟆从越南跳向珠江流域,这就是想吃天鹅肉的法国;一只心怀叵测的秃鹰从菲律宾飞向中国,大叫着:‘女士们、先生们,慢点吃,有食大家来,’这就是吃人不见血的美国;一条又长又臭的猪大肠辘辘作响,这就是嗜杀成性的德国;一个张牙舞爪的太阳,拥抱了台湾,又想亲吻福建,这就是色胆包天的日本。”通过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既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深刻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凶残、贪婪的真面目,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当时民族危机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当时能够以国家的命运为己任的孙中山先生的钦佩及敬仰。
2. 教学手段多样化
任何一成不变的方法手段都是不能够适应教学要求和满足层次多样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有效校本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出发,多角度多手段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讲《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笔者创设一个小法庭,有法官,有陪审团,有犯人,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当时的法官审案情境,并请同学们通过对剧情的理解谈谈对罗马法的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罗马法的本质和影响的理解。
但教学手段的运用要适当,不可过多过滥,而且还要符合实际教学需要,才能达到减负增效。
3. 教学内容现实化
教学内容现实化是把历史对比联系现实,博古通今。学史是为了通今,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可以从现实中培养,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时政结合,分析具体的事件,有助于学生从呆板的学习中活跃起来,进而突出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 如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讲完洋务运动后,提问“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史实中你能够得出哪些经验教训,作为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借鉴?”从而得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政治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的。因此,我们今天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一要注意尊重客观规律,二要改革经济、政治体制。而当今我国在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也说明了党的政策的正确性,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实现历史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4. 情感培养人文化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这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
5. 师生关系互动化
课堂教学的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应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精讲精练,确实把减负增效落实到实处
学生最怕作业繁多,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水平,根据所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不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搞题海战、疲劳战,同时尽量和当前的国内外时事紧密联系,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曾说:“只有老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教师不能不加选择、不分对象把什么题目都推给学生,这太不负责任。教师对题目要有所取舍、有所鉴别,精选有针对性的题目给学生,这需要费心尽力,但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真正落实减负增效。
还要注重作业的反馈。一方面,批改作业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出现一些典型错误的地方,及时与学生交流,并抓住契机大力表扬,激发积极性;另一方面,有时候学生遇到共性的问题,在课后会整理好后和同学一起共享讨论,这样,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对同学有所帮助,就很有成就感,感到作业是“有用”的,也更愿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减少学习的失误,实现了增效减负。
五、坚持反思,研究有效校本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反思研究有效校本教学,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利于不断改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定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科学合理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教育变革,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减作业,减教辅,更重要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控制课堂讲授时间,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实事求是,以生为本,有效进行校本教学。减负增效不仅是教师的事情,还需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学生的配合,需要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需要高中各学科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有成效,更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教育事业才能更加蓬勃、科学持续地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361000)
关键词:减负增效;有效校本教学;转变观念;有效备课;坚持反思;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39
高中历史校本教学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高中历史有效校本教学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所进行的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要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实现减负增效。如何在校本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呢?笔者以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研究体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减负增效奠定基础
1.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培养会学习、能创新的人才
实现减负增效,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不应该抱残守缺,不能拿着老方法去“以不变应万变”。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等简单重复的讲出来;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不是要占用学生的大量的课外时间去搞题海战术,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去提高所谓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旧观念,努力以自主合作探究方向去培养学生,大力培养会学习、能创新又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2. 持之以恒,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在课堂,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首先是要有高素质的教师。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高中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内容丰富又鲜活,教师更要积极投入历史知识的海洋并深刻掌握。教学方法更是不断优化和创新,更应具有先进性,与时俱进。这就需要每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研讨,在研讨中创新,在求实中不断开拓,积极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校本教学创造条件。
二、精益求精,大胆取舍,积极有效备课
在旧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放心,事必亲躬,什么都讲,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积极有效备课,敢于取舍,精益求精,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减负增效。
如何实现有效备课呢?不外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校情、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敢于取舍,为课堂增效做好准备。如备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最简洁、最清晰、最准确,最便捷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历史最方便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要反复地阅读教材和教辅,吃透教材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每一专题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心中有数,领会教材的三维目标。但教材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认真编写有效的校本课程作为教材的补充。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宏观上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地进行取、舍、增。这样,既有利于减轻课堂的负担,又能增加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兴趣,有效实现减负增效。
三、积极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实现减负增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但不等于就能上好课,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备课本是剧本。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这出戏才演得好。要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语言幽默化
历史课程难学,是指历史基础知识很难记忆,学生感悟不足。高中历史课对大量历史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的分析,使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厌学情绪油然而生。而幽默的语言是兴奋剂,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三民主义的提出”,笔者在多媒体展示时局图后,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大家睁开双眼看看这群魔鬼何等猖狂!一只黑不溜秋的大熊在东北和蒙古地区横行霸道,这就是吃人不眨眼的沙俄;一只狂啸不止的饿虎扑向长江流域,这就是吃人不吐骨的英国;一只哇哇大叫的癞哈蟆从越南跳向珠江流域,这就是想吃天鹅肉的法国;一只心怀叵测的秃鹰从菲律宾飞向中国,大叫着:‘女士们、先生们,慢点吃,有食大家来,’这就是吃人不见血的美国;一条又长又臭的猪大肠辘辘作响,这就是嗜杀成性的德国;一个张牙舞爪的太阳,拥抱了台湾,又想亲吻福建,这就是色胆包天的日本。”通过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既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深刻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凶残、贪婪的真面目,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当时民族危机的理解和认识,加深对当时能够以国家的命运为己任的孙中山先生的钦佩及敬仰。
2. 教学手段多样化
任何一成不变的方法手段都是不能够适应教学要求和满足层次多样的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有效校本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出发,多角度多手段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如讲《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笔者创设一个小法庭,有法官,有陪审团,有犯人,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当时的法官审案情境,并请同学们通过对剧情的理解谈谈对罗马法的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罗马法的本质和影响的理解。
但教学手段的运用要适当,不可过多过滥,而且还要符合实际教学需要,才能达到减负增效。
3. 教学内容现实化
教学内容现实化是把历史对比联系现实,博古通今。学史是为了通今,学生分析史实的能力可以从现实中培养,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时政结合,分析具体的事件,有助于学生从呆板的学习中活跃起来,进而突出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 如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讲完洋务运动后,提问“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史实中你能够得出哪些经验教训,作为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借鉴?”从而得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政治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的。因此,我们今天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一要注意尊重客观规律,二要改革经济、政治体制。而当今我国在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也说明了党的政策的正确性,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实现历史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4. 情感培养人文化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这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
5. 师生关系互动化
课堂教学的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应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精讲精练,确实把减负增效落实到实处
学生最怕作业繁多,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水平,根据所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不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搞题海战、疲劳战,同时尽量和当前的国内外时事紧密联系,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曾说:“只有老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教师不能不加选择、不分对象把什么题目都推给学生,这太不负责任。教师对题目要有所取舍、有所鉴别,精选有针对性的题目给学生,这需要费心尽力,但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真正落实减负增效。
还要注重作业的反馈。一方面,批改作业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出现一些典型错误的地方,及时与学生交流,并抓住契机大力表扬,激发积极性;另一方面,有时候学生遇到共性的问题,在课后会整理好后和同学一起共享讨论,这样,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对同学有所帮助,就很有成就感,感到作业是“有用”的,也更愿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减少学习的失误,实现了增效减负。
五、坚持反思,研究有效校本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反思研究有效校本教学,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利于不断改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定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科学合理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教育变革,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减作业,减教辅,更重要是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控制课堂讲授时间,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实事求是,以生为本,有效进行校本教学。减负增效不仅是教师的事情,还需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学生的配合,需要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需要高中各学科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有成效,更深入人心,更有生命力,教育事业才能更加蓬勃、科学持续地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