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分别对教练班子、运动员、技术和训练进行分析描述,指出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成绩滞后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指出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成绩的对策。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们的一个挑战,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待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
关键词:女子 三级跳远 成绩滞后 因素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133-03
1.前言
三级跳远运动是典型的速度—力量型项目,它是以速度为核心,以力量为基础的多级“跑跳型”运动的新兴运动项目。女子三级跳远的历史与男子三级跳远相比,很短,只有10多年。8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才开始在国内的比赛中设立女子三级跳远项目,同时在一些国际比赛中也出现了女子三级跳远的比赛。1990年被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后,这一项目成了所有国际田联比赛及各洲、各国的正式项目,这极大的调动了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条件的不断进步,女子三级跳远的技术、训练及成绩水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无论是从最高水平,还是从整体水平来看,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成绩始终落后于世界强国。本文通过中外女子三级跳远成绩和技术的对比研究,从中找出与国外优秀选手存在的差距,提出改进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2.影响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2.1 教练员的因素。
教练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对女子三级跳远运动规律的把握能力以及思想修养、敬业精神等一系列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进程。由于女子三级跳远史发展相对落后,现在国内女子三级跳远的教练大部分是指教男子训练过来的,他们沿袭了对男子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在训练女子三级跳远时,忽略了针对女子自身特点及规律来科学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及手段。因此,我国教练员应加强先进理论的学习与提高,不断完善新的科学训练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加强女子相关理论的探索与运用,才能真正把握与运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水平。
2.2 运动员的因素。
2.2.1 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理论有待提高。
作为一个运动员不能光身体素质好,还必须有高的文化水平,现在世界上的技术高而复杂,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理解能力,运动员难以胜任现代科学化训练的要求,难以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有学者指出,现代竞技运动已经进入了一个“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依赖于运动员的智力和知识等因素”的时期。在国外,运动员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由于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体现教练的意图,发挥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评价技术的能力,因此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对技术的认知,更能够影响到其对自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而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高水平运动员队伍中,有53.8%的运动员只拥有高中和初中学历,26.9%的运动员具有大中专学历,虽然19.2%的运动员拥有本科学历,但是她们中的大部分是从非正规大专院校毕业或挂名学习,实际文化学习时间很少。大多数运动员从12岁左右就进入体校训练,她们当中很多人过早地荒废了学业,影响了对问题的认知与把握,阻碍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性向更高层次发展。可见,加强高水平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及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2.2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待加强。
心理素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比赛结果的好坏,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实力相当的激烈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比赛中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取得在某种程度上愈依赖于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如何发挥心理优势,确保最佳竞技状态的发挥,是运动员取得胜利的关键。调研中得知我国女子三级跳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较弱,主要体现在运动员过于依赖教练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较差。表1数据表明,目前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对教练员的依赖性较高,由于大多数的教练员忽视了运动员自我的心理调节训练,造成了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导致在大赛中受到挫折时情绪低落、过于急躁、信心丧失进而造成连续失误。由此可见,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如何在训练及比赛的各个环节加强心理调节能力,如何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及时地对比赛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受到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迅速摆脱负面因素的困扰,更好地发挥最佳竞技水平是广大运动员努力的目标。
2.2.3 后备力量不足。
多年的断层现象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在经历高水平到成绩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尖子选手年龄偏大,后备力量薄弱,造成了老队员退伍,新队员断层,成绩出现滑坡。因此,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抓紧培养后备力量,科学训练,采取有效措施形成集团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3 技术方面的因素。
2.3.1 助跑绝对速度和速度利用率是提高三级跳远成绩的基础。

众所周知:速度是远度跳跃运动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三级跳远运动员必须具有很高的速度水平,包括助跑速度,动作速度,跳跃速度。特别是助跑速度和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它是运动员保持各跳之间的起跳速度和身体水平位移的动力,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前提。前苏联专家格乌兹洛夫认为:三级跳远的成绩有60%取决于助跳速度,40%取决于三级跳远的速度,助跑速度则直接与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有关世界级的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之所以惊人,同他们在这方面的才能是分不开的。但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缺少高水平跑的能力,国内多数女子选手的百米成绩大多在12s左右,很少有人能打破11s5。
2.3.2 连贯的跑跨跳结合技术是提高三级跳远成绩的关键。
在三级跳远运动中,合理有效的节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助跑的步频步幅的节奏变化及其加速环节的节奏好坏对于提高起跳效果、完成连续的三跳具有重要意义。三级跳远成绩上不去的原因不仅仅是速度、力量能力差的原因,三级跳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以及各跳之间的衔接好坏。所谓连贯的跑跨跳结合技术,就是指在保持或加快已经获得的高速水平位移速度,又能保持合理的助跑技术,上一跳为下一跳做好准备,完成由高速助跑向连续三跳过渡的技术。它是决定运动员能否成功地利用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通过连续3次起跳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技术。从表2可以看出,优秀的三级跳远运动员都能将助跑水平速度较好地保持到最后一跳,成绩好的运动员第3跳与第1跳相比水平速度下降的绝对值较小,说明优秀运动员连贯的跑跨跳结合能力较强。
所以说只有连贯的跑跨结合技术才能将速度保持到最后一跳,结合优秀的摆动技术和身体平衡,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成绩。
2.3.3 选择适合三级跳远运动员自己的三跳比例。
在三级跳远中,各跳距离能反映出运动员水平速度的分配和3跳用力程度的情况。各跳距离对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三跳比例形成不同的技术类型和特点。另外,从以爱德华兹为代表的跑跳型发展趋势来看,降低单足跳的高度,缩短单足跳的远度,是达到减少三跳中水平速度的损失,增加二、三跳的远度,提高二者在三跳中比例的有效手段。从当今世界三级跳远的技术和发展情况来看,已有明显缩短第一跳距离,增加第三跳远度的趋势。近年来三级跳远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往往合理缩短单足跳比例,增加第三跳的远度,从而提高其比例,使第三跳距离超过或接近第一跳距离随着三级跳远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上三级跳远发展的趋势。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还受到体能、比赛场地、风向、风力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随着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刻意追求和模仿某种技术类型,而是在遵循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努力寻找符合个人特点的最佳三跳比例,以求达到个人的最好成绩。因此,在教学和训练中做到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三跳比例形成不同的技术类型和风格,才能取得好成绩。
3.振兴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主要对策
3.1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的水平。
随着女子三级跳远水平的提高和训练日趋科学化,科学化训练本身就是广泛运用科技成果,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它要求依据符合体育科学和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先进的指导思想、运动技术、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化、定量化的训练。运动训练的承载者和主体是人,尤其是教练员,在我国的训练体系中作为绝对的主导者,所以,科学化选材及训练实施的起点和首要条件向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教练员的现状来看,不仅数量不足,水平也参差不齐,急需提高。目前这种状况对教练员定期培训的力度,加强信息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在创新和突破上狠下功夫,真正培养一支业务素质水平高的教练员队伍。
3.2 扩大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规模。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已经证实,在影响运动训练水平的诸因素中,随着运动水平的级别的增加,运动员个体的素质起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多年的运动实践证明,选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从三级跳远项目来看,运动员的多级跳能力、助跑的准确性、协调性和对比赛的适应性积极顽强的拼搏精神就是三级跳远运动员所具有的独特素质,这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运动员本身的天赋,训练过程只能引导这种能力的发挥。鉴于最高竞技水平对天赋的依赖性,要想培养出在奥运会能够取得奖牌的高级运动员,加大选材和训练的规模是非常必要的。
进一步加大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力度,加强科学训练与培养,形成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后备人才集团,为全面振兴我国女子三级跳远奠定基础。由于女子三级跳远开展较晚,开展又不够普及,女子三级跳远苗子的选拔工作难度很大。又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专项素质要求非常全面,因此应积极采取相关政策在中小学及基层体校中广泛开展,加大基层体校、业体校、体育中学等的女子三级跳远项目的招生规模。
3.3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少运动损伤。
鉴于女子运动员本身的生理特点和三级跳远项目的特殊要求,女子的支撑能力相对较弱,运动损伤易发生部位为肢体的各支撑关节;造成女自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动作不规范;比赛中运动损伤与比赛期间运动员的心理调控能力有关;造成女自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是慢性劳损逐渐成为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及比赛的主要因素,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尽量降低损伤的发生率。
3.4 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要想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具备较强的实力。只靠速度好或力量大,只靠素质或技术突出是没有把握立于不败之地的。世界优秀运动员大都向着“全面型”的模式发展,即技术和专项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均衡发展。如果其中某一方面偏低,则会限制总体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发挥。训练中要认真解决“弱”的差距,通过竞技能力相对协调的发展,求得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一般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成绩所起的作用不如专项训练带来的效果直接,且精力、体力及训练时间也不允许花太多的时间用于一般训练。
高负荷的训练能加强运动员能力的储备,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最佳成绩。对于有多年训练基础的运动员而言,提高负荷强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负荷强度对保持与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具有更明显、更直接的作用。但是负荷的强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不尽相同,尤其是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其负荷能力更具特殊化,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因此应该制定适合运动员本身的负荷训练计划和强度,采取有效而合理的训练负荷是广大教练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3.5 大力加强技术薄弱环节的针对性训练。
在三级跳远技术水平达到基本完善的情况下,要想继续提高成绩,就必须从细节出发,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具有目的针对薄弱环节制定训练计划。
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大部分的缺点是助跑节奏不好,助跑步幅不稳定。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节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三级跳远比赛中,甚至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仍然有大部分运动员在助跑速度、节奏的安排以及助跑自信心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在掌握助跑节奏方面,可以在一定步数的距离内做重复跑的练习,在练习中应逐渐平稳地提高速率、加大步长以提高助跑速度,同时应注意在助跑中均匀地分配体力,掌握使身体快速向前的要领,并且在转入有力而有信心的起跳前的最后几步助跑中有控制地积极加速。
起跳能力差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的薄弱环节,女子运动员的踏板能力及多级跳能力比男运动员弱,针对性训练的不足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主要原因。我国运动员在训练中助跑与多级跳结合的练习少,高速助跑与多级跳结合的练习更少。我国有近一半的教练员在高速助跑训练时不要求运动员结合多级跳进行练习;另有约25%的教练员偶尔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够经常要求运动员将高速助跑与多级跳结合起来进行练习的教练员约有14.3%。而大部分的教练员忽视高速助跑与踏跳及多级跳的结合,而只注重单纯的速度训练和低速度助跑的多级跳练习。大量增加改进我国运动员跑跳结合能力的针对性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4.结论
我国的女子三级跳远要重新回到霸主地位。必须先找出其滞后的原因,对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认真的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知识,从技术、训练方法、选材和教练员等方面全面革新,去其适合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精华。
4.1 导致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成绩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教练员对女子三级跳远运动的规律把握不深入,教练员的事业心与积极性不足;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水平及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运动损伤严重;后备力量不足;科学训练可持续性差,训练过程中过于经验化,创新意识不够。
4.2 针对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现状,我们应该加大运动员选材和训练规模;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提高文化水平;预防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加强薄弱环节的针对性训练等措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要想在以后的各种大赛成为世界霸主,必须加大能够夺金的项目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采取一切方法,解决女子三级跳远的滞后的原因,从基层做起,加大后备力量,从而保证我国女子三级跳远不断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凯、冯树勇.从雅典世锦赛看现代男女三级跳远技术[J].田径,1998(10):18~20
[2]吴鹭江.论速度在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技术中的地位[J].学校体育科学研究,1996:329
[3]宋广林.振兴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途径[J].山东体育科技,1997,19(3):5~6
[4]郭元奇、付宪红.三级跳远技术发展及训练新思路[J].田径,2002(9):32
[5]林琳.对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分析[J].体育科技信息,1999,19(3):50~52
[6]吴鹭江.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现状分析与今后建议[J].福建高校体育,1993,9(3): 29~31
[7]陈锋、任庆军.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三跳技术的运动学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77~80
[8]王群.对影响三级跳远运动成绩主要因素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3,25(3):6~8
关键词:女子 三级跳远 成绩滞后 因素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133-03
1.前言
三级跳远运动是典型的速度—力量型项目,它是以速度为核心,以力量为基础的多级“跑跳型”运动的新兴运动项目。女子三级跳远的历史与男子三级跳远相比,很短,只有10多年。8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才开始在国内的比赛中设立女子三级跳远项目,同时在一些国际比赛中也出现了女子三级跳远的比赛。1990年被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后,这一项目成了所有国际田联比赛及各洲、各国的正式项目,这极大的调动了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条件的不断进步,女子三级跳远的技术、训练及成绩水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无论是从最高水平,还是从整体水平来看,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成绩始终落后于世界强国。本文通过中外女子三级跳远成绩和技术的对比研究,从中找出与国外优秀选手存在的差距,提出改进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2.影响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2.1 教练员的因素。
教练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对女子三级跳远运动规律的把握能力以及思想修养、敬业精神等一系列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进程。由于女子三级跳远史发展相对落后,现在国内女子三级跳远的教练大部分是指教男子训练过来的,他们沿袭了对男子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在训练女子三级跳远时,忽略了针对女子自身特点及规律来科学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及手段。因此,我国教练员应加强先进理论的学习与提高,不断完善新的科学训练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尤其是加强女子相关理论的探索与运用,才能真正把握与运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水平。
2.2 运动员的因素。
2.2.1 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理论有待提高。
作为一个运动员不能光身体素质好,还必须有高的文化水平,现在世界上的技术高而复杂,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理解能力,运动员难以胜任现代科学化训练的要求,难以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有学者指出,现代竞技运动已经进入了一个“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依赖于运动员的智力和知识等因素”的时期。在国外,运动员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由于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体现教练的意图,发挥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评价技术的能力,因此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对技术的认知,更能够影响到其对自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而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高水平运动员队伍中,有53.8%的运动员只拥有高中和初中学历,26.9%的运动员具有大中专学历,虽然19.2%的运动员拥有本科学历,但是她们中的大部分是从非正规大专院校毕业或挂名学习,实际文化学习时间很少。大多数运动员从12岁左右就进入体校训练,她们当中很多人过早地荒废了学业,影响了对问题的认知与把握,阻碍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性向更高层次发展。可见,加强高水平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及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2.2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待加强。
心理素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比赛结果的好坏,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实力相当的激烈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比赛中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取得在某种程度上愈依赖于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如何发挥心理优势,确保最佳竞技状态的发挥,是运动员取得胜利的关键。调研中得知我国女子三级跳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较弱,主要体现在运动员过于依赖教练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较差。表1数据表明,目前运动员在赛前和赛中对教练员的依赖性较高,由于大多数的教练员忽视了运动员自我的心理调节训练,造成了很多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导致在大赛中受到挫折时情绪低落、过于急躁、信心丧失进而造成连续失误。由此可见,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如何在训练及比赛的各个环节加强心理调节能力,如何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及时地对比赛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受到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迅速摆脱负面因素的困扰,更好地发挥最佳竞技水平是广大运动员努力的目标。
2.2.3 后备力量不足。
多年的断层现象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在经历高水平到成绩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尖子选手年龄偏大,后备力量薄弱,造成了老队员退伍,新队员断层,成绩出现滑坡。因此,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抓紧培养后备力量,科学训练,采取有效措施形成集团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3 技术方面的因素。
2.3.1 助跑绝对速度和速度利用率是提高三级跳远成绩的基础。

众所周知:速度是远度跳跃运动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身体素质之一,三级跳远运动员必须具有很高的速度水平,包括助跑速度,动作速度,跳跃速度。特别是助跑速度和助跑速度的利用率,它是运动员保持各跳之间的起跳速度和身体水平位移的动力,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前提。前苏联专家格乌兹洛夫认为:三级跳远的成绩有60%取决于助跳速度,40%取决于三级跳远的速度,助跑速度则直接与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有关世界级的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之所以惊人,同他们在这方面的才能是分不开的。但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缺少高水平跑的能力,国内多数女子选手的百米成绩大多在12s左右,很少有人能打破11s5。
2.3.2 连贯的跑跨跳结合技术是提高三级跳远成绩的关键。
在三级跳远运动中,合理有效的节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助跑的步频步幅的节奏变化及其加速环节的节奏好坏对于提高起跳效果、完成连续的三跳具有重要意义。三级跳远成绩上不去的原因不仅仅是速度、力量能力差的原因,三级跳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以及各跳之间的衔接好坏。所谓连贯的跑跨跳结合技术,就是指在保持或加快已经获得的高速水平位移速度,又能保持合理的助跑技术,上一跳为下一跳做好准备,完成由高速助跑向连续三跳过渡的技术。它是决定运动员能否成功地利用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通过连续3次起跳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技术。从表2可以看出,优秀的三级跳远运动员都能将助跑水平速度较好地保持到最后一跳,成绩好的运动员第3跳与第1跳相比水平速度下降的绝对值较小,说明优秀运动员连贯的跑跨跳结合能力较强。
所以说只有连贯的跑跨结合技术才能将速度保持到最后一跳,结合优秀的摆动技术和身体平衡,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成绩。
2.3.3 选择适合三级跳远运动员自己的三跳比例。
在三级跳远中,各跳距离能反映出运动员水平速度的分配和3跳用力程度的情况。各跳距离对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三跳比例形成不同的技术类型和特点。另外,从以爱德华兹为代表的跑跳型发展趋势来看,降低单足跳的高度,缩短单足跳的远度,是达到减少三跳中水平速度的损失,增加二、三跳的远度,提高二者在三跳中比例的有效手段。从当今世界三级跳远的技术和发展情况来看,已有明显缩短第一跳距离,增加第三跳远度的趋势。近年来三级跳远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往往合理缩短单足跳比例,增加第三跳的远度,从而提高其比例,使第三跳距离超过或接近第一跳距离随着三级跳远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上三级跳远发展的趋势。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还受到体能、比赛场地、风向、风力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随着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刻意追求和模仿某种技术类型,而是在遵循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努力寻找符合个人特点的最佳三跳比例,以求达到个人的最好成绩。因此,在教学和训练中做到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三跳比例形成不同的技术类型和风格,才能取得好成绩。
3.振兴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主要对策
3.1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的水平。
随着女子三级跳远水平的提高和训练日趋科学化,科学化训练本身就是广泛运用科技成果,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它要求依据符合体育科学和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先进的指导思想、运动技术、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化、定量化的训练。运动训练的承载者和主体是人,尤其是教练员,在我国的训练体系中作为绝对的主导者,所以,科学化选材及训练实施的起点和首要条件向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教练员的现状来看,不仅数量不足,水平也参差不齐,急需提高。目前这种状况对教练员定期培训的力度,加强信息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在创新和突破上狠下功夫,真正培养一支业务素质水平高的教练员队伍。
3.2 扩大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规模。
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已经证实,在影响运动训练水平的诸因素中,随着运动水平的级别的增加,运动员个体的素质起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多年的运动实践证明,选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从三级跳远项目来看,运动员的多级跳能力、助跑的准确性、协调性和对比赛的适应性积极顽强的拼搏精神就是三级跳远运动员所具有的独特素质,这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运动员本身的天赋,训练过程只能引导这种能力的发挥。鉴于最高竞技水平对天赋的依赖性,要想培养出在奥运会能够取得奖牌的高级运动员,加大选材和训练的规模是非常必要的。
进一步加大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力度,加强科学训练与培养,形成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后备人才集团,为全面振兴我国女子三级跳远奠定基础。由于女子三级跳远开展较晚,开展又不够普及,女子三级跳远苗子的选拔工作难度很大。又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专项素质要求非常全面,因此应积极采取相关政策在中小学及基层体校中广泛开展,加大基层体校、业体校、体育中学等的女子三级跳远项目的招生规模。
3.3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少运动损伤。
鉴于女子运动员本身的生理特点和三级跳远项目的特殊要求,女子的支撑能力相对较弱,运动损伤易发生部位为肢体的各支撑关节;造成女自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动作不规范;比赛中运动损伤与比赛期间运动员的心理调控能力有关;造成女自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是慢性劳损逐渐成为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及比赛的主要因素,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尽量降低损伤的发生率。
3.4 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要想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具备较强的实力。只靠速度好或力量大,只靠素质或技术突出是没有把握立于不败之地的。世界优秀运动员大都向着“全面型”的模式发展,即技术和专项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均衡发展。如果其中某一方面偏低,则会限制总体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发挥。训练中要认真解决“弱”的差距,通过竞技能力相对协调的发展,求得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一般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成绩所起的作用不如专项训练带来的效果直接,且精力、体力及训练时间也不允许花太多的时间用于一般训练。
高负荷的训练能加强运动员能力的储备,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最佳成绩。对于有多年训练基础的运动员而言,提高负荷强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负荷强度对保持与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具有更明显、更直接的作用。但是负荷的强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不尽相同,尤其是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其负荷能力更具特殊化,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因此应该制定适合运动员本身的负荷训练计划和强度,采取有效而合理的训练负荷是广大教练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3.5 大力加强技术薄弱环节的针对性训练。
在三级跳远技术水平达到基本完善的情况下,要想继续提高成绩,就必须从细节出发,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具有目的针对薄弱环节制定训练计划。
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大部分的缺点是助跑节奏不好,助跑步幅不稳定。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节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三级跳远比赛中,甚至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仍然有大部分运动员在助跑速度、节奏的安排以及助跑自信心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在掌握助跑节奏方面,可以在一定步数的距离内做重复跑的练习,在练习中应逐渐平稳地提高速率、加大步长以提高助跑速度,同时应注意在助跑中均匀地分配体力,掌握使身体快速向前的要领,并且在转入有力而有信心的起跳前的最后几步助跑中有控制地积极加速。
起跳能力差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的薄弱环节,女子运动员的踏板能力及多级跳能力比男运动员弱,针对性训练的不足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主要原因。我国运动员在训练中助跑与多级跳结合的练习少,高速助跑与多级跳结合的练习更少。我国有近一半的教练员在高速助跑训练时不要求运动员结合多级跳进行练习;另有约25%的教练员偶尔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够经常要求运动员将高速助跑与多级跳结合起来进行练习的教练员约有14.3%。而大部分的教练员忽视高速助跑与踏跳及多级跳的结合,而只注重单纯的速度训练和低速度助跑的多级跳练习。大量增加改进我国运动员跑跳结合能力的针对性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4.结论
我国的女子三级跳远要重新回到霸主地位。必须先找出其滞后的原因,对其原因进行研究分析,认真的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知识,从技术、训练方法、选材和教练员等方面全面革新,去其适合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精华。
4.1 导致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成绩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教练员对女子三级跳远运动的规律把握不深入,教练员的事业心与积极性不足;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水平及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运动损伤严重;后备力量不足;科学训练可持续性差,训练过程中过于经验化,创新意识不够。
4.2 针对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现状,我们应该加大运动员选材和训练规模;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提高文化水平;预防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加强薄弱环节的针对性训练等措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要想在以后的各种大赛成为世界霸主,必须加大能够夺金的项目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采取一切方法,解决女子三级跳远的滞后的原因,从基层做起,加大后备力量,从而保证我国女子三级跳远不断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凯、冯树勇.从雅典世锦赛看现代男女三级跳远技术[J].田径,1998(10):18~20
[2]吴鹭江.论速度在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技术中的地位[J].学校体育科学研究,1996:329
[3]宋广林.振兴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途径[J].山东体育科技,1997,19(3):5~6
[4]郭元奇、付宪红.三级跳远技术发展及训练新思路[J].田径,2002(9):32
[5]林琳.对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分析[J].体育科技信息,1999,19(3):50~52
[6]吴鹭江.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现状分析与今后建议[J].福建高校体育,1993,9(3): 29~31
[7]陈锋、任庆军.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三跳技术的运动学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77~80
[8]王群.对影响三级跳远运动成绩主要因素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3,2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