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历代古建筑绝大部分是木材为主体材料建造,而木材极易燃烧,这就造成了极大的火灾隐患。水火无情,帝国的心脏紫禁城也不能幸免
中国古代的建筑是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体的。先民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时就用木材、稻草辅助搭建。夏代就有大型的木结构宫殿群。南北建筑尽管形制不尽相同但所用材料均为木质。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为唐代所建,而现在常见的各种宫殿、庙宇等古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遗留,其中又以清代居多。
故宫,旧称紫禁城,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到清朝溥仪退位(公元1911年),491年间,据有记载的火灾,就有四、五十次,最严重的一次是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紫禁城三大殿因雷击火灾而焚毁,共3殿、2楼、15门。
细数火灾原因
首先,我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体,而这个特点却正利于火灾的发生。1420年,宫殿全部落成。永乐皇帝自金陵迁都北京,翌年即失了一次大火,崭新的三大殿全部被烧毁。紧接着,1422年,乾清宫又毁于火。连接的火灾,把永乐皇帝烧得灰心丧气,眼看着摆在眼前的瓦砾,索性也不重修,不得不在太和门进行此后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御门听政”。
以后,明季诸帝在位之时,紫禁城内的宫殿不断失火。以嘉靖朝最多。不只次数多,而且灾情也比较严重。由于采用大量木柱支承巨大的屋顶,而周围门、窗既全用木材,墙壁又和屋顶上的瓦形成炉膛,一旦着火,特别易造成“火烧连营”之势。
其次,我国古代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防火技术及设备来避免“天火”。在古代,大多数火灾为“天火”,即天上打雷,产生强大的电流,击中木质房屋而酿成大火。在现代社会,可以用避雷针防止雷击,但数百年前的古人是没有这种设备的,因此天火的屡屡发生几乎无可避免,且常常一发而不可收拾。有一种原始的避雷针即中国古代屋宇顶上的吻兽、龙嘴伸出的舌须,有的用铁链或铁丝通至地下来做避雷,这种原始的避雷针由于缺少科学的计算、分析而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而也未被广泛采用。
最后,人为造成的火灾也很多。乾清宫是失火次数最多的地方,由于它是寝宫,生活上用火较多,失火机会也就越多。但有些失火却是可以避免的。
据文献记载,明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到翌年的正月十五,宫中搭起许多牌楼,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紫禁城内的建筑物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在木架结构中,玩弄明火,结果不言而喻,甚至有皇帝因为玩乐醉酒、嬉戏烛灯烟火而造成火灾。
清代的君主尤其是雍正皇帝,在防火上都吸取明朝的教训,对宫中、官衙、民间的防火都抓得很紧,他还增加了房屋建筑的防火设施,建立和加强了宫内的防火组织。
还有一次惨重的紫禁城火灾发生在1923年,宫中放映电影,引起了一场大火,从敬胜斋烧到延春阁、静怡轩、香云亭、广生楼……整个西花园变成了灰烬。后来有人说,那次失火,其实不是电线引起的,而是宫中人员因平日盗窃的东西太多,怕事发后受处罚,因而放了一把火。西花园的这一片废墟,火灾后虽经清理,而原有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了,人们称之为“西火场”。
既然在紫禁城中有如此大的火灾隐患,发生了这么多火灾,那么有没有防火设备与措施呢?答案是肯定的。
紫禁城的防火秘诀
其一,是人在思想意识上的防火之法。
在大多数重要的宫、殿中均有藻井,所谓“藻井”即类似天井设于屋顶正中的一种装置,最迟在汉代时已经被采用了,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小木作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精美的内装修,因其名“藻”——有海藻之意,“井”——有水井之意,象征着水,即避火。实际上除了装饰作用外,最大的作用为寓意防火,即“镇符”。
文渊阁,明清两代紫禁城内的存书场所。建于正殿东侧,用来收藏元朝皇家留下来的宋辽金古籍图书。据正统年间杨士奇编辑的《文渊阁书目》记载,录书42200余册。而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存放新编纂的《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也在文华殿的后面修建了文渊阁,该殿根据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的轮廓开间为蓝图,在宫廷化的基础上修建的一座别具风格的两层建筑,上下各有阁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此阁瓦件为黑色,配有绿色琉璃瓦剪边。为什么要用黑色而不用宫中最常见的黄色琉璃瓦呢?五行中水所对应的颜色是黑色,还是为了防火。另外,阁前凿一方池,引入内金水河流过,可以说是比较行之有效的防火措施。
另外,在中轴线的末端,御花园内有着中轴线上唯一的一座宗教性建筑——钦安殿,供奉的是玄天上帝,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称其为元天上帝,而宫里人通称这位教主为真武大帝,也即是道教中的水神。真武大帝旁侍立着龟蛇二将。殿内匾额为清乾隆皇帝题写的“统握元枢”四字。钦安殿所供奉的玄天上帝,被明清两朝的宫中人员深信不疑,两朝都有他显灵的传说——宫中发生火灾之时,真武大帝会出现救火,并留下了脚印,然而这些传说中的脚印现在已无法看到,这只不过是古人心中的美好愿望和精神寄托,实际上不能起到任何消防作用。
其二,人们也找出了多种能对防火、灭火有一定效果的实际方法。
在紫禁城中,几乎所有建筑旁都有大小不同的铁缸、铜缸,其中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前还有18口鎏金铜缸。整个紫禁城内共有缸308口,这些大大小小的缸称为“吉祥缸”或“门海”,从其中我们也可看到,宫中的人寄希望于此缸来防火、灭火。这些缸一年四季都存满水,水的来源主要是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以及东、西路及御花园内所设置的水井。每到小雪时令,例行设缸盖,盖中设铁屉,放置木碳,以防止缸水冰冻。每个缸都不直接落地,而是用石基垫石,石基中向北的一块可以挪开(因北京冬天多东北风),在隆冬时节,缸水封冻后,熟火处太监负责在缸底烧火融水。来年惊蛰时,撤去缸盖铁屉。
皇城内多为大木结构,且都十分高大,所以单靠这些大缸储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喷射水的装置。在乾清门,东、西华门等处,有一种专门的工具,称为“机桶”或“激桶”。从文献记载来看,它大约是一种人工操纵的喷水灭火设备,靠人力将水压射出去。明清两代,紫禁城火灾频繁,对激桶的管理十分重视,放置的位置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设计巧妙避祝融
明清两代共发生20多次较大的火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火势不是局限在乾清门以里,就是局限在乾清门以外,从没有内、外廷一起失火的。这主要依靠乾清门前的横街,这条横街把内、外廷连接起来,宽30多米,一旦内廷发生火灾,这30多米的空间能有效的阻挡火势蔓延,反之亦然,外廷之火也不会烧进内廷。外廷失火,往往波及东西两庑,而内廷失火,则不会蔓延至东西两庑。这是古代宫殿的设计者们以巧妙的构思,在后宫的建筑群中,不着一点痕迹地设置了两组防火墙。一组在后宫东西两庑,在乾清宫平行的位置上,一组在东西两庑,与坤宁宫平行的位置上。每组防火墙都是一左一右,均匀对称,建筑布局极为和谐。
在外形上,防火墙建造得和东西两庑的房屋一模一样,直观看来,完全是一间房子,梁、柱、枋、斗拱及椽飞、望板等无不一样,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梁、柱、枋、斗拱、椽飞和望板全是用石料雕刻成的,没有一丝木材。房屋的里面也不是空的,而是填砌得严严实实的墙体。每座防火墙南北长16米,东西宽77米。位居要冲,既能隔断南北向的火势蔓延,又能把两庑和后三宫隔离开来。从设置的位置到造型结构的处理,都可称独具匠心。这两处防火墙,与主体结构浑为一体,应是建成紫禁城时已有,几经修葺,从其特点上看,应为清代建筑。
纵观历史,往日森严壁垒的皇家宫殿,现已成为人民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央政府接管故宫以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火、灭火措施,安装了火灾报警器及避雷针等专业设备,科学全面地预防了火灾的发生。
如今,古老的激桶、大缸依然矗立在雄伟的紫禁城,但它们已不再肩负着防火、救火的使命,而是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辉煌和沧桑。(来源:北京文博)
中国古代的建筑是以木构架结构为主体的。先民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时就用木材、稻草辅助搭建。夏代就有大型的木结构宫殿群。南北建筑尽管形制不尽相同但所用材料均为木质。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为唐代所建,而现在常见的各种宫殿、庙宇等古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遗留,其中又以清代居多。
故宫,旧称紫禁城,从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到清朝溥仪退位(公元1911年),491年间,据有记载的火灾,就有四、五十次,最严重的一次是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紫禁城三大殿因雷击火灾而焚毁,共3殿、2楼、15门。
细数火灾原因
首先,我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体,而这个特点却正利于火灾的发生。1420年,宫殿全部落成。永乐皇帝自金陵迁都北京,翌年即失了一次大火,崭新的三大殿全部被烧毁。紧接着,1422年,乾清宫又毁于火。连接的火灾,把永乐皇帝烧得灰心丧气,眼看着摆在眼前的瓦砾,索性也不重修,不得不在太和门进行此后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御门听政”。
以后,明季诸帝在位之时,紫禁城内的宫殿不断失火。以嘉靖朝最多。不只次数多,而且灾情也比较严重。由于采用大量木柱支承巨大的屋顶,而周围门、窗既全用木材,墙壁又和屋顶上的瓦形成炉膛,一旦着火,特别易造成“火烧连营”之势。
其次,我国古代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防火技术及设备来避免“天火”。在古代,大多数火灾为“天火”,即天上打雷,产生强大的电流,击中木质房屋而酿成大火。在现代社会,可以用避雷针防止雷击,但数百年前的古人是没有这种设备的,因此天火的屡屡发生几乎无可避免,且常常一发而不可收拾。有一种原始的避雷针即中国古代屋宇顶上的吻兽、龙嘴伸出的舌须,有的用铁链或铁丝通至地下来做避雷,这种原始的避雷针由于缺少科学的计算、分析而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因而也未被广泛采用。
最后,人为造成的火灾也很多。乾清宫是失火次数最多的地方,由于它是寝宫,生活上用火较多,失火机会也就越多。但有些失火却是可以避免的。
据文献记载,明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到翌年的正月十五,宫中搭起许多牌楼,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紫禁城内的建筑物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的,在木架结构中,玩弄明火,结果不言而喻,甚至有皇帝因为玩乐醉酒、嬉戏烛灯烟火而造成火灾。
清代的君主尤其是雍正皇帝,在防火上都吸取明朝的教训,对宫中、官衙、民间的防火都抓得很紧,他还增加了房屋建筑的防火设施,建立和加强了宫内的防火组织。
还有一次惨重的紫禁城火灾发生在1923年,宫中放映电影,引起了一场大火,从敬胜斋烧到延春阁、静怡轩、香云亭、广生楼……整个西花园变成了灰烬。后来有人说,那次失火,其实不是电线引起的,而是宫中人员因平日盗窃的东西太多,怕事发后受处罚,因而放了一把火。西花园的这一片废墟,火灾后虽经清理,而原有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了,人们称之为“西火场”。
既然在紫禁城中有如此大的火灾隐患,发生了这么多火灾,那么有没有防火设备与措施呢?答案是肯定的。
紫禁城的防火秘诀
其一,是人在思想意识上的防火之法。
在大多数重要的宫、殿中均有藻井,所谓“藻井”即类似天井设于屋顶正中的一种装置,最迟在汉代时已经被采用了,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小木作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精美的内装修,因其名“藻”——有海藻之意,“井”——有水井之意,象征着水,即避火。实际上除了装饰作用外,最大的作用为寓意防火,即“镇符”。
文渊阁,明清两代紫禁城内的存书场所。建于正殿东侧,用来收藏元朝皇家留下来的宋辽金古籍图书。据正统年间杨士奇编辑的《文渊阁书目》记载,录书42200余册。而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存放新编纂的《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也在文华殿的后面修建了文渊阁,该殿根据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的轮廓开间为蓝图,在宫廷化的基础上修建的一座别具风格的两层建筑,上下各有阁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此阁瓦件为黑色,配有绿色琉璃瓦剪边。为什么要用黑色而不用宫中最常见的黄色琉璃瓦呢?五行中水所对应的颜色是黑色,还是为了防火。另外,阁前凿一方池,引入内金水河流过,可以说是比较行之有效的防火措施。
另外,在中轴线的末端,御花园内有着中轴线上唯一的一座宗教性建筑——钦安殿,供奉的是玄天上帝,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的名讳,称其为元天上帝,而宫里人通称这位教主为真武大帝,也即是道教中的水神。真武大帝旁侍立着龟蛇二将。殿内匾额为清乾隆皇帝题写的“统握元枢”四字。钦安殿所供奉的玄天上帝,被明清两朝的宫中人员深信不疑,两朝都有他显灵的传说——宫中发生火灾之时,真武大帝会出现救火,并留下了脚印,然而这些传说中的脚印现在已无法看到,这只不过是古人心中的美好愿望和精神寄托,实际上不能起到任何消防作用。
其二,人们也找出了多种能对防火、灭火有一定效果的实际方法。
在紫禁城中,几乎所有建筑旁都有大小不同的铁缸、铜缸,其中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前还有18口鎏金铜缸。整个紫禁城内共有缸308口,这些大大小小的缸称为“吉祥缸”或“门海”,从其中我们也可看到,宫中的人寄希望于此缸来防火、灭火。这些缸一年四季都存满水,水的来源主要是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以及东、西路及御花园内所设置的水井。每到小雪时令,例行设缸盖,盖中设铁屉,放置木碳,以防止缸水冰冻。每个缸都不直接落地,而是用石基垫石,石基中向北的一块可以挪开(因北京冬天多东北风),在隆冬时节,缸水封冻后,熟火处太监负责在缸底烧火融水。来年惊蛰时,撤去缸盖铁屉。
皇城内多为大木结构,且都十分高大,所以单靠这些大缸储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喷射水的装置。在乾清门,东、西华门等处,有一种专门的工具,称为“机桶”或“激桶”。从文献记载来看,它大约是一种人工操纵的喷水灭火设备,靠人力将水压射出去。明清两代,紫禁城火灾频繁,对激桶的管理十分重视,放置的位置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设计巧妙避祝融
明清两代共发生20多次较大的火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火势不是局限在乾清门以里,就是局限在乾清门以外,从没有内、外廷一起失火的。这主要依靠乾清门前的横街,这条横街把内、外廷连接起来,宽30多米,一旦内廷发生火灾,这30多米的空间能有效的阻挡火势蔓延,反之亦然,外廷之火也不会烧进内廷。外廷失火,往往波及东西两庑,而内廷失火,则不会蔓延至东西两庑。这是古代宫殿的设计者们以巧妙的构思,在后宫的建筑群中,不着一点痕迹地设置了两组防火墙。一组在后宫东西两庑,在乾清宫平行的位置上,一组在东西两庑,与坤宁宫平行的位置上。每组防火墙都是一左一右,均匀对称,建筑布局极为和谐。
在外形上,防火墙建造得和东西两庑的房屋一模一样,直观看来,完全是一间房子,梁、柱、枋、斗拱及椽飞、望板等无不一样,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梁、柱、枋、斗拱、椽飞和望板全是用石料雕刻成的,没有一丝木材。房屋的里面也不是空的,而是填砌得严严实实的墙体。每座防火墙南北长16米,东西宽77米。位居要冲,既能隔断南北向的火势蔓延,又能把两庑和后三宫隔离开来。从设置的位置到造型结构的处理,都可称独具匠心。这两处防火墙,与主体结构浑为一体,应是建成紫禁城时已有,几经修葺,从其特点上看,应为清代建筑。
纵观历史,往日森严壁垒的皇家宫殿,现已成为人民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央政府接管故宫以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火、灭火措施,安装了火灾报警器及避雷针等专业设备,科学全面地预防了火灾的发生。
如今,古老的激桶、大缸依然矗立在雄伟的紫禁城,但它们已不再肩负着防火、救火的使命,而是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辉煌和沧桑。(来源: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