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方言中“们”字语法化及其变体“些”的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们”是普通话中很常见的复数助词,“N们”“N”+“们/些”在四川省德阳市的使用频率很高。德阳方言中的“们”出现了语法化的现象,加在单数人称之后,构成“我们、你们、他们、它们”等相应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修饰亲属称谓语,常表单数意义。作真性复数和连类复数时,“些”部分代替了“们”的用法。德阳方言中“们”不仅可以修饰人物名词和人称代词,还可以修饰植物、动物和无生命的事物名词。通过对德阳方言中“们”的语法化及其变体“些”的表义特征等的研究,探究“们”在德阳方言中的特殊价值。
  关键词:们语法化些变体表义特征
  一、引言
  “们”在普通话中使用广泛,《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们”的定义是:后缀。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我~丨你~①。对于“们”的词性一直都有争议。以吕叔湘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们”是词缀,和《词典》基本一致[1];以邢福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们”是复数助词,用来表示人物的多数[2](P207),“们”的附着范围是一般的表人名词和人称代词。宋玉柱等部分学者认为“们”的性质分情况而定,既可作词缀,也可作助词。
  我们参照邢福义的观点,认为“们”是复数助词,同时进一步研究德阳方言中的复数助词“们”。它可修饰植物、动物和无生命的事物名词,在一些场合会出现语法化的现象,特别是“们”加在单数人称之后,构成“我们、你们、他们、它们”等相应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修饰亲属称谓语,常表单数意义。与普通话更大的不同在于,“们”做复数助词经常被“些”替换,作为“们”的变体,“些”含多种表义特征。
  彭晓辉(2012)预见将来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们”,并将上升到语言学理论的研究高度,更加突出研究的综合性、系统性,更加深入地挖掘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的本质特征及使用规律[3](P109~111)。笔者是德阳广汉人,对德阳方言很熟悉。为了保证语料的真实性,我们在德阳市下属的中江县、罗江县,什邡市和绵竹市进行了走访。以德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和较少的内省式语料作为语料来源,部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以确保语料真实可信。
  二、“们”字语法化现象
  狭义的语法化指语法化框架试图解释的实际语言现象,如某个词汇单位或结构获得某项语法功能,或者说某个语法单位获得一项更为语法化的功能的动态过程[4]。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②。我们认为德阳方言复数助词“们”是实词虚化的语法化现象。《现代汉语“们”的单数用法》(朱俊玄,2012)针对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们”,列举了在口语、学术论文、家长与小孩的对话中,“我们”表示单数;复数人称代词与集体名词、表示多个对象的个体指人名词搭配时,“X们”表示单数;“哥们儿”“咱/咱们”等固定表示单数等“X们”表示单数的用法。并指出其指称的对象,总结了“们”由复数标记逐渐演化的虚化层次,并分析了“X们”单数用法产生的动因[4]。朱俊玄所说的“们”表单数的研究起源于《“们”的语法意义及其实现》(袁梅,1996),将“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真性复数、连类复数和假性复数三个系统。“们”表单数是假性复数的体现。
  我们研究的德阳方言复数助词“们”表示单数,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们”表示单数是完全不一样的用法。“们”字的语法化主要体现在一种特殊的情况:在单数人称之后,构成“我们、你们、他们、它们”等相应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修饰亲属称谓语,表单数意义。
  (一)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亲属称谓”表示单数义的用法很普遍。如:
  (1)A:“刚刚提着一大袋东西的是哪个哟?”(哪个=谁)
  B:“[我们妈]呀!你以前不是见到过她吗?”
  (2)我和弟娃儿都认为[我们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人。(弟娃儿=弟弟)
  (3)“肚子饿了,先吃饭,吃了饭就放你们妈妈。”孩子们说:“不,先送[我们妈妈]回来,再吃饭。”(陈立人《新疆监狱里的八路娃娃们》)
  例(1)中的“我们妈”的复数助词“们”出现了虚化现象,表示单数意义,“我们妈”即“我妈”或“我的妈妈”。与例(1)不同的是例(2)中“我们妈”的“我们”是指我和弟娃儿。在北大语料库中只有2条有关“我们妈”的语料,例(3)中的“我们妈妈”的“们”是表示复数的复数助词。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德阳地区甚至整个四川省也不常用“妈妈/姐姐/哥哥”等重叠的亲属称谓语,都直接用单字的“妈/爸/哥/姐”,但是像“奶奶”“公公”这样的必须重叠才能表示完整意义的亲属称谓语和普通话用法一致。这与省力原则和四川人民豪爽的性格有关。
  (4)耳濡目染,[我们姐弟几个]也爱看戏。(《当代》)
  例(4)中的“我们姐弟几个”的“我们”与复数意义的“姐弟几个”搭配,表示的复数意义。我们在北大语料库中没有找到与“人称代词复数+们+表单数意义的亲属称谓”相关的语料。
  (二)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与“我们”的用法类似,但“你们”主要是用于与人交谈时,是口语中常见的用法。
  (5)“你们姐为啥子不回家过年?”(为啥子=为什么)
  (6)你们爷爷身体还好哇?
  例(5)中的“你们姐”等同于“你姐”,“你们爷爷”等同于“你爷爷”。德阳方言中的 “你们寝室”“你们班主任”“你们家”等是与普通话相同的用法,表示集体意义、具有一定空间特征的对象。与这些人表示集体意义的名词结合之后,复数人称代词实际上代表了单数人称代词所指的个体[5](P105~112)。
  (三)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主要是“他们”“她们”“它们”,三者之间各有不同的语法化现象。
  (7)[他们舅舅]生病住院了。
  (8)爸,[妈他们]都走了,你快点收拾撒。(收拾=整理准备出发)
  (9)爸,[妈她们]都走了,你快点收拾撒。
  例(7)中的“他们”即“他舅舅”。例(8)的“妈他们”和例(9)的“妈她们”在说话人为了是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或增强自己情感表达的力度时,可表单数,但更多的时候是表示复数。在表示复数时,用“她”和“他”是有区别的。例(8)中的“妈他们”暗含与妈妈同行的人中有男性;“妈她们”是指和妈妈同行的人都是女性。我们发现在北大语料库中也有这样的语料,如“奶奶他们”“姐姐他们”,但数量少且主要来源于一些带有地方色彩的小说,我们不确定这种用法是否已被普遍接受。
  (10)小猫咪它们“妈妈”在逮耗子。(逮耗子=捉老鼠)
  例(10)中的“它们‘妈妈’” 这种情境,在德阳方言中,不能用“它们‘妈’”,也不能用“它妈”,只能用“它们妈妈”。“它们妈妈”表示的是“一只小猫的‘妈妈’或“很多只小猫的‘妈妈’”两种含义,用到生活实际情境中,这两种含义是不会混淆的。类似于“胖”与“肥”的用法,人们为了区分人和动物,会用不一样的词语来表示。前面提到过,在德阳方言中,“妈妈/姐姐/哥哥”等重叠的亲属称谓语,都直接用单字的“妈/爸/哥/姐”。因此为了区分人与动物,德阳人用重叠式表示“妈妈”。这并不意味着“妈妈”不能用于日常生活中,像多数小孩子比较倾向于使用“爸爸/妈妈”。
  (四)原因初探
  我们调查走访了10~90岁年龄不等的地地道道的德阳人,发现“们”字语法化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探究原因,我们翻阅了不少德阳市的文献资料,但没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德国语言学家洪森堡曾指出由于语言就其内在联系而言,不过是民族语言意识的产物,所以我们不以民族精神力量为出发点,就根本无法彻底解答跟那些富有内在生命力的语言结构有关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们”字的语法化可能与地方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我们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1.家庭成员数的影响
  我们调研发现,“们”字语法化在中、老年人当中使用得更为普遍。我们推测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德阳的很多家庭至少有两个孩子,多的高达10个以上。四川省是拥有近8700万人口的大省,如今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德阳市人口近400万,大多数家庭曾有多个孩子。
  因此我们推测,“们”在单数人称之后,构成“我们、你们、他们、它们”等相应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修饰亲属称谓语,是具有实质意义的,并没有语法化的现象。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对于不止一个小孩的家庭来说,“我们/你们/他们妈”类似的用法是具有现实依据的。这种用法在如今的德阳也被广泛使用,但是因为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这种现实依据渐渐地消失了,所以出现了“们”字的虚化现象,“们”并没有实指意义。
  2.德阳人与人亲近、热情直爽的性格
  张炼强(1982)指出,复数用作单数的代词成为“缩小式”,缩小式意在弱化所指称的对象,尽量使述说对象藏于集体之中,从而使其显得微而不漏,甚至微不足道,这与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认知过程中的集体意识密切相关[6](P20~23)。我们认为“们”会用在亲属称谓后面,与德阳人民的善良、热情直爽且喜欢与人亲近的性格有关。
  “你们妈妈”要比“你妈妈”使人感觉更加亲近些,能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使说话者显得亲切随和,给人一种相互信赖的感觉[6]。
  三、“们”与变体“些”
  吕叔湘开“们”之研究的先河[7]。吕先生认为“们”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与人称代词、指人名词组合成复数形式,并根据“们”的语法意义特征,分为真性复数和连类复数[3]。德阳方言“们”表示作为真性复数和连类复数时,在口语里的多数情况下,变体“些”(德阳方言读作[ɕi]55)代替了“们”。
  (一)真性复数
  真性复数是指“们”附加在不同类型的名词上,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事物个体组成的多数关系。即A们=A1+A2+A3……[4]例(11)、(12)、(13)分别是真性复数三类较为常见的用法。
  (11)[娃娃些]都平平安安回家了。
  (12)峨眉山的[猴子些]歪得很。(歪=凶)
  (13)都是[林黛玉些],吃饭吃这么一点儿。
  例(11)的“娃娃们”即“孩子们”,用在普通示人名词之后,表示同一类型的人的多数关系。例(12)的“猴子些”在普通话中一般不加“们”直接说“猴子”,“些”是用在事物名词之后,表同一种事物的多数。例(13)“林黛玉些”就是说“林黛玉们”,“些”用在有某种特定代表意义的专有示人名词之后,泛指具有这类专名人物特征的人物的多数。
  (14)在座的[美女些]、[帅哥些],来干一杯。
  (15)几位[老人些]在一起喝茶。
  例(14)中的“美女些”“帅哥些”,在普通话中用作“美女们”“帅哥们”或者不用“们”。
  例(15)的“几位老人些”即“几位老人们”。袁梅指出在“几个、好多、好些、许多、这些、那些”等表不定数量的词语所修饰的名词后,有时还可以再加“们”表示多数,这种情形比较少见,只能看成一种强调用法[5]。在德阳方言中,“几个”修饰的名词后再加“些”是很常见的,如“几个婆婆大娘些”“几个瓜娃子(傻子)些”“几个弟娃儿些”等。
  在德阳方言中,例(11)~(15)都可以将“些”省略,但是在口语的很多情形下,用“些”的频率很高,由于“些”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在不同的情形下用“些”就会有不同的语用价值。
  (二)连类复数
  连类复数指的是“们”表示一个体事物和其他个体事物相串连的群体数量关系,“们”在此已丧失了“物项”的真值条件,变成表示不同种事物相集合的多数意义关系,即“A们=A物+其他事物”[4]。
  (16)[校长些]都潇洒去了,我们在教室自习,苦逼的劳动节。
  (17)[黄丹他们]早就走了。
  *[黄丹们]早就走了。
  *[黄丹些]早就走了。
  (18)[公务员些]哪看得起[我们挖地的农民些]哦。
  例(16)中的“校长些”指的不只是校长,还有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人员和老师等,这是表示“校长”这个个体和“其他人员”的数量关系。例(17)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中的用法,普通话中可以说“黄丹们早就走了”,但在德阳方言中一般不说“[黄丹们]早就走了”和“[黄丹些]早就走了”。一般说“黄丹他们”“张三/李四他们”。
  例(18)中“坐办公室的人些”和“我们挖地的人些”具有很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些”在这里表示强调,在普通话中是没有这样的用法的。在德阳方言中,“坐办公室的人”和“挖地的农民”可以不加“些”。这里的“公务员些”不只包括“公务员”,也包含了白领、蓝领等所谓的“坐办公室的”“有铁饭碗的”一类人。
  (三)“些”与“们”的对比
  1.口语与书面语
  文中的大多数的语料都是来自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们”字在普通话中被广泛使用。对于没有接受过长期正规教育的德阳中、老年人来说,“些”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们”。在口语中,“些”被广泛地使用;在地方的文献书籍等书面资料中,大多还是会使用“们”。
  (19)[人们/大家伙/大伙些]都很惊讶。
  (20)A:“我们赶紧多买些米回来。”
  B:“也是啊,[大家/人家]都说最近米要大涨价了。”
  例(19)中的“大家伙”“大伙些”在德阳方言中广泛使用。例(20)中的“大家”在德阳方言中也不常用。“人家[nia]55”除了表“自己、民家、住宅、住户、家庭”等义外,在德阳方言中最常见的用法是表“大家”义。
  2.大多数情况下可互换
  “们”和“些”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只是在表义上略有不同。
  A.只能用“们”
  尽管德阳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多不同,但是在不少场合“们”是不能被“些”代替的。“们”加在单数人称之后,构成“我们、你们、他们、它们”等相应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时,是不能换成“些”,即“我些”“你些”“他些”,这时只能用“们”。
  B.只能用“些”
  1)没有生命的事物名词只能与“些”搭配,表复数,不能与“们”搭配。如德阳方言中可以说“教室些”“自行车些”“衣服些”,但不能说“教室们”“自行车们”“衣服们”,且普通话中也不存在这样的表达。
  2)动物、植物等名词只能与“些”搭配,表复数。如“狗儿些”“猫儿些”“鸭子些”“玫瑰花些”,不能说“狗儿们”“猫儿们”“鸭子们”“玫瑰花们”。
  3)“通用名词词+些”作宾语时,如“都是同学些”“都是朋友些”不能说“都是同学们”“都是朋友们”。
  4)修饰词语音节上的限制,“2+1”的三音节,譬如“乡下人、两面派、庄稼人”等,后面只能加“些”。对于“N”+“们/些”的选择限制,我们将另文,作详细探究。
  (四)“些”的表义特征
  前文提到“些”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在不同的情形下用“些”有不同的语用价值。具有更多情感空间的“些”具有多样的表义特征。
  1.表示一种强烈的不满或讽刺
  如例(18)中的“公务员些”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不满与讽刺,“我们挖地的农民些”以故意自谦和对比来达到一种说话人作为农民讽刺公务员瞧不起他们的现象。这样的例子在德阳方言中还有很多。例如:
  (21)我们[差生些]哪可能得奖学金哦。
  (22)学校[老师些]才不得管我们嘞。(不得=不会)
  例(21)的“差生些”是说话者故意贬低自己,表达的是对差生得不到奖学金或者是对听话者的讽刺。例(22)中的“老师些”表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行为的一种讽刺和强烈的不满。
  2.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表示亲近
  “些”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表示亲近。例如:
  (23)都是[同学些],还说这些见外的话。
  (24)都是[朋友些],这件事就不要计较了。
  例(23)中的“同学些”要比单纯说“同学”,让人感觉更加亲近,拉近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距离。例(24)中的“朋友些”也是表达一种亲切的感觉,让说话者的话更有说服力。
  3.在轻松的场合,较为随意的表达
  “美女些”“帅哥些”在德阳方言中是较为随意的表达,一般是在很熟的朋友之间或者相当轻松的场合可以用“些”增加一种认同感,如例(13)。
  4.表示不屑、愤怒或嫌弃
  除表达“讽刺与不满”的语义特征外,表示“不屑、嫌弃”义也是在德阳方言中很常见的用法。例如:
  (25)喊你不要去摸[狗儿些]、[猫儿些],脏得很。
  (26)那几个[二流子些],天天只晓得鬼混。
  例(25)中的“狗儿些”和“猫儿些”暗含嫌弃的情感,若不表示嫌弃,只用“猫儿”“狗儿”就可以了。例(26)中的“二流子些”也是表达对不务正业的人的不屑和愤怒。
  五、结语
  通过对德阳方言“们”的探究,我们发现德阳方言“们”置于单数人称之后,构成“我们、你们、他们、它们”等相应的人称代词复数形式,修饰亲属称谓语,常表单数意义,如“我们妈”。“们”的变体“些”在德阳方言中不能置于单数人称之后,可置于各类通名和专名之后。德阳方言中的“们”还有很多用法,有待继续研究。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88.
  ②刘绍忠,张平.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研究(上)[J].柳州师
  专学报,2004,(4):43.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第2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3]彭晓辉.现代汉语“们”字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
  报,2012,(3).
  [4]Hopper P.J.&Traugott E.C.Grammalicatization[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朱俊玄.现代汉语“们”的单数用法[J].汉语学习,2012,
  (6).
  [6]袁梅.“们”的语法意义及其实现[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6,(1).
  [7]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67~72.
  
  
  ()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对退货对话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研究主要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成果——语类结构潜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分析得出退货对话的语类结构包含5个必要成分:退货请求、收据出示请求、出示收据、退货原因解释、受理请求。而非必要成分“招呼、询问、回答、致谢”等则使得退货对话这一语类更具体,呈现多样化色彩,对我们分析和预测退货对话语类出现的方式和内容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关键字:退货对话 语类结构潜势 退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探索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
摘 要:杨维桢是元代后期颇有争议的散文家,有人斥其为“文妖”,也有人誉之为“雄健而不窘者”[1]。杨维桢生前文章多已流散,后人重辑重刻者问题颇多。《全元文》第41、42册收杨维桢文923篇,编为55卷,为目前收罗杨文最全的本子,为研究杨氏的散文奠定了基础,居功甚伟。通过细心研读,我们发现《全元文》所收杨文仍留有一些遗憾,兹不揣浅陋,略作订补,以期对《全元文》的修订有所裨益。  关键词:《全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