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与线下衔接教学“月相变化”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停课不停学时我教学了“月相变化”内容,课后我特地编写了一个非常详细的作业指导,并让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做一做月相变化模拟实验,记录“月球”绕地球一周过程中8个位置的“月相”。自我感觉该强调的都强调了,所以我满怀期待等待着收获,结果却令人意外:总共收到117份学生提交的作业,其中月相记录正确的只有22人,正确率只有18.8%。
  本课内容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比起线下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下降。纵观网课,整体质量不错,可以说倾注了教师很多心血,但效果不尽人意。网课教学教师监管难,家长不易配合,动手操作困难,学习氛围也不足,互动性又差,这是造成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实实在在地上好衔接课,实现网课与线下的有效对接。要上好一堂衔接课是不容易的,它既不能等同于上新课,又不能陷于机械化,我们要把握好学生的已有认知程度,基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设计教学任务,要有批判质疑、有理性思维、有探究精神……
  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一堂好的网课与线下衔接课可以通过四个环节展开:纠错、查漏、温故、整理。
  纠错:让模糊概念变成科学概念
  学生上交的实践作业记录单无疑是第一手资料,我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归纳,从中选择了几位同学的作业在课堂上进行了集中探讨,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次大家在家里做了模拟实验,记录了月相,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我们一起来交流(出示图1)。
  生:他没有用尺规作图,不够规范。
  师:的确!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6号位置的月相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月食,就像月亮被咬掉了一口!
  师:这位同学的比喻真是形象生动,应该怎样规范地画凸月和蛾眉月呢?
  (教师出示视频演示画法。)
  师:让我们再来多看几位同学的记录(出示图2),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第一幅图肯定是不对的,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从1号位置到5号位置亮面一点点变大且都在右边,所以4号位置应该是右边大半个月面是亮的,也就是说是凸月,他应该是把亮暗面标反了。
  师:确实是这样,一般明亮处可以不涂色或涂上黄色,暗处可以涂上黑色或画上阴影线(一边说一边在屏幕上纠正)。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后面的图画上了太阳的位置,这个不错。不过我发现除了1和5的位置外,亮面方向是反的。我估计是做实验时“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方向反了,应该是逆时针方向的。
  师:关于这位同学的记录,你们能猜猜看是怎么回事吗?
  生:他在模擬“月球”绕太阳转动的时候亮面没有始终朝太阳。
  师:确实是这样,太阳总是照亮面对它的那一半月球。接下来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现有的认知发展为出发点,在不断产生错误和纠正错误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学生出现错误是很寻常的事情。学生犯错往往能折射出他在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不足,我们要把错误当作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把模糊的概念变成科学概念。当然,教师在帮助学生纠错时是有讲究的:
  错误的获得形式具有多样性。学生的错误可以通过他们的作业获知,本课中就是如此,获得错误的形式还有观察、访谈等,我们要尽可能从多方面去获得信息。
  错误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学生的错误很多,课堂上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集体讨论。本课中就只用了部分图暴露学生最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加以剖析。
  错误的出示要有顺序。当有多个错误需要探讨时,错误的出示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从探讨月相记录中的一般问题开始,到从月相记录中发现模拟实验的错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容易接受。
  心理学中一直强调内省的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内省是一种主动的再认识过程,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而纠错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内省。
  查漏:让认知盲点无处遁形
  科学网课的时间基本控制在20分钟左右,比起线下的40分钟整整少了一半的时间,像“月相变化”这一内容在线下一般需要花2.5课时,而这节网课只有21分钟,所以中间免不了会忽略一些环节,出现认知盲点。教师要根据认知盲点进行查漏补缺,这节课一共补充了两块内容:重做月相变化模拟实验,经过纠错环节后,我让学生自带材料重做了月相成因的模拟实验;完善月相形成原因(部分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你能说说月相形成原因吗?
  生:因为月球绕着地球转。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答不上来。)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如没有太阳的照射,月球像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或像玻璃球一样晶莹透明,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形,还能看见月相吗?
  生:假如没有太阳的照射,月球将长期处于黑暗中,我们根本就看不到月球。
  生:假如月球像太阳一样会发光,那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也将和太阳一样,每个部分都是亮的。
  生:假如月球像玻璃珠一样,我们将无法看到月球,它会隐匿在太空中。
  (学生小结月相变化的三大形成原因。)
  师:发生月相时,月球本身的形状并没有改变,只是地球上的人看到的视觉形状发生了变化,即被照亮的月面有多大的比例朝向地球。
  俗话说,桶能装多少水是由短板决定的,复习课中有效的查漏无疑能够帮助学生补齐短板,扫除盲点。当然,教师在帮助学生补漏时同样是有讲究的:
  内容选择要精准。教师要反复比较网课和教材,确定哪些内容是教学目标中有要求而又被网课忽略的。本课中教师将月相成因归纳为月球绕地球公转是不够完整的,所以我让学生通过后面的想象完善对月相成因的解释。   知识和实践都要关注。衔接课不仅要关注知识层面的查漏,而且要关注实践活动的参与率。事实上,网课的实践探究不容乐观,由于缺乏材料,或是缺乏监管,很多学生只是当了一个忠实的听众,被动接受学习,根本没有很好去探究、去发现。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重做了月相变化模拟实验。
  广度和深度都要控制。衔接课不同于新课,内容选择切忌面面俱到,可以有所拓展提升,但是要控制深度。
  每一个知识点就像是高高的金字塔的一块砖头,下面的知识点足够牢固、密集,整个金字塔就会又高又结实。如果建设过程中,某几个位置的砖头没有砌好,就会形成知识真空。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能够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真空带,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温故:让记忆痕迹更加深刻
  网课既缺乏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又缺乏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学生容易走马观花,记忆不够深刻,线下温故是有必要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安排了几道习题加以巩固:
  1.教师将月相卡片順序打乱,要求学生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写出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发生时间,并说说端午、中秋、重阳、元宵节的月相。
  2.说说月球处于不同位置时各是什么月相?
  3.同一时间,在南半球的人跟我们看到的月相一样吗?
  学生通过重温学过的内容,使记忆中的痕迹得到强化,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也为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
  巩固时间越早越好。根据遗忘规律,遗忘的数量随着初学和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所以在复学后是选择先复习还是先上新课是毫无疑问的。
  巩固方式要多样。教师要通过“新花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去促进理解,而不是机械地重复,通过变化多样的习题来呈现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把握好过度学习的量。适量的过度学习可以加深记忆痕迹,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要超过50%,否则就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即“不强化便消退”。所以,要使知识和技能不被遗忘,就要进行强化,并且要不止一次地强化才能使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以各种方式重温学过的内容,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强化所学内容,加深记忆痕迹。
  整理:让认知结构清晰展现
  在没有相互关联的结构基础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在记忆中的半衰期很短,非常容易遗忘,所以有必要对零散的知识加以整理,构建清晰的结构网络。
  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有多种方式,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引导他们经历“要点式整理—知识结构式整理—思维导图式整理”的过程,也就是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认知发展规律。本节课学生课后整理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在构建思维导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倡导自我建构。早期的复习课大多是教师整理好后,在课堂上通过板书一点点呈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特点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提倡让学生自我建构。
  重视结构层次。虽然思维导图的建构没有统一的模式,它提倡的是发散性思维,但是思维导图的建构都必须围绕中心概念,且每一层次要非常清晰明了。
  突出重点内容。思维导图往往不需要有大篇的文字,但是要能抓住一节课的重点,如通过一些“关键词”来加以提炼。
  建构主义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图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实质是认知发展过程。思维导图属于图式之一,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提升工具。
其他文献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进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有效提问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让他们在开放的环
文章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读者活动现状,提出了通过转变观念,提升读者活动发展地位、强化读者需求定量分析、改变管理模式、加强协作等改变现状的几种途径,并详细阐述了新时期读者
文章对后现代语境中的阅读环境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高校图书馆推进阅读推广工作的思路和举措:积极应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介途径;践行"拿来主义",不断拓宽阅读推广的内涵;重视读者交
文章通过访问13所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了解现在各馆专业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实验原型及不足关于水结冰的实验,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需要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是:先在试管里装四分之一的清水,做好标记;然后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科学探究: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食盐的溶解过程。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2.学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出食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烧杯、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
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语文课堂师生相互提问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部分学生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给人以杂乱之感;老师提问的艺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越来越得到重视,科学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发现问题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