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面播送一则报道,我国科学家应用新技术小范围开采可燃冰获得成功,现正计划投入大规模应用……”他微微一笑,轻点指尖,眼前的影像随之消失。倚靠在椅背上,他喃喃道:“终于等到了今天——”
寻梦·理想篇
他,远航,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濒临东海的小城,打小起,他就对从事地质勘探工作的父亲充满了敬仰与崇拜。他忘不了十岁时的那个夏天,休假回来的父亲天天带着他去海边的滩涂抓螃蟹。玩累了,他们俩便坐在海边的长堤上聊天,眼看着脚下翻滚咆哮的浪潮,倾听着海浪拍岸的声声巨响,年幼的远航禁不住心驰神往。
无数个问号如同一个个摇曳的小精灵跳进了他的脑海:“爸爸,在大海之下有什么呢?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是不是有人把蓝色的盐倒在了海水里让它变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鱼儿喜欢生活在咸水里?……”父亲笑眯眯的告诉他:“呵,海洋的面积很大很大,大得你望不见它们的边际,海洋里稀奇古怪的东西很多很多,多得你记不清它们的名字。更有无数爸爸这一代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呢。”爸爸的一席话,就像一粒种子飘进了远航的心田。
步入中学之后,远航愈发对大海充满了憧憬和向往。“爸爸,《海底两万里》船长的潜水艇好神奇,是用海水中的钠元素作为动力的,这是真的吗?”“科学家的确能利用海水的盐度差来发电,不过小说中的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一个氤氲着栀子花香气的傍晚,父亲带着远航来到了他的书房。 “儿子,爸爸给你看一样宝贝。”好奇的心理驱使远航紧跟着父亲来到电脑旁:只见屏幕中间是一个密封的罐子,拧开盖子,就有一阵雾气从瓶中升起,让人不由自主想起了“阿拉丁神灯”里那个无所不能的灯神从油灯中出现的场景,特写镜头逐渐拉近,终于露出罐中之物的庐山真面目,原来是一些没有任何颜色,晶莹剔透的“冰块”,实验人员取了其中的一块“冰”投进水中,“嘶嘶——”那“冰”浮在水面上并不断地冒着气泡,“啪——”实验员点起了打火机,一股明亮的黄色火焰升腾而起,这让远航不仅睁大了眼睛,他仿佛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拉着爸爸的衣角:“爸爸,这,这冰怎么会着火?”父亲微微一笑:“记得以前爸爸给你说过的话吗?大海里有无数的不知道名字的东西,这些宝贝就是一天天被我们认识的。这冰块,学名叫做可燃冰,它就藏在大海深处。科学家们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可广了,大约有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远航不禁张大了嘴巴:“这么多?”“是啊,现在世界上人口越来越多,人类对资源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就说石油吧,如果这样无节制的开发下去,也将在40年或50年后逐渐枯竭,而煤炭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特别是我们中国,开发一种新能源更是迫在眉睫。”那一刻,父亲的眉头皱紧了,目光更深沉了,讲话的语气也更沉重了。也是那一天,父亲的一席话在他的心里播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发芽滋长……
追梦·奋斗篇
已获地质大学博士学位的远航,艰难地进行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选择。他与父亲一样,选择了X研究所。 他第一次走进了父亲的实验室,竟是一个建立在青藏高原之上的地下研究所,他也真正明白了父亲从事的是怎样的一项工作以及艰苦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尽管他也做好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准备,做好了为祖国的未来奉献一切的准备,可是对于几十年如一日,拒绝繁华,心甘寂寞的父亲,他的心中还是充满尊敬。他也知道我国青藏高寒带是我国唯一存在可燃冰的陆上自然带,可是父亲的工作地点就在这个天气变化无常又缺少氧气的地方。
父亲说:“你也知道,海底的可燃冰开采技术世界各国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是,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温室效应、海面上升、海底软化等等危害,都是我们研究突破的重点。我们既要获取可燃冰,又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这一种双赢的战略可是任重而道远啊。”
此后的几年,研究所里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身影:清晨,他挣扎着起身,看了看谱线,思忖片刻便又做起了实验;晌午,他紧盯着STM屏幕,小心地移动着原子,竟忘记了腹中饥饿;深夜,他独自一人守在红外光谱仪前,看着那起伏的峰,来来回回的笔尖下物质已初具雏形……终于,在他28岁那一年,成功开发出将可燃冰转化为超临界状态进行运输的新技术。他32岁的时候,父亲宣布退休,由他全面主持研究室的工作。又是一个五年,他们发现将可燃冰转化为介观粒子后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为可燃冰的开采提供了一线希望……终于在不惑之年,这一试验在实验室里获得了成功……
啊,他忘不了那一天,在模拟深海环境的实验皿中,他亲手操控的机器人慢悠悠地降落在岩层上,他微颤的双手输入的指令依旧是如此准确决然——“开始!”那机器人伸出两只手臂,手掌处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微型钻头,“声呐扫描已锁定最佳地点。”它的两只小臂骤然伸长,各探了一处钻了下去。“钻探完成,左臂真空计安装完成。”此时那机器人两只手臂都收了回来,慢慢挪到了一边。“数据组构建模型监控,钻探队开始行动!”透过屏幕,大家看到一只巨大的吸盘紧紧地贴在了岩层上,“活化剂注入,筛分剂注入,切换模式,开启过滤系统,开始开采!”
一连串的指令蹦跳在屏幕上,远航汗涔涔的,倒在椅背上大口喘气,双眼紧盯着屏幕,“咕……”大家心头一紧,“报告,集气室已有临界态可燃冰流入,速率已稳定,杂质分析显示其纯度几乎为百分百!”屏幕切换到集气室,一边的一个喷嘴上跳跃着灵动纯净的蓝色火苗。“把压力模型调出来。”远航果断的说道。“这……”那简简单单的一条直线,在众人眼中却是如此的美妙玄奇——“终于,成功了!”实验室沸腾了,人们相互拥抱祝福,朦胧的泪光中,每个人脸上都交织着笑容。
圆梦·希望篇
“嘟——嘟——”他一个激灵,翻身而起,眼前的屏幕上浮现出一张焦急的面目:“博士,在南海的开采区有特殊情况,请您过来一趟。”“好。”他眉头一皱,手指在扶手上敲了几下,倏地,他连人带椅缓缓下降,隐没于地面。 “欢迎使用磁悬浮高速胶囊,您的目的地是三沙市海洋研究所,预计十分钟后到达。”远航蜷缩在一个胶囊状的物体中,望着前方纵横交错的网络,若用所思——这种胶囊是前两年刚投入使用的,是以管道的形式在全球构建网络,乘客以个人为单位在这网络中流动,速度极高,而更神奇的是其中的乘客不会感到失重——“您的目的地到了,欢迎下次使用。”一开舱,面前就围上来一群人,“徐博士,您好。我是研究所的负责人楚江,请您跟我们来一趟。”一个中年男子向他款款行来,西装革履,精神抖擞。远航点了点头。
会议室里气氛肃穆,人人眉头紧皱,做着艰难的抉择——“徐博士,今天凌晨勘探队发现了一处特大气田,不但储量极为丰富,甲烷纯度也在98%以上,不过……”楚江的目光微微流转,“计算机模拟显示,由于该地区地壳构造特殊,若进行大型开采可能会造成各种地质灾害,并影响当地的生态……”
“等等——”远航挥手打断了他,“我们不是已经开发出纳米开采法了么,实验结果表明,其不管在何种恶劣构造中都适用,你们为什么不用?”“是啊,当初我们就这么想,可预算显示,这种开采方法初期投入太巨大了,回收成本要一个漫长的周期,若这样……”他暗指了一下,“和我们签约的外国公司就不答应了,他们坚持用传统方法。”“是的,徐博士,您是该技术的首创者,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对面一个金发碧眼的“鹰钩鼻”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说道。
远航缓缓起身:“试问诸位,我们开发可燃冰的目的是什么?利益对于各位真的这么重要吗?”沉默,死一般的沉默。
“好,那我来谈谈传统开采会带来什么——大家都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国家的经济建设又能获得新的动力,这应该是诸位都想看到的吧。”大家纷纷点头,“从前几年的开采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弊端,最后政府还不是投入大量资金做着事倍功半的事情。因为用巨资买不回来的是环境!地震,海啸,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是触目惊心的。你们想一想,我们如果还坚持采用传统的开采法,就要让当地的环境陷入一个新的动荡。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地质灾害,政府势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善后。但金钱买不回碧海蓝天,买不回臭氧层——这绝不是我的危言耸听,早在本世纪初,世界上的科学家就对这种开发模式发出了种种质疑,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为什么我们还要在原路上徘徊而不能醒悟呢?另外,不少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这对它们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我们不能以海洋的未来做赌注,我们输不起——”
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海洋资源开发会议上,远航侃侃而谈,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几次打断了远航的发言。主席塞恩斯教授对远航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称之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突破,对未来科学发展海洋经济起了创纪元的的作用。
从伦敦归来的远航,就马不停蹄的赶往三沙。这里有让他牵肠挂肚的一望无际的大海,还有大规模成功运用纳米技术开采可燃冰后的续后状况。
南沙群岛,海天一色,一望无际。脚下,锃亮的皮鞋与松软的银沙显得格格不入,这里全无儿时滩涂的黏稠,而身边的大海却是一样的蔚蓝,平静,只有在海平线处的潮头如一条银线,泛着浪花,娓娓而来。他忘情的欣赏着这美好的景色,贪婪地捕捉着空气中那熟悉的鱼腥味,他的眼前浮现出多年前一直映在脑际的画面——故乡的海边,那个闪耀着银光的海边;那个夏季,那个播撒梦想的夏季,那一对父子,怀揣着同样梦想的父子,在海边,开始了他们的圆梦旅程!
学校:浙江镇海中学;导师:王静
寻梦·理想篇
他,远航,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濒临东海的小城,打小起,他就对从事地质勘探工作的父亲充满了敬仰与崇拜。他忘不了十岁时的那个夏天,休假回来的父亲天天带着他去海边的滩涂抓螃蟹。玩累了,他们俩便坐在海边的长堤上聊天,眼看着脚下翻滚咆哮的浪潮,倾听着海浪拍岸的声声巨响,年幼的远航禁不住心驰神往。
无数个问号如同一个个摇曳的小精灵跳进了他的脑海:“爸爸,在大海之下有什么呢?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是不是有人把蓝色的盐倒在了海水里让它变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鱼儿喜欢生活在咸水里?……”父亲笑眯眯的告诉他:“呵,海洋的面积很大很大,大得你望不见它们的边际,海洋里稀奇古怪的东西很多很多,多得你记不清它们的名字。更有无数爸爸这一代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呢。”爸爸的一席话,就像一粒种子飘进了远航的心田。
步入中学之后,远航愈发对大海充满了憧憬和向往。“爸爸,《海底两万里》船长的潜水艇好神奇,是用海水中的钠元素作为动力的,这是真的吗?”“科学家的确能利用海水的盐度差来发电,不过小说中的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一个氤氲着栀子花香气的傍晚,父亲带着远航来到了他的书房。 “儿子,爸爸给你看一样宝贝。”好奇的心理驱使远航紧跟着父亲来到电脑旁:只见屏幕中间是一个密封的罐子,拧开盖子,就有一阵雾气从瓶中升起,让人不由自主想起了“阿拉丁神灯”里那个无所不能的灯神从油灯中出现的场景,特写镜头逐渐拉近,终于露出罐中之物的庐山真面目,原来是一些没有任何颜色,晶莹剔透的“冰块”,实验人员取了其中的一块“冰”投进水中,“嘶嘶——”那“冰”浮在水面上并不断地冒着气泡,“啪——”实验员点起了打火机,一股明亮的黄色火焰升腾而起,这让远航不仅睁大了眼睛,他仿佛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拉着爸爸的衣角:“爸爸,这,这冰怎么会着火?”父亲微微一笑:“记得以前爸爸给你说过的话吗?大海里有无数的不知道名字的东西,这些宝贝就是一天天被我们认识的。这冰块,学名叫做可燃冰,它就藏在大海深处。科学家们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可广了,大约有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远航不禁张大了嘴巴:“这么多?”“是啊,现在世界上人口越来越多,人类对资源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就说石油吧,如果这样无节制的开发下去,也将在40年或50年后逐渐枯竭,而煤炭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特别是我们中国,开发一种新能源更是迫在眉睫。”那一刻,父亲的眉头皱紧了,目光更深沉了,讲话的语气也更沉重了。也是那一天,父亲的一席话在他的心里播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发芽滋长……
追梦·奋斗篇
已获地质大学博士学位的远航,艰难地进行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选择。他与父亲一样,选择了X研究所。 他第一次走进了父亲的实验室,竟是一个建立在青藏高原之上的地下研究所,他也真正明白了父亲从事的是怎样的一项工作以及艰苦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尽管他也做好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准备,做好了为祖国的未来奉献一切的准备,可是对于几十年如一日,拒绝繁华,心甘寂寞的父亲,他的心中还是充满尊敬。他也知道我国青藏高寒带是我国唯一存在可燃冰的陆上自然带,可是父亲的工作地点就在这个天气变化无常又缺少氧气的地方。
父亲说:“你也知道,海底的可燃冰开采技术世界各国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是,也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温室效应、海面上升、海底软化等等危害,都是我们研究突破的重点。我们既要获取可燃冰,又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这一种双赢的战略可是任重而道远啊。”
此后的几年,研究所里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身影:清晨,他挣扎着起身,看了看谱线,思忖片刻便又做起了实验;晌午,他紧盯着STM屏幕,小心地移动着原子,竟忘记了腹中饥饿;深夜,他独自一人守在红外光谱仪前,看着那起伏的峰,来来回回的笔尖下物质已初具雏形……终于,在他28岁那一年,成功开发出将可燃冰转化为超临界状态进行运输的新技术。他32岁的时候,父亲宣布退休,由他全面主持研究室的工作。又是一个五年,他们发现将可燃冰转化为介观粒子后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为可燃冰的开采提供了一线希望……终于在不惑之年,这一试验在实验室里获得了成功……
啊,他忘不了那一天,在模拟深海环境的实验皿中,他亲手操控的机器人慢悠悠地降落在岩层上,他微颤的双手输入的指令依旧是如此准确决然——“开始!”那机器人伸出两只手臂,手掌处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微型钻头,“声呐扫描已锁定最佳地点。”它的两只小臂骤然伸长,各探了一处钻了下去。“钻探完成,左臂真空计安装完成。”此时那机器人两只手臂都收了回来,慢慢挪到了一边。“数据组构建模型监控,钻探队开始行动!”透过屏幕,大家看到一只巨大的吸盘紧紧地贴在了岩层上,“活化剂注入,筛分剂注入,切换模式,开启过滤系统,开始开采!”
一连串的指令蹦跳在屏幕上,远航汗涔涔的,倒在椅背上大口喘气,双眼紧盯着屏幕,“咕……”大家心头一紧,“报告,集气室已有临界态可燃冰流入,速率已稳定,杂质分析显示其纯度几乎为百分百!”屏幕切换到集气室,一边的一个喷嘴上跳跃着灵动纯净的蓝色火苗。“把压力模型调出来。”远航果断的说道。“这……”那简简单单的一条直线,在众人眼中却是如此的美妙玄奇——“终于,成功了!”实验室沸腾了,人们相互拥抱祝福,朦胧的泪光中,每个人脸上都交织着笑容。
圆梦·希望篇
“嘟——嘟——”他一个激灵,翻身而起,眼前的屏幕上浮现出一张焦急的面目:“博士,在南海的开采区有特殊情况,请您过来一趟。”“好。”他眉头一皱,手指在扶手上敲了几下,倏地,他连人带椅缓缓下降,隐没于地面。 “欢迎使用磁悬浮高速胶囊,您的目的地是三沙市海洋研究所,预计十分钟后到达。”远航蜷缩在一个胶囊状的物体中,望着前方纵横交错的网络,若用所思——这种胶囊是前两年刚投入使用的,是以管道的形式在全球构建网络,乘客以个人为单位在这网络中流动,速度极高,而更神奇的是其中的乘客不会感到失重——“您的目的地到了,欢迎下次使用。”一开舱,面前就围上来一群人,“徐博士,您好。我是研究所的负责人楚江,请您跟我们来一趟。”一个中年男子向他款款行来,西装革履,精神抖擞。远航点了点头。
会议室里气氛肃穆,人人眉头紧皱,做着艰难的抉择——“徐博士,今天凌晨勘探队发现了一处特大气田,不但储量极为丰富,甲烷纯度也在98%以上,不过……”楚江的目光微微流转,“计算机模拟显示,由于该地区地壳构造特殊,若进行大型开采可能会造成各种地质灾害,并影响当地的生态……”
“等等——”远航挥手打断了他,“我们不是已经开发出纳米开采法了么,实验结果表明,其不管在何种恶劣构造中都适用,你们为什么不用?”“是啊,当初我们就这么想,可预算显示,这种开采方法初期投入太巨大了,回收成本要一个漫长的周期,若这样……”他暗指了一下,“和我们签约的外国公司就不答应了,他们坚持用传统方法。”“是的,徐博士,您是该技术的首创者,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对面一个金发碧眼的“鹰钩鼻”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说道。
远航缓缓起身:“试问诸位,我们开发可燃冰的目的是什么?利益对于各位真的这么重要吗?”沉默,死一般的沉默。
“好,那我来谈谈传统开采会带来什么——大家都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国家的经济建设又能获得新的动力,这应该是诸位都想看到的吧。”大家纷纷点头,“从前几年的开采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弊端,最后政府还不是投入大量资金做着事倍功半的事情。因为用巨资买不回来的是环境!地震,海啸,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是触目惊心的。你们想一想,我们如果还坚持采用传统的开采法,就要让当地的环境陷入一个新的动荡。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地质灾害,政府势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善后。但金钱买不回碧海蓝天,买不回臭氧层——这绝不是我的危言耸听,早在本世纪初,世界上的科学家就对这种开发模式发出了种种质疑,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为什么我们还要在原路上徘徊而不能醒悟呢?另外,不少海洋生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这对它们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我们不能以海洋的未来做赌注,我们输不起——”
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海洋资源开发会议上,远航侃侃而谈,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几次打断了远航的发言。主席塞恩斯教授对远航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称之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突破,对未来科学发展海洋经济起了创纪元的的作用。
从伦敦归来的远航,就马不停蹄的赶往三沙。这里有让他牵肠挂肚的一望无际的大海,还有大规模成功运用纳米技术开采可燃冰后的续后状况。
南沙群岛,海天一色,一望无际。脚下,锃亮的皮鞋与松软的银沙显得格格不入,这里全无儿时滩涂的黏稠,而身边的大海却是一样的蔚蓝,平静,只有在海平线处的潮头如一条银线,泛着浪花,娓娓而来。他忘情的欣赏着这美好的景色,贪婪地捕捉着空气中那熟悉的鱼腥味,他的眼前浮现出多年前一直映在脑际的画面——故乡的海边,那个闪耀着银光的海边;那个夏季,那个播撒梦想的夏季,那一对父子,怀揣着同样梦想的父子,在海边,开始了他们的圆梦旅程!
学校:浙江镇海中学;导师: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