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偏爱的学生将来指责你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日值周,我在检查操场公共区的卫生时,突然看到两只小手正同时伸向操场边花坛里的一朵昨晚“刚睡醒”的小花。我的心便一下子提到了嗓门,大声喊道:“不许摘花。”当我快步走到这“两只小手”的旁边时,他们的班主任已先我制止了这一行为。只见她把这两位学生“请”到球场的一角,对其中一个学生大声训斥道:“你这个××,不好好学习,尽给我添乱,你什么时候才能让我省心,不要上课了,先围着操场跑20圈长长记性……”而对另一个学生,这位班主任却若无其事地牵着他的手走进了教室。对于该教师的这一奇怪做法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两人都是“摘花未遂”,一个受到批评和惩罚,另一个却受到如此的“优待”?为了揭开这个谜,我专程调查了这两个学生的情况。原来,被教师“优待”的那个学生是她的“得意门生”——这个学生在每学期期末的教学质量水平检测中科科都名列前茅。
  无独有偶,就在次日下午,我检查班级卫生走进另一个班的教室时,该班的老师正在辅导学生做作业。我看见一个学生坐在座位上无所事事地到处张望,手里还不停地摆弄着一根橡皮筋,就连我这个值周老师站在他面前,他也“无暇顾及”。就在我准备转身的一刹那,一个撕心裂肺的声音迫使我停下了脚步。原来这名学生用橡皮筋将一个纸团射向他身旁正在做作业的一名小女生,致使她的左脸庞顿时“长出”了一个红包。出乎我意料的是,该老师竟然走过来大声地对小女生说:“哭什么哭,那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了,你还好意思哭……”之后又对那名男生轻描淡写地说:“以后不许这样了。”说完,该老师便继续辅导学生去了。看到了这一幕,我无语地走开了。后来我了解到这个男生是这位教师的“学习宝贝”,而那个女生则是一个学困生。
  这两个“特写镜头”使我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传统闽剧中有一部“咬奶头”的戏。讲的是一位年轻的犯人在即将行刑前,要求母亲让他最后再吸一口母亲的奶,母亲应允了。哪知这个犯人却狠狠地把母亲的奶头咬下,鲜血洒满了母子俩的全身。犯人张着血口埋怨母亲说:“在我小时候偷了邻居家的鸡鸭时,你不仅不责怪我,还夸奖我,都是你从小纵容我当小偷,才使我落得今天的可悲下场,我恨你,因此才咬掉你的奶头。”这位母亲后悔莫及,惭愧地低下了头。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再看看这两个“特写镜头”:这样对学生的“优待”是缘于何故!难道这两个暂时在“分数”上稍占优势的学生,就能得到教师如此的“优待”吗?你就不怕被你包庇、纵容的孩子有一天也会像那个犯人恨自己的母亲一样恨你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面对学生的“脱轨”行为时,一定要做到爱憎分明,不能“或左或右、看人施罚”。对学生包庇或纵容,无异于给他们做心理暗示:只要分数高,老师就会给你“阳光”。这样只能使孩子的成长之路变得更加阴暗!
  作者单位
  昭通市威信县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对低年级写话提出明确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让学生在写话中积累经验,这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策略。众所周知,低年级儿童的书面语言表达明显落后于口头表达。因此,低段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写话兴趣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