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适应竞争的形式发展,本文提出了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座位滚动制”的必要性。并从实施的理论依据、运用价值、实施过程、功效保证四方面浅析了其可实行性。
关键词:班级管理;座位滚动;竞争
一、班级管理中实施“座位滚动制”的理论依据
早在1897年,就有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单独放风筝的儿童,比起与其他伙伴一起放,行动要缓慢得多;现在又有实验证明,中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往往能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物种就是在这种竞争中发展起来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竞争的观念尤为重要,由于社会生产力集中、社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快,所以,竞争更加激烈。竞争,使整个社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竞争会激发人的进取精神,使人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更加努力地创造和奋斗,勇攀高峰,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曾经,挪威的一家远洋捕捞公司一直无法解决冷冻沙丁鱼肉的味感问题,消费者抱怨公司出品的鱼罐头毫无鲜味。公司知道这是冷冻鱼的通病,于是添置水槽存放捕捉的鱼,保持它们活着上岸直到制罐为止,可事后的反应仍不佳。公司研究后发觉这是因为存放到水槽里的鱼不喜欢游动,而半死不活的鱼和冷冻的鱼一样丧失鲜味。专家们想尽各种办法,搅动槽水,注入氧气,多添饵食,强光刺激等,都没法使鱼游动起来。一个管理学教授几年后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办法很简单:他建议在每个水槽里放进一条先鲶鱼。原本懒洋洋的鱼一见鲶鱼的威胁就立即迅速地游动起来,避免被鲶鱼掳掠。处理效果出奇地好,整个鱼槽被搞“活”了,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它的显著特点是压力、竞争使鱼充满生机、活力。将“鲶鱼效应”运用于班级管理中,就是班级管理中的“座位滚动制”。它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理论中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思想和新做法,给班级管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座位滚动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效果,学生的反响是强烈的,对班级的教学管理促动也是很大的。
二、“座位滚动制”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价值
过去的应试教育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疲劳地接受知识。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性,它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并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减负,但现阶段中学生减负后的学习压力丝毫没有减小,升学引发的学习竞争反而在不断加剧,所以,减负不等于放松学习。在减负和日益激烈的学习竞争的夹缝里,学生愈感身心疲惫,厌学逃学现象愈加严重。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都会碰上这样一个问题,也是最叫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班风不好、学风不好,学生竞争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够。确实,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这一问题是很多学校很多班级的通病。这一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行和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长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惰性增大而走入社会就会是“死于安乐”。而提倡好的学习方法和循序渐进地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竞争力的为关键的“班级管理座位滚动制”可以治疗这一通病。
三、“座位滚动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过程
在班级管理中“座位滚动制”具体实施如下:
(一)大滚动。我们确定前三排的座位为好座位,后三排次之。最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中意的座位。以后每考试一次,成绩出来以后就调整一下座位。后三排的任何学生,谁的成绩超过前三排的,可以和前三排的任何一位分数低于他的同学换位。而前三排的任何同学,因为成绩暂时落后而只能将好座位乖乖让出来。
不过,当一段时间内只考一科,那就按这一科成绩滚动,而在较短时间内考了几科,那就按这几科的总分,当然,还可看科任老师认为座位是否否可调整的必要性。
(二)小滚动。若某天哪位同学欠作业最多或有多次违纪现象,次数最多的,就不妨坐在最后面。每天滚动一次。小滚动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有帮助的,它对每一位同学是一种鼓励一种帮助一种鞭策。
(三)滚动制是一种弹性滚动制。对付出了努力了而成绩依然赶超不了其他同学的同学,班集体可以理解并送温暖,在第四排空出几个座位给他们。不过,这些同学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前三排的座位。
四、“座位滚动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功效保证
通过一年多的试行,“座位滚动制”在班级管理中有很不错的效果,每位同学都充满了斗志,学生集体荣誉感强了,班风好了,学风好了。具体表现如下:
(一)有效的学习竞争机制建立起来了。同学们认为,这种机制等于给学习上了“发条”。学习上稍有松动,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只能用劲学习,争取好的成绩。尤其对一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同学,形成了比着学,赶着学,结对学,帮着学的局面。
(二)出现了几少、几多的现象。学生贪玩的少了,看电视、玩游戏的少了,學生之间吵架、事故少了,旷课、请假的少了,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的少了。而另一方面,图书室的人多了,上课听讲更认真了,课后提问的多了;要求老师讲深讲透讲完整的多了,课堂气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的局面。
(三)可以唤起荣誉动机,提高学习的动力。中学生,总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得到较好的评价。在竞争的情境中,学生这些方面的心理需求会变得特别强烈,在学习竞争中的你追我赶,能够迫使自己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随时为获得成就和赞赏而拼搏。即便对差生来说,一旦他在竞赛中获得某一项优胜,或是点滴进步,受到了同学的鼓励或教师的首肯,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会随之增加,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
(四)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竞争的情境中,学生的紧迫感、危机感、进取感、超越感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同时,竞争也使学习生活变得富有生气,使学生变得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兴趣饱满,从而提高求知欲望。这样,学习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在校园到处可以看到手捧书本读书的学生。有的同学甚至利用上学放学的时间在路上背书、讨论问题。同时,班级的纪律好了,学习空气浓了,学风、班风、寝风有了明显的好转。
(五)学生能较实际地估计自己的学识和潜力。在学校里,学习竞争实施的基本形式是考试。考试的实质是"比较",有比较就有鉴别。鉴别的基本结果是发现差距。由于发现了差距,学生便可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便知道怎样做才能赶上或超过他人。
同时,考试也潜在地形成了自我的纵向比较。通过纵向比较,可以清楚地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和劣势所在,获得自己是进步还是退步的实际信息,为调整竞争方向、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依据。
(六)能够促进合作,有利于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在竞争的情境里,同一群体内的成员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会产生"荣辱与共"的体验。内部的内心力和合作精神都会被强化。每一个学生都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激励、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团结一致,从而增强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学习中适量和适度的竞争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催化剂,是全面提高学习质量的一种有力手段。但学习竞争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滚动淘汰和滚动升降级制”的做法与利弊分析》 杨天仁 《中医教育ETCM》第15卷1996年第5期
关键词:班级管理;座位滚动;竞争
一、班级管理中实施“座位滚动制”的理论依据
早在1897年,就有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单独放风筝的儿童,比起与其他伙伴一起放,行动要缓慢得多;现在又有实验证明,中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往往能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物种就是在这种竞争中发展起来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竞争的观念尤为重要,由于社会生产力集中、社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快,所以,竞争更加激烈。竞争,使整个社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竞争会激发人的进取精神,使人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更加努力地创造和奋斗,勇攀高峰,而成为生活的强者。
曾经,挪威的一家远洋捕捞公司一直无法解决冷冻沙丁鱼肉的味感问题,消费者抱怨公司出品的鱼罐头毫无鲜味。公司知道这是冷冻鱼的通病,于是添置水槽存放捕捉的鱼,保持它们活着上岸直到制罐为止,可事后的反应仍不佳。公司研究后发觉这是因为存放到水槽里的鱼不喜欢游动,而半死不活的鱼和冷冻的鱼一样丧失鲜味。专家们想尽各种办法,搅动槽水,注入氧气,多添饵食,强光刺激等,都没法使鱼游动起来。一个管理学教授几年后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办法很简单:他建议在每个水槽里放进一条先鲶鱼。原本懒洋洋的鱼一见鲶鱼的威胁就立即迅速地游动起来,避免被鲶鱼掳掠。处理效果出奇地好,整个鱼槽被搞“活”了,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它的显著特点是压力、竞争使鱼充满生机、活力。将“鲶鱼效应”运用于班级管理中,就是班级管理中的“座位滚动制”。它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理论中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思想和新做法,给班级管理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座位滚动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效果,学生的反响是强烈的,对班级的教学管理促动也是很大的。
二、“座位滚动制”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的价值
过去的应试教育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疲劳地接受知识。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习的主动性,它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并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减负,但现阶段中学生减负后的学习压力丝毫没有减小,升学引发的学习竞争反而在不断加剧,所以,减负不等于放松学习。在减负和日益激烈的学习竞争的夹缝里,学生愈感身心疲惫,厌学逃学现象愈加严重。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都会碰上这样一个问题,也是最叫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班风不好、学风不好,学生竞争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够。确实,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这一问题是很多学校很多班级的通病。这一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进行和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长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惰性增大而走入社会就会是“死于安乐”。而提倡好的学习方法和循序渐进地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竞争力的为关键的“班级管理座位滚动制”可以治疗这一通病。
三、“座位滚动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过程
在班级管理中“座位滚动制”具体实施如下:
(一)大滚动。我们确定前三排的座位为好座位,后三排次之。最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中意的座位。以后每考试一次,成绩出来以后就调整一下座位。后三排的任何学生,谁的成绩超过前三排的,可以和前三排的任何一位分数低于他的同学换位。而前三排的任何同学,因为成绩暂时落后而只能将好座位乖乖让出来。
不过,当一段时间内只考一科,那就按这一科成绩滚动,而在较短时间内考了几科,那就按这几科的总分,当然,还可看科任老师认为座位是否否可调整的必要性。
(二)小滚动。若某天哪位同学欠作业最多或有多次违纪现象,次数最多的,就不妨坐在最后面。每天滚动一次。小滚动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有帮助的,它对每一位同学是一种鼓励一种帮助一种鞭策。
(三)滚动制是一种弹性滚动制。对付出了努力了而成绩依然赶超不了其他同学的同学,班集体可以理解并送温暖,在第四排空出几个座位给他们。不过,这些同学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前三排的座位。
四、“座位滚动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功效保证
通过一年多的试行,“座位滚动制”在班级管理中有很不错的效果,每位同学都充满了斗志,学生集体荣誉感强了,班风好了,学风好了。具体表现如下:
(一)有效的学习竞争机制建立起来了。同学们认为,这种机制等于给学习上了“发条”。学习上稍有松动,就有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只能用劲学习,争取好的成绩。尤其对一些学习动力不足的同学,形成了比着学,赶着学,结对学,帮着学的局面。
(二)出现了几少、几多的现象。学生贪玩的少了,看电视、玩游戏的少了,學生之间吵架、事故少了,旷课、请假的少了,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的少了。而另一方面,图书室的人多了,上课听讲更认真了,课后提问的多了;要求老师讲深讲透讲完整的多了,课堂气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的局面。
(三)可以唤起荣誉动机,提高学习的动力。中学生,总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承认,得到较好的评价。在竞争的情境中,学生这些方面的心理需求会变得特别强烈,在学习竞争中的你追我赶,能够迫使自己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随时为获得成就和赞赏而拼搏。即便对差生来说,一旦他在竞赛中获得某一项优胜,或是点滴进步,受到了同学的鼓励或教师的首肯,他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也会随之增加,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
(四)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竞争的情境中,学生的紧迫感、危机感、进取感、超越感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同时,竞争也使学习生活变得富有生气,使学生变得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兴趣饱满,从而提高求知欲望。这样,学习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在校园到处可以看到手捧书本读书的学生。有的同学甚至利用上学放学的时间在路上背书、讨论问题。同时,班级的纪律好了,学习空气浓了,学风、班风、寝风有了明显的好转。
(五)学生能较实际地估计自己的学识和潜力。在学校里,学习竞争实施的基本形式是考试。考试的实质是"比较",有比较就有鉴别。鉴别的基本结果是发现差距。由于发现了差距,学生便可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便知道怎样做才能赶上或超过他人。
同时,考试也潜在地形成了自我的纵向比较。通过纵向比较,可以清楚地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和劣势所在,获得自己是进步还是退步的实际信息,为调整竞争方向、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依据。
(六)能够促进合作,有利于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在竞争的情境里,同一群体内的成员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会产生"荣辱与共"的体验。内部的内心力和合作精神都会被强化。每一个学生都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相互激励、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团结一致,从而增强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学习中适量和适度的竞争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催化剂,是全面提高学习质量的一种有力手段。但学习竞争所带来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滚动淘汰和滚动升降级制”的做法与利弊分析》 杨天仁 《中医教育ETCM》第15卷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