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帕的幸福生活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10月,在新疆自治区青河县75岁的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阿力马洪家的宅基地上,一座投资300多万元建设的1000平方米两层主题教育馆主体已基本完工。
  这是自2009年以来,阿尼帕老人连续第四年喜事盈门。
  “阿尼帕妈妈是我们青河县6.3万群众的缩影,是我们青河县城市的精神名片,也是我们城市的象征。我们建设阿尼帕妈妈主题教育馆,就是为了彰显道德模范精神内核,体现道德模范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学习她的精神。”青河县文明办副主任樊琴说。
  因收养19个孩子而出名的阿尼帕老人,在获得一个个荣誉之后,终于要等来告别困境的一天了。
  
   10个孤儿一个妈
  1963年,阿尼帕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当时,阿尼帕的3个妹妹因父母先后去世,也投奔了姐姐。阿比包每月45元的工资,养活着一个11口人的大家庭。
  这年冬天,和阿尼帕家一墙之隔的哈萨克族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年幼的孩子。阿尼帕看他们十分可怜,就经常照顾他们。阿尼帕心肠软,她见3个孩子穿的鞋都破了,脚趾头露在外面,在风雪中冻得通红,心里很难受。她对丈夫阿比包说:“把3个孩子接回来吧,只要我们有饭吃,就有这3个娃娃的。”
  就这样,这3个孩子成为阿尼帕家收养的第一批孤儿。
  1974年,也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日,11岁的回族孤儿王淑珍兄妹4人在父亲去世后,便开始流浪街头。阿尼帕的妹妹在医院门口发现了冻饿交加的王淑珍,便将她领回姐姐的家中。
  王淑珍满脸污垢,身上的衣服又破又脏,头上没有头发,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流着散发臭味的脓水。看到王淑珍这个样子,阿尼帕心疼地把她揽在怀里,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可怜的孩子呀,为什么会成了这个样子呀,要是妈妈看到这样,会心疼的。”
  阿尼帕烧了一锅热水,轻轻地将王淑珍浑身上下搓洗干净,换上暖和的衣服,给她做了一盘香喷喷的拌面。阿尼帕还给她取了个维族名字叫哈比扎,意思是“维护”。
  从第二天开始,阿尼帕每天带王淑珍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王淑珍长出了浓密的黑发,恢复了她那张清秀的脸。于是,阿尼帕决定将她送回家。
  让阿尼帕没有想到的是,她推开王淑珍家门的一刹那,竟然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两间破旧低矮、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几个孩子正蜷缩在地上的旧毡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她默默地把王淑珍的哥哥王作林和两个妹妹王淑华和王淑英带回了家。
  说起被阿尼帕妈妈领回家的情景,已是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禁不住泪流满面。王淑珍自从当年被阿尼帕妈妈治好了头上的癞疮,就留上了过膝的长发。她说,是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的母爱。王淑珍现在开着一家餐厅,可她说,38年前妈妈给她做的那盘拌面,是她这辈子吃到的最香的一顿饭。
  1989年2月,王淑珍的继父金学军去逝,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孩子,阿尼帕又义无反顾地将这3个汉族孤儿接到家里。
  至此,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共收养了10个孤儿,加上自己生育的6个孩子和3个尚年幼的妹妹,全家已经有19孩子。不难猜想,阿尼帕和丈夫的经济压力该有多大。
  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照明。尽管一家人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但阿尼帕却让孩子们都上了学,19个孩子没有一个辍学的。
  直径1.2米的“团圆锅”
  阿尼帕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些孩子。最让她发愁的是一家人一日三餐,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饼,孩子们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
  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虽然苦,但从没饿过肚子。春天粮食不够吃,妈妈就去地里挖野菜。父亲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坯卖钱,还去帮别人宰牛宰羊,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
  后来,阿尼帕又在县食品厂找了一份工作—清洗羊肚和羊肠,每个月可以挣30多元钱。“那水多凉呀!可妈妈成天在里面洗羊杂碎,时间长了,就落下了风湿。”大女儿卡丽曼哽咽着说,“当时我们都还小,甚至不知道心疼妈妈,只知道围在妈妈跟前要吃的。”
  为了让孩子们都吃饱饭,阿尼帕还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和一个特大号的盘子,这个锅被孩子们称作“团圆锅”。
  如今,很多老乡家里有喜事,都会找到阿尼帕,借她家的大锅去做抓饭、炖羊肉。当地的人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和睦、幸福、快乐。
  回忆起童年生活,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就是幸福和快乐。王淑珍说:“阿尼帕妈妈家虽穷,但很温暖。几个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成天一起玩耍,一起上山打柴,我们这个家总比别人家的笑声多。”
  最让几个孤儿感激的是,阿尼帕对他们跟对她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来都不会厚此薄彼。卡丽曼记得,“有一年,妈妈买回一条淡绿色的裙子,我是大女儿,又是亲生的,从没穿过裙子。可妈妈却把裙子给了收养的金雪莲。我伤心得大哭。妈妈说,你是大姐,要让着妹妹。”
  阿尼帕的小妹妹哈丽卡姆说:“大姐阿尼帕和姐夫结婚后不久,我的父母相继去世,我们姐妹全在姐姐家住,当时姐姐22岁,最小的我才5岁。姐姐和姐夫实际上承担的就是父母的角色,把我们全部抚养成人。”
  1994年,阿尼帕夫妇收养的孤儿中最小的女儿金雪莲出嫁了,阿尼帕为她办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婚礼。金雪莲忘不了出嫁那一天:“妈妈把我搂在怀里亲了又亲,又把自己的戒指摘下来给我戴上,一遍遍地叮嘱我,真是比亲妈妈还要亲。”
  感动中国的杰出母亲
  阿尼帕对这个特殊大家庭的爱的付出,让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姓氏的兄弟姐妹也早早懂得了相互珍惜,相互关爱,也更懂得了向社会付出自己的爱。
  卡丽曼在青河县城建局工作。2007年的一天,她上中学的女儿说班里有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哈萨克族女同学,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有工作又有病,这个同学压力很大,想辍学。卡丽曼听说后,当即让女儿把这个女孩接到自己家中。卡丽曼说:“尽管我的经济条件也不富裕,但我还是想尽力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孩子。”
  从小吃阿尼帕的奶长大的侄女热孜万古丽是青河县希望小学的教师。她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从我姑妈身上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
  現在,阿尼帕一家最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孩子们全都成家立业,有的当干部,有的当工人,有的经商,有的种地,虽然都不在老人身边,但每到过年过节,大家总会想方设法地赶回来跟老人住上几天,唠唠家常。
  阿尼帕过70岁生日时,兄弟姐妹带着父母去拍了一张全家福,阿尼帕生育的孩子、几个妹妹及家人,再加上10个收养的孩子和他们的亲属,4个民族共180多人济济一堂。这个时刻,对辛苦了一辈子的阿尼帕来说,该是一种多么幸福的感觉!
  如今已是子孙满堂、年过半百的托乎提提起近40年前的事仍然十分感动。他说:“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当时阿尼帕一家仅靠丈夫一个月45元的工资生活,要养育21口人。困难可想而知。她对我们一家人的恩情,我一生都会记在心上,阿尼帕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母亲。”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阿尼帕夫妇从不多的收入中拿出1000元捐给灾区。这年8月,操劳一生的阿比包病逝,他亲生的、收养的孩子们带着他们的孩子一个个从外面赶回,一下车就号啕大哭着向家里奔去……几个月后,阿比包被评为自治区第五届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获得1万元奖金,但阿尼帕却没有收,而是把这笔钱捐给了失学儿童。
  2009年,阿尼帕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被评为新疆十大杰出母亲;2010年,荣获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入选《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国外展播。
  2011年9月,阿尼帕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到北京领了奖。
  成为道德模范后,中央文明办了解到阿尼帕的生活还很贫困,决定对她给予生活补助,并拨付12万元给她修建住房。接着,青河县作出决定,在阿尼帕原有宅基地上建设一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青河县文明办副主任樊琴告诉记者,这个基地是全疆首个以道德模范事迹为主题建设的展馆,楼下用于老人及家人居住,楼上设立阿尼帕事迹教育展馆。预计今年底,阿尼帕将搬进新居。
  樊琴还透露,这个基地是青河县打造阿尼帕“五个一工程”的内容之一,其余四个一分别是:以阿尼帕的名字命名一条道路,建设一座阿尼帕“母亲”雕像,出一本关于阿尼帕的书籍,拍摄一部关于阿尼帕事迹的影视剧。
其他文献
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以及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阅读教
作为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和关键,“公共性”价值界定和运行机制一直是学界研究重点问题.诸多研究体系对于公共性产生机理性原理的分析一直处于模糊状况.已有研究采取了基
据美国《时代》周刊日前报道,近年来,一些人认为剖腹产日益增多是分娩“医疗化过头”的一个关键信号。毋庸置疑,剖腹产手术能给“问题产妇”带来更有利于母婴健康的满意结果,然而很多专家表示,如今剖腹产已达到泛滥的地步,很多剖腹产手术的原因并非医学上的“不得不为”,将本来健康的母婴置于更大的术后并发症风险之中。    美国:剖腹产泛滥    根据2007年美国妇产科学会的统计数据,美国剖腹产比率已突破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