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儿童动画的民族化演进与时代创新

来源 :电影新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awendang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之后,国产儿童动画经历了“十七年”探索并确立了民族化风格的发展路线,后虽受到外来动画文化和市场化的猛烈冲击,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颠覆式改变,却始终未脱离民族化的精神内核.这种随时代而灵活调整、适应、创新、并最终得以升华的演进,成为国产儿童动画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
※典题感知rn(2022届安徽合肥高三模考)假定你是高三学生李华,从网上得知英国牛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xford)将在暑假举办夏令营.请写一封电子邮件申请参加.内容主要包括:rn1. 自我介绍(突出特长);rn2. 参加原因(文化交流、心仪大学等);rn3. 希望获批.
期刊
作为中国电影民族化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探索,电影“赋比兴”观念的提出无疑曾起到巨大的启发作用,尽管这一论述自身存在一些尚待完善之处,但在此基础进行深入探索确有必要.本文梳理了“赋比兴”的理论表述,认为不应仅将其视作纯粹的修辞话语使用,尤其是对“兴”的理解和解读要回到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以背后所隐含的原始比类思维作为切入点,挖掘这一审美概念所显露的暧昧性表意作用,将其延伸至电影研究中,才能捕获到中国电影及其他东方电影中区别于西方电影美学逻辑的独特影像思维.
本文以近期“新主流大片”中的主旋律影片为研究对象,探寻这类影片与传统戏曲的内在关联.第一,从剧作结构上而言,当下“新主流大片”的创作都在某种程度上深受传统戏曲的谋篇布局的章法的影响.第二,在历史表达上,传统戏曲对于“情”的高度强调也影响了“新主流大片”在历史叙述中的情感表达.第三,在美学风格表现中,刻画戏剧冲突时,“新主流大片”也承继了中国式戏剧冲突中对“情景”的描摹,以“情景”的移步换景来表现情绪的跌宕起伏.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内容、经验及美学特征都成为中国电影的素材源泉和吸收、借鉴、转化的对象.张艺谋是对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借鉴与转化较为出色的一名导演,尤其在其电影《英雄》与《影》中,有着对古典小说中说书者视角的借鉴,对诗词“赋比兴”与电影蒙太奇的巧妙结合,对传统绘画造型与表意及对意境追求的创造性运用.本文从这些角度入手,探究张艺谋电影中的民族色彩和对中国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具有代表性和自觉性的范畴之一,荒寒美学在中国电影的视觉语言和文化隐喻中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将荒寒美学视作观察、介入和影响中国电影的方法则可以发现,荒寒美学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诗意空间三个向度上营造了典型的孤绝美感.同时荒寒美学也对电影技术观念产生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平远、固定和大景别相结合的镜语体系上.荒寒美学浸润下的中国电影通过塑造具有孤寂感的人物形象体现着遗世独立的不屈文人精神,并最终统一于一种内在于中国文化精神当中的、以视觉实践探讨人与历史关系、人与宇宙关系的大孤独的美学风格和精
本文深入分析了以《名侦探柯南》为代表的日本IP动画电影,指出其在角色形象建构方面形成了四大特征:别出心裁的“核心角色”设计、创意革新的“助手型角色”打造、稳步雕琢的“全明星群像”塑造、互动共生的“明星角色”联动,并指出以《名侦探柯南》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中,擅长以“符号化”模式和“长期主义”精神建构IP角色的“重复渗透”策略,有利于我国致力于原创IP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借鉴采纳.
印度电影以歌舞著称于世,这源于歌舞在印度的历史传统中有深厚的根基,融于印度人民的日常和宗教生活,在默片时舞蹈已进入印度电影,随着声音的进入,歌舞很快成为印度电影的显著的叙事特色.歌舞在印度电影中有叙事、强化情绪、社会仪式、奇观展示、公众狂欢等功能.歌舞不仅让印度电影建立了与印度国民亲密的电影欣赏习惯,也延滞了外国电影的进入;电影中的歌舞帮助了印度民间音乐的融合和流传,更具备助力印度电影形塑完整国家文化功能.
“入世”后的越南电影发生了显著变化,显示出了活力与潜能,其中描写的家庭往往都经历了一个由圆满和自足走向危机与破碎的过程.当代越南城市呈现为矛盾的混合体,故乡被界定为乡村,主人公都是来自异乡的过客,他们不仅都会“返乡”,而且乡土都被赋予诗意.城市标识出越南传统文化正在经历的边缘与挤压,乡村则以一种浪漫的笔法勾勒着民族之根.主人公一方面顺从于外部社会现实,一方面又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记忆和对于民族传统的认同.
2021年10月23日,由上海市学位办主办,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承办的第十五届“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都市文化与影像传播”为主题,于今年8月启动征稿工作,经专家评议后收录论文45篇,由研究生代表围绕论坛主题进行学术汇报.国内外专家学者、全国各高校的青年学者、相关行业从业者及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研究生百余人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参加本次论坛.
在21世纪泰国电影崛起成为亚洲电影有生力量的过程中,极具泰国特色的类型电影生产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核心要素.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泰国类型电影通过本土化的文本生产、商业化的叙事结构和国际化的传播策略建构了独特的多维框架,形成了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的发展模式.本文试图通过框架理论研究,从生产机制、内容呈现和受众效果角度出发,对泰国类型电影的主题建构、叙事机制和传播策略进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