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三字一话一书为载体,从而完成知识的传授任务。而现代教育技术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开展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单一、呆板、顺序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多彩、跳跃式的内容,并能渲染课堂气氛、增加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加速教学信息传递,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再现性和形象化的特点,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手段教学相比确实有明显的优势,大致归纳如下。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情趣,增强学生求知欲
图像语言与文字相结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动机,从而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例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通过对雪景“千树万树”、“纷纷暮雪”、“雪满山路”、“雪上蹄印”等的展示,结合诗歌的创作大背景,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明白写景与抒情的密切关系,深刻领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强化教材内容的真情实感,突破了语文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突破了语文老师在口头表达上的局限。这一切有利于发挥学生感觉器官对文字信息的接收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精讲重点,启发学生突破难点
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大量的说明文,缺乏必要的工具,有时很难讲清楚,而多媒体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对苏州园林特点的把握是重点也是难点。利用多媒体可以多角度地看某一处园林照片(例如可以是拙政园的整体图,在网上可以下载),然后让学生感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学生有了直观感受以后,结合苏州园林的四个特点配合一些画面解说,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突破该文的重点、难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实验表明,视听结合记忆,三天后还能记住绝大部分的语文知识。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愉快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育质量的要义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积极探求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如教学《故宫博物院》,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课文说明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旅游路线,每到一处就会出现与课文中说明相应的对象、顺序和方法,学生只有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继续游览下去,否则只能退回原处,两次进不去,就推出午门“斩首”。然后用幻灯片演示故宫博物院的结构图,让学生按照作者参观的顺序依次填上相应的名称。多媒体的采用克服了常规教学中呆板式的师问生答,引发了兴趣,催促学生积极探求。在计算机多媒体引导下,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多媒体教学并非一剂万能良药。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后果。特别是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我们重视。
一、以视听代替朗读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使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
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必须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这应该是给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的最中肯的评价。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滥用多媒体教学,浪费教育资源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但如果片面强调多媒体辅助教学,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目前很多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本来就有限,这样做无疑影响了其他任课教师的多媒体资源的运用。
所以,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确实在教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片面理解多媒体、不按照实际要求滥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尽管有时课堂显得比较热闹,但实际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未必就能达到要求。■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再现性和形象化的特点,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手段教学相比确实有明显的优势,大致归纳如下。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情趣,增强学生求知欲
图像语言与文字相结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动机,从而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例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通过对雪景“千树万树”、“纷纷暮雪”、“雪满山路”、“雪上蹄印”等的展示,结合诗歌的创作大背景,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明白写景与抒情的密切关系,深刻领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强化教材内容的真情实感,突破了语文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突破了语文老师在口头表达上的局限。这一切有利于发挥学生感觉器官对文字信息的接收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精讲重点,启发学生突破难点
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大量的说明文,缺乏必要的工具,有时很难讲清楚,而多媒体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对苏州园林特点的把握是重点也是难点。利用多媒体可以多角度地看某一处园林照片(例如可以是拙政园的整体图,在网上可以下载),然后让学生感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学生有了直观感受以后,结合苏州园林的四个特点配合一些画面解说,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突破该文的重点、难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实验表明,视听结合记忆,三天后还能记住绝大部分的语文知识。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营造愉快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育质量的要义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积极探求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如教学《故宫博物院》,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课文说明的内容,设计成一个旅游路线,每到一处就会出现与课文中说明相应的对象、顺序和方法,学生只有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继续游览下去,否则只能退回原处,两次进不去,就推出午门“斩首”。然后用幻灯片演示故宫博物院的结构图,让学生按照作者参观的顺序依次填上相应的名称。多媒体的采用克服了常规教学中呆板式的师问生答,引发了兴趣,催促学生积极探求。在计算机多媒体引导下,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多媒体教学并非一剂万能良药。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略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后果。特别是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我们重视。
一、以视听代替朗读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使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小。
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必须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中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很多非语文学科的老师在听了语文课之后都会说:现在的语文课已越来越不像语文课。这应该是给那些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多种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读——这一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特点的课堂活动的教师的最中肯的评价。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滥用多媒体教学,浪费教育资源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但如果片面强调多媒体辅助教学,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目前很多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本来就有限,这样做无疑影响了其他任课教师的多媒体资源的运用。
所以,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确实在教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片面理解多媒体、不按照实际要求滥用多媒体教学,那么,尽管有时课堂显得比较热闹,但实际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未必就能达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