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心理特征和生理发展上的差别是存在的;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别也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普通高中,学生差别更大,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就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实行分层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
  分层教学就是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别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综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1、2、3三个层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知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分层教学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创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任何方案,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实施分层教学,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同时结合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教材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教材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層不断壮大的目的。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3)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
  (4)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上次考80分的,这次考90分就算达标了。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5)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终将有一定的提高。
  
  
其他文献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产物,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吸引内外资,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快、产业规模最大的地方发展引擎,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全国各地设立的国
预应力是工程作业中常用技术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难点,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应充分了解这项技术的特点,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使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
期刊
培养学生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創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下面我就此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
期刊
摘要: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义务教育数学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推广’的基本过程……  关键词:创设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
【摘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将课题学习活动作为课程的综合应用内容,数学课题学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然而,在现阶段的实际教学中却成了一种摆设。那么课题学习重要吗?有必要在教学中开展课题学习吗?本文就个人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课题学习”的认识谈谈自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激发兴趣渗透思想      一、 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爱护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