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学生”,本文是指那些在道德或法律方面容易或者已经出了问题的学生。诸如经常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讹诈同学钱财、毁损公私财物、骚扰异性等等。这些学生人数虽少,但却非常活跃,在稚嫩的学生群体中有不小的市场,有一定的“逆向”号召力。如果对他们疏于教育与管理,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负面影响将是难以估计的。从教十几年,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尤其是做了政教工作之后,与“问题学生”打交道更多了。我的体会是要针对“问题学生”的特点,给他们提供“五心”级服务,他们的心灵之门才会开启,转化才可能成功。
一、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对“问题学生”,要向他们施之以“教”,要首先传递以“师爱”。教师的情感可以打开关闭的思想闸门,可以接通教育的渠道。你不爱他,他怎么会尊重你?我们要像“园丁”那样加倍重视“病苗”,对他们要精心呵护。爱心是教育的立足点,只有对学生倾注了真爱,才能全面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师生铺平心理沟通的通道。
二、公心
教师的教育方法常常因生而异,但是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却应该是公正的。因为在人格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是什么学生,我们都要将“一碗水端平”,把心摆正。谁是谁非,须有个明断。对待问题学生不能“新账旧帐一起算”,要就事论事,切莫胡乱联系,乱扣帽子。否则,学生总被批得一无是处,遍体鳞伤,他还有什么信心改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否有一颗平等待人之心,已成为一个人文明与否的标记。问题学生最盼望的也正是这种人格上的平等,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教育者对他们实行多重标准。一个学校,以至一个班里的学生就像一块地里的嫩苗,不论她长得茁壮或者羸弱,作为老师都应该像太阳一样把每一棵幼苗照耀,像春风一样把她们爱抚,像雨露一样惠泽每个孩子的心田。如果一个老师心里有阴云、似旋风,像局部地区的雷阵雨,那么他就不可能“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又怎能有一颗公正的心呢?又何谈教育平等呢?
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问题学生更敏感。几百甚至几千双眼睛在注视着你。你对问题学生的公正态度,对于他们排除抵触情绪,降低问题行为的再现率,树立改过自新的决心关系特别大。
三、耐心
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过程必然要经过一顶的训练和反复,教师要在思想上接受其出现反复的可能。当出现反复时,不泄气,不急燥,一定要沉得住气,要象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及时搞清楚学生是道德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尽快找到对症的良药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必然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反复,教育者要从哲学的高度,接受其出现反复时的合理性,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当出现反复时,不泄气,不急躁,一定要沉得住劲。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及时搞清楚学生是道德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尽快找到对症的良药。
教育者的宽容大度,不仅体现了教育者的宽厚仁慈之心,同时也折射出他自身的涵养,让问题学生感佩其人格的力量。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一个事实,如果教育者缺乏耐心,就很容易导致对问题学生的放任甚至体罚。结果,曾经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须知滴水穿石,全在其矢志不移的信念。
四、戒心
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了事。在“洗心革面”之前,问题学生就像一颗“炸弹”,你无法掌握爆炸时间。因而,我们必须细心观察,密切注意他们的动态。从课内外学习、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由表面分析其内在的动机和需求,给他们提前敲响警钟,防患于未然。就像学习懒惰、自私自利、冲动易怒等不同情况,定期或借助各种机会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结合他们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进行整体性教育。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把问题防灭在未燃之中。此外,我们还要防止他们被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的诱惑和教唆,必要时与学校和上级部门取得联系,时时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性,以免其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
五、放心
既要对问题学生保持戒心,又要学会放心。“放心”,不是对问题学生放手不管,而是给他一个适度的自由成长空间。这个“度”的把握取决于教育者的睿智和信心,取决于问题学生的个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经过教育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会更加明白事理。教师,最重要的义务是尽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合适其成长的环境,并把这种环境的影响变为内在发展的驱动力。就好像一个已经重伤的病人吃不得“猛药”一样,医生也只能依靠病人自身的免疫力来康复。又好像一个装满钉子的口袋,如果你随随便便就抓上一把,那只会害人害己。教育的智慧也正在于此。它要求教育者灵活使用收与放、疏与堵的技巧,把教育的主动权时时掌握在自己手中。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问题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五心”级关爱。让我们扬起爱的小舟,迎着风浪,驶向教育成功的彼岸。
一、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对“问题学生”,要向他们施之以“教”,要首先传递以“师爱”。教师的情感可以打开关闭的思想闸门,可以接通教育的渠道。你不爱他,他怎么会尊重你?我们要像“园丁”那样加倍重视“病苗”,对他们要精心呵护。爱心是教育的立足点,只有对学生倾注了真爱,才能全面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师生铺平心理沟通的通道。
二、公心
教师的教育方法常常因生而异,但是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却应该是公正的。因为在人格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是什么学生,我们都要将“一碗水端平”,把心摆正。谁是谁非,须有个明断。对待问题学生不能“新账旧帐一起算”,要就事论事,切莫胡乱联系,乱扣帽子。否则,学生总被批得一无是处,遍体鳞伤,他还有什么信心改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否有一颗平等待人之心,已成为一个人文明与否的标记。问题学生最盼望的也正是这种人格上的平等,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教育者对他们实行多重标准。一个学校,以至一个班里的学生就像一块地里的嫩苗,不论她长得茁壮或者羸弱,作为老师都应该像太阳一样把每一棵幼苗照耀,像春风一样把她们爱抚,像雨露一样惠泽每个孩子的心田。如果一个老师心里有阴云、似旋风,像局部地区的雷阵雨,那么他就不可能“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又怎能有一颗公正的心呢?又何谈教育平等呢?
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问题学生更敏感。几百甚至几千双眼睛在注视着你。你对问题学生的公正态度,对于他们排除抵触情绪,降低问题行为的再现率,树立改过自新的决心关系特别大。
三、耐心
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过程必然要经过一顶的训练和反复,教师要在思想上接受其出现反复的可能。当出现反复时,不泄气,不急燥,一定要沉得住气,要象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及时搞清楚学生是道德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尽快找到对症的良药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必然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反复,教育者要从哲学的高度,接受其出现反复时的合理性,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当出现反复时,不泄气,不急躁,一定要沉得住劲。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及时搞清楚学生是道德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尽快找到对症的良药。
教育者的宽容大度,不仅体现了教育者的宽厚仁慈之心,同时也折射出他自身的涵养,让问题学生感佩其人格的力量。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一个事实,如果教育者缺乏耐心,就很容易导致对问题学生的放任甚至体罚。结果,曾经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须知滴水穿石,全在其矢志不移的信念。
四、戒心
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了事。在“洗心革面”之前,问题学生就像一颗“炸弹”,你无法掌握爆炸时间。因而,我们必须细心观察,密切注意他们的动态。从课内外学习、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由表面分析其内在的动机和需求,给他们提前敲响警钟,防患于未然。就像学习懒惰、自私自利、冲动易怒等不同情况,定期或借助各种机会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结合他们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进行整体性教育。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把问题防灭在未燃之中。此外,我们还要防止他们被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的诱惑和教唆,必要时与学校和上级部门取得联系,时时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性,以免其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
五、放心
既要对问题学生保持戒心,又要学会放心。“放心”,不是对问题学生放手不管,而是给他一个适度的自由成长空间。这个“度”的把握取决于教育者的睿智和信心,取决于问题学生的个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经过教育以及同学间的合作会更加明白事理。教师,最重要的义务是尽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合适其成长的环境,并把这种环境的影响变为内在发展的驱动力。就好像一个已经重伤的病人吃不得“猛药”一样,医生也只能依靠病人自身的免疫力来康复。又好像一个装满钉子的口袋,如果你随随便便就抓上一把,那只会害人害己。教育的智慧也正在于此。它要求教育者灵活使用收与放、疏与堵的技巧,把教育的主动权时时掌握在自己手中。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问题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五心”级关爱。让我们扬起爱的小舟,迎着风浪,驶向教育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