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公室微妙的人事关系有时让深陷其中的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随之而来的是工作与发展被一层迷雾笼罩。
[案例]
刘径心是一名普通的科员,在机关工作已经满8年了。她2009年5月份生了小孩,休了产假,产假之后又请了两个月假,现在已经开始上班了,但上班后工作面临新的问题。
她所在的部门是行政部门,杂事多。科里面有3个人:科长,刘径心,还有才毕业的大学生小王。科里的大部分工作以前主要是刘径心和小王两个人干,每人都有自己的相对固定的分工。
但在刘径心产假期间,经过科长的介绍和运作,单位另外一个部门的小夏调到科里工作,而小王暂时被单位派到外地工作一段时间。
刘径心现在的矛盾集中在:小王不在科室,他那块工作应该由新来的小夏接手。但是这个小夏年龄较大,而且是科长介绍过来的,和科长关系较好。很多琐碎且没有含金量的工作他不愿意做,所以他就想方设法通过领导往刘径心这里推,科长因为和他关系较好,也经常同意,刘径心感觉很不舒服。
刘径心天天盘算着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在人员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她的工作量莫名其妙增加了。
第二,增加的工作非常琐碎且对个人工作能力提高并无好处,给人的感觉是,你就应该干这些打杂的事情。
刘径心觉得职场上经常是人善被人欺,看你好说话,人家不愿意干的都往你这里推,推到你手上,以后就是你的任务了。
如今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只想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不想欺负人,更不愿意被人欺。但是达到愿望却太难,刘径心觉得自己的办公室笼罩了一层捅不开的迷雾。
【解析】
良好的工作状态
是渡过难关的第一要务
叶跃枝 (安徽省芜湖市总工会办公室)
整个案例看来,刘径心在产假前的8年工作,一直是风平浪静的,同事小王与她最起码背景相似,工作均分,有着一种“默契”的平衡。
如果说办公室存在政治生态的话,这时生态是平衡的,但我想作为其科长,肯定是不愿看到这种状态的,因为形成不了竞争,领导的作用如何体现?从这个角度讲,刘径心目前面临的状况迟早会出现。
我认为,刘径心这时首先要静下心来,认真考虑一下到底准备今后在工作中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其实,刘径心面临的是一个“坎”,既是心坎,也是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坎。我想,刘径心第一要做的是,正视自己的现状,跨过自己的心坎。
很多时候,困难往往都是我们在心里无限把它扩大了,总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困囿于自怨自艾、愤愤不平的情绪里难以自拔,往往影响了心态,影响了工作,也影响了自己的形象,给同事的感觉是这个人不经事。
职场中最著名的语录是“自助者天助”,就是鼓励人自我激励、自我拯救、自我奋斗。转念想一想,多做点事不怕,关键是要将手中处理的每一件事,哪怕是很小的事考虑细、做到位,小事当中也存在无限机遇。
其次,作为职场人员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赖以生存的手段。不要因为有小夏这样自恃有科长撑腰、善于投机取巧的同事而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与工作质量。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潜伏》被誉为现代职场的真实写照,其中陆桥山、马奎等都是有后台的,但最终机关算尽、后台不保而倒在职场上,即是明例。可见关键不在后台,而在自己有机会要把握、没机会要努力的工作。
而同样是工作,在天津情报站里,无论是为公,还是站长所交私事,主人公余则成都完成得尽善尽美、不留把柄,应该说即使在今天的职场里,这样的人都会是受领导欣赏、受同事欢迎的。
我认为刘径心还是应该以工作为重,行政工作的琐碎是难以言表的,其中有些讨巧的事又被小夏利用资源之便抢了去做,当然刘径心会心有不平。但回想一下,刘径心之前在与小王均分工作“责任田”时,也未见对自己有多少好处,可见,关键还是要工作出色。
第三,千万不能工作嫌多不愿做,又到处诉苦,这是最要不得的。祥林嫂最初时是惹人同情的,但时间久了,却是人人嫌恶的,究其根本,话多。
笔者身边曾有一个朋友,在外出挂职返回后,原有的工作职位被新来的同事所占,新安排的岗位自己又不如意,导致心理严重失衡,总觉得自己遭遇不公。认为自己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工作也好,处人也罢,处处以愤世嫉俗的眼光来看待。开始大家还同情他,后来搞得同事都不敢与其深谈。结果此人工作作风大变,自己份内工作也不好好做,更不用说份外之事了,领导调不动,同事也不待见,成了机关里有名的刺头。其实,领导在其回来之前就研究准备现有工作让其临时过渡,不成想,遭他这一闹,这一过渡竟成了长期工作。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做不做事,怎么做,做得好不好,包括做事的态度,机关领导包括同事都会有目共睹,这就是你形成的群众基础,在关键的时候就会发挥作用,自然同情的票数就会投向你。
最后需要重视的是,若刘径心目前家庭负担过重,只想干好本职工作,也要在完成份内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向领导提出要求,所谓工作量饱满,是要靠做的,不是靠说的。更不能直指小夏的投机取巧,那等于将自己完全置于科长和小夏的对立面,毕竟职场中人事关系是抵销工作成绩的主要“杀手”。
[案例]
张鹏翔做了一年多公务员,并没有在职场展翅飞翔,却发现自己的个性好像不适合在这个群体中,便自我总结出了十条,自嘲为“张十条”
1.对领导不卑不亢
不习惯在领导面前装孙子,不喜欢过多的扯淡,当然联络感情除外。
我并不是个寡言的人,领导都认为我不爱说话,我是怕自己话多了更得罪人。
2.不喜欢啰唆的领导,不喜欢没有能力且自以为是的领导
有些领导说话极啰唆,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会花很长时间来说,而且喜欢上班不说,等快下班或下班以后才说。有些领导没什么水平,但是不听取属下意见。
3.不喜欢拉帮结派的行为
进了这个系统,无论再小的单位,都会有帮派,一个新人,会有人拉拢你,拉帮结派我做不到,我下班后喜欢自己上网或者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4.不爱喝酒
估计除了酗酒的,没有多少真正喜欢喝酒,特别是场面上的酒,我不勉强自己,我知道,身体是自己的。
5.领导感兴趣的活动,我没有兴趣,也不爱参加
领导对某项娱乐活动很感兴趣,但是我没有兴趣,通常我也会知趣走开。不喜欢以此去巴结讨好领导。
6.不喜欢机关的气氛,不喜欢唯唯诺诺的人
人人都披张假面具,都谨慎和唯唯诺诺,有些人是被磨圆了,有些是有野心的,故意装的。我很不喜欢,这样一辈子,很累很累。
7.我怕自己做到最后无一技之长
说实话,机关里人只要工作3-5年以上,到外面是无竞争力的,自己都养不活自己,只会喝酒和以公务员的心态去做事。
8.我喜歡有些特性的东西
机关里,你即使有想法,最好都别说出来。否则,你鹤立鸡群,刀箭必射之,你要装得没有想法,貌似跟他们都一样,当然他们可能也有想法,也只是装的。
9.公务员是低水平的稳定
除了一些权力职位,其他基本上还是靠工资和福利生活,只是退休会好些,做这行,待遇一般。
10.很反感每天效率低下
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本来很快就搞定,但是都是拖着办,还都装出很忙的样子,我受不了,我感觉智商在逐渐降低。
张鹏翔总结自己的工作状态:每天都在磨自己的棱角,每天都在压抑自己,未来会是怎么样?一团迷雾……
【解析】
口味与饭碗
朱敏(安徽省芜湖市人大)
张鹏翔反映的其实是很多初入机关的人的心态。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出现了考碗一族,甚至嫁碗一族,一个“碗”字,反映了大部分人的心态:找个稳定的工作,一劳永逸地解决饭碗问题。
但等到真正捧上这个碗,很多人又觉的这不是我想要的那种口味。张鹏翔提出的理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姑且把这十条理由分为三大类:
一、如何与人相处
张鹏翔提出了不喜欢机关的气氛,不喜欢唯唯诺诺的人等理由,认为自己性格上与机关氛围不融洽。
事实上,张鹏翔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应当试着改变自己。网络社会,很多人都乐于做宅男宅女,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喜欢与人交往,这也是很多人在单位做得不开心的一个原因。然而,做为一名公务人员,必然少不了与人沟通、交流的环节。对于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来说,不但要有较强的分析、理解、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谦虚谨慎的心态。
二、职业现状与预期的反差
“张十条”里提出:很反感每天效率低下,怕自己做到最后无一技之长,公务员是低水平的稳定等等。
对于初入机关的公务员,一般处在公务员序列的较低层次,主要是从事材料的草拟、分发电话通知等机关日常的琐事,很容易让人产生厌烦心理,很多人会觉得大材小用了。
与此同时,也会发现收入和福利并没有外界想的或预期那样好。能在公考中脱颖而出的人,综合能力应该是不错的,年轻人往往会有换工作的想法。
但我认为,进入公务员队伍,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扎实工作,在日常的工作和学習中对自己进行进一步的沉淀和积累,而是凭着一股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看不起或不相信周围人的能力,总想着自己是干大事的人,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整日心浮气躁,内心不稳定,工作又如何能稳定?也就失去了当初报考公务员的初衷。
三、如何对待领导权威
案例提出的理由中,很多都涉及到如何与领导相处。
从《公务员法》来说,首先,现代公务员体系的组织方式是科层制,公务员应当接受上级的指挥,以保证组织系统的权威性、统一性与效率性。
其次,在法治化的政治体制和现代公务员制度下,公务员的首要职责是执行法律,其对上级不是人身依附关系,服从上级的决定与命令不过是执行法律的需要,是执行法律的手段和方式。
所以,公务中,该执行的命令应该认真执行,认为不妥的可以和领导沟通,对领导不卑不亢是正确的态度,至于参不参加领导喜欢的娱乐活动,主动权在自己。同时,记住这样的事哪里都有,不是机关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公务员承担着依法履行公职、服务公众的职责,其对于整个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持、公民权益的维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然做了公务员,就一定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相信自己,只要付出努力,一定会有回报。这样案例中的主人公才能最终走出困惑,到达成功彼岸。
[案例]
刘径心是一名普通的科员,在机关工作已经满8年了。她2009年5月份生了小孩,休了产假,产假之后又请了两个月假,现在已经开始上班了,但上班后工作面临新的问题。
她所在的部门是行政部门,杂事多。科里面有3个人:科长,刘径心,还有才毕业的大学生小王。科里的大部分工作以前主要是刘径心和小王两个人干,每人都有自己的相对固定的分工。
但在刘径心产假期间,经过科长的介绍和运作,单位另外一个部门的小夏调到科里工作,而小王暂时被单位派到外地工作一段时间。
刘径心现在的矛盾集中在:小王不在科室,他那块工作应该由新来的小夏接手。但是这个小夏年龄较大,而且是科长介绍过来的,和科长关系较好。很多琐碎且没有含金量的工作他不愿意做,所以他就想方设法通过领导往刘径心这里推,科长因为和他关系较好,也经常同意,刘径心感觉很不舒服。
刘径心天天盘算着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在人员并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她的工作量莫名其妙增加了。
第二,增加的工作非常琐碎且对个人工作能力提高并无好处,给人的感觉是,你就应该干这些打杂的事情。
刘径心觉得职场上经常是人善被人欺,看你好说话,人家不愿意干的都往你这里推,推到你手上,以后就是你的任务了。
如今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只想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不想欺负人,更不愿意被人欺。但是达到愿望却太难,刘径心觉得自己的办公室笼罩了一层捅不开的迷雾。
【解析】
良好的工作状态
是渡过难关的第一要务
叶跃枝 (安徽省芜湖市总工会办公室)
整个案例看来,刘径心在产假前的8年工作,一直是风平浪静的,同事小王与她最起码背景相似,工作均分,有着一种“默契”的平衡。
如果说办公室存在政治生态的话,这时生态是平衡的,但我想作为其科长,肯定是不愿看到这种状态的,因为形成不了竞争,领导的作用如何体现?从这个角度讲,刘径心目前面临的状况迟早会出现。
我认为,刘径心这时首先要静下心来,认真考虑一下到底准备今后在工作中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其实,刘径心面临的是一个“坎”,既是心坎,也是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坎。我想,刘径心第一要做的是,正视自己的现状,跨过自己的心坎。
很多时候,困难往往都是我们在心里无限把它扩大了,总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困囿于自怨自艾、愤愤不平的情绪里难以自拔,往往影响了心态,影响了工作,也影响了自己的形象,给同事的感觉是这个人不经事。
职场中最著名的语录是“自助者天助”,就是鼓励人自我激励、自我拯救、自我奋斗。转念想一想,多做点事不怕,关键是要将手中处理的每一件事,哪怕是很小的事考虑细、做到位,小事当中也存在无限机遇。
其次,作为职场人员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赖以生存的手段。不要因为有小夏这样自恃有科长撑腰、善于投机取巧的同事而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与工作质量。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潜伏》被誉为现代职场的真实写照,其中陆桥山、马奎等都是有后台的,但最终机关算尽、后台不保而倒在职场上,即是明例。可见关键不在后台,而在自己有机会要把握、没机会要努力的工作。
而同样是工作,在天津情报站里,无论是为公,还是站长所交私事,主人公余则成都完成得尽善尽美、不留把柄,应该说即使在今天的职场里,这样的人都会是受领导欣赏、受同事欢迎的。
我认为刘径心还是应该以工作为重,行政工作的琐碎是难以言表的,其中有些讨巧的事又被小夏利用资源之便抢了去做,当然刘径心会心有不平。但回想一下,刘径心之前在与小王均分工作“责任田”时,也未见对自己有多少好处,可见,关键还是要工作出色。
第三,千万不能工作嫌多不愿做,又到处诉苦,这是最要不得的。祥林嫂最初时是惹人同情的,但时间久了,却是人人嫌恶的,究其根本,话多。
笔者身边曾有一个朋友,在外出挂职返回后,原有的工作职位被新来的同事所占,新安排的岗位自己又不如意,导致心理严重失衡,总觉得自己遭遇不公。认为自己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工作也好,处人也罢,处处以愤世嫉俗的眼光来看待。开始大家还同情他,后来搞得同事都不敢与其深谈。结果此人工作作风大变,自己份内工作也不好好做,更不用说份外之事了,领导调不动,同事也不待见,成了机关里有名的刺头。其实,领导在其回来之前就研究准备现有工作让其临时过渡,不成想,遭他这一闹,这一过渡竟成了长期工作。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做不做事,怎么做,做得好不好,包括做事的态度,机关领导包括同事都会有目共睹,这就是你形成的群众基础,在关键的时候就会发挥作用,自然同情的票数就会投向你。
最后需要重视的是,若刘径心目前家庭负担过重,只想干好本职工作,也要在完成份内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向领导提出要求,所谓工作量饱满,是要靠做的,不是靠说的。更不能直指小夏的投机取巧,那等于将自己完全置于科长和小夏的对立面,毕竟职场中人事关系是抵销工作成绩的主要“杀手”。
[案例]
张鹏翔做了一年多公务员,并没有在职场展翅飞翔,却发现自己的个性好像不适合在这个群体中,便自我总结出了十条,自嘲为“张十条”
1.对领导不卑不亢
不习惯在领导面前装孙子,不喜欢过多的扯淡,当然联络感情除外。
我并不是个寡言的人,领导都认为我不爱说话,我是怕自己话多了更得罪人。
2.不喜欢啰唆的领导,不喜欢没有能力且自以为是的领导
有些领导说话极啰唆,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会花很长时间来说,而且喜欢上班不说,等快下班或下班以后才说。有些领导没什么水平,但是不听取属下意见。
3.不喜欢拉帮结派的行为
进了这个系统,无论再小的单位,都会有帮派,一个新人,会有人拉拢你,拉帮结派我做不到,我下班后喜欢自己上网或者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4.不爱喝酒
估计除了酗酒的,没有多少真正喜欢喝酒,特别是场面上的酒,我不勉强自己,我知道,身体是自己的。
5.领导感兴趣的活动,我没有兴趣,也不爱参加
领导对某项娱乐活动很感兴趣,但是我没有兴趣,通常我也会知趣走开。不喜欢以此去巴结讨好领导。
6.不喜欢机关的气氛,不喜欢唯唯诺诺的人
人人都披张假面具,都谨慎和唯唯诺诺,有些人是被磨圆了,有些是有野心的,故意装的。我很不喜欢,这样一辈子,很累很累。
7.我怕自己做到最后无一技之长
说实话,机关里人只要工作3-5年以上,到外面是无竞争力的,自己都养不活自己,只会喝酒和以公务员的心态去做事。
8.我喜歡有些特性的东西
机关里,你即使有想法,最好都别说出来。否则,你鹤立鸡群,刀箭必射之,你要装得没有想法,貌似跟他们都一样,当然他们可能也有想法,也只是装的。
9.公务员是低水平的稳定
除了一些权力职位,其他基本上还是靠工资和福利生活,只是退休会好些,做这行,待遇一般。
10.很反感每天效率低下
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本来很快就搞定,但是都是拖着办,还都装出很忙的样子,我受不了,我感觉智商在逐渐降低。
张鹏翔总结自己的工作状态:每天都在磨自己的棱角,每天都在压抑自己,未来会是怎么样?一团迷雾……
【解析】
口味与饭碗
朱敏(安徽省芜湖市人大)
张鹏翔反映的其实是很多初入机关的人的心态。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出现了考碗一族,甚至嫁碗一族,一个“碗”字,反映了大部分人的心态:找个稳定的工作,一劳永逸地解决饭碗问题。
但等到真正捧上这个碗,很多人又觉的这不是我想要的那种口味。张鹏翔提出的理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姑且把这十条理由分为三大类:
一、如何与人相处
张鹏翔提出了不喜欢机关的气氛,不喜欢唯唯诺诺的人等理由,认为自己性格上与机关氛围不融洽。
事实上,张鹏翔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应当试着改变自己。网络社会,很多人都乐于做宅男宅女,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喜欢与人交往,这也是很多人在单位做得不开心的一个原因。然而,做为一名公务人员,必然少不了与人沟通、交流的环节。对于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来说,不但要有较强的分析、理解、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谦虚谨慎的心态。
二、职业现状与预期的反差
“张十条”里提出:很反感每天效率低下,怕自己做到最后无一技之长,公务员是低水平的稳定等等。
对于初入机关的公务员,一般处在公务员序列的较低层次,主要是从事材料的草拟、分发电话通知等机关日常的琐事,很容易让人产生厌烦心理,很多人会觉得大材小用了。
与此同时,也会发现收入和福利并没有外界想的或预期那样好。能在公考中脱颖而出的人,综合能力应该是不错的,年轻人往往会有换工作的想法。
但我认为,进入公务员队伍,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扎实工作,在日常的工作和学習中对自己进行进一步的沉淀和积累,而是凭着一股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看不起或不相信周围人的能力,总想着自己是干大事的人,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整日心浮气躁,内心不稳定,工作又如何能稳定?也就失去了当初报考公务员的初衷。
三、如何对待领导权威
案例提出的理由中,很多都涉及到如何与领导相处。
从《公务员法》来说,首先,现代公务员体系的组织方式是科层制,公务员应当接受上级的指挥,以保证组织系统的权威性、统一性与效率性。
其次,在法治化的政治体制和现代公务员制度下,公务员的首要职责是执行法律,其对上级不是人身依附关系,服从上级的决定与命令不过是执行法律的需要,是执行法律的手段和方式。
所以,公务中,该执行的命令应该认真执行,认为不妥的可以和领导沟通,对领导不卑不亢是正确的态度,至于参不参加领导喜欢的娱乐活动,主动权在自己。同时,记住这样的事哪里都有,不是机关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公务员承担着依法履行公职、服务公众的职责,其对于整个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持、公民权益的维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然做了公务员,就一定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相信自己,只要付出努力,一定会有回报。这样案例中的主人公才能最终走出困惑,到达成功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