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中引入专业导师制是适应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突出本专业特点、并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综合式专业导师制是指专业导师在学生入校的三年中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的“导学”、“导能”、“导业”。每位导师手下的不同年级学生可以形成学生梯队,通过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实现双方的能力提升。
关键词 专业导师制 高职院校 电子信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专业导师制的意义
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主要包括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2个专业,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下,培养出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质量检测、生产管理、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我院已打造完成具有职业技术领域和典型产品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和综合实训,形成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近年来开始实施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因此育人模式也要顺应其发展规律,进行改革研究。在此,提出“专业导师制”,是适应学院学分制改革、突出本专业特点、并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意义重大。
首先,导师制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导师的内涵有两点:“导”和“师”。所谓“导”是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道德规范,这种素质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达到全面发展。所谓“师”是教授,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方法,学会解决现实问题,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有效途径。学分制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教学计划和学制、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因此,迫切需要教师在学生之间增加“导学”功能,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指导选课、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材施教、加强管理,全面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实践与生活。
2 综合式专业导师制的内容
笔者通过调研与思考,结合我院校情,提出建立完全式或综合式的“专业导师制”。含义是:专业导师在学生入校三年中全程跟踪、指导学生,扮演“导学”、“导能”、“导业”的角色。同时,每位导师手下的不同年级学生可以形成学生梯队,通过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实现双方的能力提升。导师依靠平时的言传身教、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营造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弥补学分制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导师在不同阶段工作侧重点不同。如大学一年级以“导学”为主,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电子信息学科知识多、选择面宽,有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及专业拓展,比如高等数学、技术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属于工科公共基础,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是专业基础课程。很多课程之间有先后衔接关系,如果不注意把握,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例如,C语言学不好,则用C语言进行编程的单片机应用技术也不易学好,后续的嵌入式技术、智能仪器等专业课程都会受到影响。大一学生在选课时不甚了解,若认为C语言无关紧要而“弃选”,那么后续课程会因没有基础而倍感吃力,因此,此时的专业引导大有必要。以前此项工作没有特别说明,主要交由班主任完成,但是很多班主任不是专业教师,无法给学生有效意见。如果改由专业导师和学长来指导,则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选课方案,使学生有的放矢,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并实现“爱我所选、选我所爱”,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大学二年级以“导能”为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我院连续十余年参与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对学生的竞赛培训和指导,采取分团队、按指导教师“导能”模式。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电子产品设计实践项目,根据要求进行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画出电路图、仿真、制作电路板,编写软件设计流程和编写程序,进行安装调试,完成电路设计的完整流程。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就业竞争力也得到很大提高。这种模式已经通过科技协会、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载体遍地开花、成果喜人,稍加修改进行普及推广,是切实可行的。
大学三年级以“导业”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引导其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一直实施毕业生导师制,每位导师年均指导毕业生10人左右,负责指导顶岗实习工作,负责控制顶岗实习全过程;负责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项目,指导毕业生的选题、理解任务书、完成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直至考核、答辩的全过程。
3 规章制度保障
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开展,需要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导师选拔激励机制、学生评价机制、师生双选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物质、经费保障机制等。
专业导师制以导师为依托,导师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导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建设水平高、结构合理、团结进取的专业导师队伍是重要保证,必须创造条件,加强培训和锻炼,使普通教师、专业教师尽快成长为专业导师。
4 结论
综合式专业导师制的主要特色是:(1)能实现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充分发挥专业导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密切师生间沟通与交流,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教育模式。(2)能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能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其个人特点的学习计划、培养计划,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强化学生的人生规划和终身发展素养。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与创新,综合式专业导师制定能在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瑜.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28-29.
[2] 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56-58.
[3] 郝娟,芦峰.高职院校实行新生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6):78-81.
[4] 韦杰,李昊.同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5] 张新科,王斌.高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J].职教论坛,2012(5):80-82.
[6] 谢斌,肖玲玲,吴君钦.通信电子类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广场,2012(1):242-244.
关键词 专业导师制 高职院校 电子信息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专业导师制的意义
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主要包括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2个专业,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下,培养出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质量检测、生产管理、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我院已打造完成具有职业技术领域和典型产品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和综合实训,形成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近年来开始实施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因此育人模式也要顺应其发展规律,进行改革研究。在此,提出“专业导师制”,是适应学院学分制改革、突出本专业特点、并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意义重大。
首先,导师制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导师的内涵有两点:“导”和“师”。所谓“导”是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道德规范,这种素质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达到全面发展。所谓“师”是教授,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方法,学会解决现实问题,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有效途径。学分制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教学计划和学制、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因此,迫切需要教师在学生之间增加“导学”功能,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指导选课、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材施教、加强管理,全面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实践与生活。
2 综合式专业导师制的内容
笔者通过调研与思考,结合我院校情,提出建立完全式或综合式的“专业导师制”。含义是:专业导师在学生入校三年中全程跟踪、指导学生,扮演“导学”、“导能”、“导业”的角色。同时,每位导师手下的不同年级学生可以形成学生梯队,通过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实现双方的能力提升。导师依靠平时的言传身教、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营造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弥补学分制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导师在不同阶段工作侧重点不同。如大学一年级以“导学”为主,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电子信息学科知识多、选择面宽,有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及专业拓展,比如高等数学、技术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属于工科公共基础,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是专业基础课程。很多课程之间有先后衔接关系,如果不注意把握,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例如,C语言学不好,则用C语言进行编程的单片机应用技术也不易学好,后续的嵌入式技术、智能仪器等专业课程都会受到影响。大一学生在选课时不甚了解,若认为C语言无关紧要而“弃选”,那么后续课程会因没有基础而倍感吃力,因此,此时的专业引导大有必要。以前此项工作没有特别说明,主要交由班主任完成,但是很多班主任不是专业教师,无法给学生有效意见。如果改由专业导师和学长来指导,则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选课方案,使学生有的放矢,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并实现“爱我所选、选我所爱”,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大学二年级以“导能”为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我院连续十余年参与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对学生的竞赛培训和指导,采取分团队、按指导教师“导能”模式。学生划分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电子产品设计实践项目,根据要求进行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画出电路图、仿真、制作电路板,编写软件设计流程和编写程序,进行安装调试,完成电路设计的完整流程。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就业竞争力也得到很大提高。这种模式已经通过科技协会、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载体遍地开花、成果喜人,稍加修改进行普及推广,是切实可行的。
大学三年级以“导业”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引导其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一直实施毕业生导师制,每位导师年均指导毕业生10人左右,负责指导顶岗实习工作,负责控制顶岗实习全过程;负责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项目,指导毕业生的选题、理解任务书、完成开题报告、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直至考核、答辩的全过程。
3 规章制度保障
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是综合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开展,需要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导师选拔激励机制、学生评价机制、师生双选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物质、经费保障机制等。
专业导师制以导师为依托,导师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优劣,导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建设水平高、结构合理、团结进取的专业导师队伍是重要保证,必须创造条件,加强培训和锻炼,使普通教师、专业教师尽快成长为专业导师。
4 结论
综合式专业导师制的主要特色是:(1)能实现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充分发挥专业导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密切师生间沟通与交流,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教育模式。(2)能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能帮助学生制定适合其个人特点的学习计划、培养计划,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强化学生的人生规划和终身发展素养。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与创新,综合式专业导师制定能在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瑜.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28-29.
[2] 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14):56-58.
[3] 郝娟,芦峰.高职院校实行新生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6):78-81.
[4] 韦杰,李昊.同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5] 张新科,王斌.高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J].职教论坛,2012(5):80-82.
[6] 谢斌,肖玲玲,吴君钦.通信电子类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广场,2012(1):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