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有畏难和胆怯情绪在体育教学中颇为常见。畏难和胆怯情绪的产生,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情绪冷淡或者过分焦虑,甚至产生恐惧心理。这些情绪障碍压抑着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躲避练习。这种消极的情绪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学生的畏难和胆怯情绪是体育教学中的一大障碍,那么该如何排除这些障碍,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效率呢?
一、寻找学生产生畏难和胆怯情绪的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学生产生畏难和胆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父母的娇惯和溺爱使学生缺少锻炼,导致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就退却。第二,有的学生体能发展缓慢,跟不上学习的要求,在学习中困难较大,失败的体验也比较多,因此就对体育课产生畏难和胆怯情绪。第三,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有的学生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或者身体笨拙,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是去刻苦练习和勤于思索,而是退缩。第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如有的教师在新教授某个动作前喜欢提醒学生说:“这个动作难度较大,比较难学”或“这个动作危险,要注意安全”等,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认真学习这个动作,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动作,心里没有把握,听教师如此一提醒,就会产生畏难和胆怯的情绪。第五是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有些学生领会要领的意识差,做出来的动作比较难看,形成技能慢,有困难不敢说,而且又无法处置困难去学习技术,使胆怯状态成为其主导心境。第六,现在的学校、家庭都在为孩子的安全着想,经常为孩子灌输一些安全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对于一些活动不敢有冒险精神。
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方法要科学化
第一,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保护帮助法。这是克服畏难和胆怯情绪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想到针对学生的畏难和胆怯情绪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对他们实施重点保护与帮助。尤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如对那些性格内向,胆子比较小的学生,教师在让他们练习的时候,就不离学生左右,让他们感受到教师随时都可以帮助他们,保护他们;对那些身体弱小,技能水平差,荣辱感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就要进行心理鼓励,鼓励他们,失败了也不要紧,只要多练,就可以成功。教师还可对他们手把手地传授技巧,多鼓励、多欣赏,让他们时时感受到自己也有成功的可能。一旦他们成功,教师更要进行表扬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降低难度法。降低难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也就是在保证不改变基本动作的情况下,降低器械的要求难度或多提供一些练习条件,给予外在条件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成功的机会就很大,他们在体育课上的畏难和胆怯情绪就会有所下降。如教学跳山羊时,把踏板拉近些,降低山羊的高度;教学跳高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当减低高度,并对他们的动作标准适当放低;教学推铅球时,可以用重量较轻的实心球等。这样学生练习时就不会感到太难。
第三,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动作分解法。动作分解法就是将要求学生掌握的动作进行分步讲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进行体会理解,然后分步进行练习,进行体验。如果遇到关键的动作,教师可以再三进行示范,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分步体验。这样就有意识地降低了难度。这种方法就是能够把难度较大的动作“化整为零”,学生在掌握好分解后的身体练习,再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学习就比较容易掌握。
第四,在教学中采用树立表率法。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他们身体素质好,掌握要领比较快,这时候,教师除了自己示范外,还可以让这些学生进行示范,让他们来影响一些技术差、胆子比较小的学生,这些学生看到同伴能做好,而且没有危险,自己的畏难和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除,从而大胆地进行练习。
第五,在教学中采用激励评价法。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刺激学生。尤其对一些胆子小、素质差的学生,一旦他们有一点进步,教师就要及时鼓励与欣赏,肯定他们的成绩与进步,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提醒他们在做动作时要注意幅度与力量等等,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克服的方法,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完成动作的速度、力量、节奏同步活动,转移和分散学生畏难和胆怯的情绪障碍。
三、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发现,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通过心理训练来调节情绪状态是排除畏难胆怯情绪的重要手段。为了防止学生畏难胆怯情绪的出现和发展,除了加强课前准备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首先是调整呼吸法。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怕动作难度大而胆怯,练习时就会精神紧张,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等,这时教师就要耐心地帮他们有意识地放慢动作,调整好自己的节奏,让他们深吸一口气,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进而缓和胆怯的情绪障碍。其次是自我调节法。利用练习间隙,让学生自己轻轻地活动下手脚,来回踱踱步,还可以辅以简单的扩胸运动与伸臂弯腰动作,以此来转移和缓解心理上的畏难胆怯情绪,从而有效地稳定学习情绪。再次是自我提示法。当学生在练习时被畏难胆怯或某种消极想法所困扰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做动作之前,自己在心里默默地说:“不要怕,我能行!”这样学生的胆怯情绪也会消除一些。
学生的畏难胆怯情绪是体育学习中的阻力,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教师遵循体育教学的原则,找出产生这种消极情绪的根源,然后适当运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阻止学生体育学习中的畏难情绪的产生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 张亚欣)
一、寻找学生产生畏难和胆怯情绪的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观察与思考发现,学生产生畏难和胆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父母的娇惯和溺爱使学生缺少锻炼,导致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就退却。第二,有的学生体能发展缓慢,跟不上学习的要求,在学习中困难较大,失败的体验也比较多,因此就对体育课产生畏难和胆怯情绪。第三,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有的学生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或者身体笨拙,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是去刻苦练习和勤于思索,而是退缩。第四,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如有的教师在新教授某个动作前喜欢提醒学生说:“这个动作难度较大,比较难学”或“这个动作危险,要注意安全”等,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认真学习这个动作,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动作,心里没有把握,听教师如此一提醒,就会产生畏难和胆怯的情绪。第五是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有些学生领会要领的意识差,做出来的动作比较难看,形成技能慢,有困难不敢说,而且又无法处置困难去学习技术,使胆怯状态成为其主导心境。第六,现在的学校、家庭都在为孩子的安全着想,经常为孩子灌输一些安全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对于一些活动不敢有冒险精神。
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方法要科学化
第一,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保护帮助法。这是克服畏难和胆怯情绪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想到针对学生的畏难和胆怯情绪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对他们实施重点保护与帮助。尤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如对那些性格内向,胆子比较小的学生,教师在让他们练习的时候,就不离学生左右,让他们感受到教师随时都可以帮助他们,保护他们;对那些身体弱小,技能水平差,荣辱感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就要进行心理鼓励,鼓励他们,失败了也不要紧,只要多练,就可以成功。教师还可对他们手把手地传授技巧,多鼓励、多欣赏,让他们时时感受到自己也有成功的可能。一旦他们成功,教师更要进行表扬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降低难度法。降低难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也就是在保证不改变基本动作的情况下,降低器械的要求难度或多提供一些练习条件,给予外在条件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成功的机会就很大,他们在体育课上的畏难和胆怯情绪就会有所下降。如教学跳山羊时,把踏板拉近些,降低山羊的高度;教学跳高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当减低高度,并对他们的动作标准适当放低;教学推铅球时,可以用重量较轻的实心球等。这样学生练习时就不会感到太难。
第三,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动作分解法。动作分解法就是将要求学生掌握的动作进行分步讲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进行体会理解,然后分步进行练习,进行体验。如果遇到关键的动作,教师可以再三进行示范,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分步体验。这样就有意识地降低了难度。这种方法就是能够把难度较大的动作“化整为零”,学生在掌握好分解后的身体练习,再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学习就比较容易掌握。
第四,在教学中采用树立表率法。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他们身体素质好,掌握要领比较快,这时候,教师除了自己示范外,还可以让这些学生进行示范,让他们来影响一些技术差、胆子比较小的学生,这些学生看到同伴能做好,而且没有危险,自己的畏难和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除,从而大胆地进行练习。
第五,在教学中采用激励评价法。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刺激学生。尤其对一些胆子小、素质差的学生,一旦他们有一点进步,教师就要及时鼓励与欣赏,肯定他们的成绩与进步,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提醒他们在做动作时要注意幅度与力量等等,帮助学生分析动作失败的原因和指出克服的方法,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完成动作的速度、力量、节奏同步活动,转移和分散学生畏难和胆怯的情绪障碍。
三、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发现,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通过心理训练来调节情绪状态是排除畏难胆怯情绪的重要手段。为了防止学生畏难胆怯情绪的出现和发展,除了加强课前准备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首先是调整呼吸法。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怕动作难度大而胆怯,练习时就会精神紧张,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等,这时教师就要耐心地帮他们有意识地放慢动作,调整好自己的节奏,让他们深吸一口气,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进而缓和胆怯的情绪障碍。其次是自我调节法。利用练习间隙,让学生自己轻轻地活动下手脚,来回踱踱步,还可以辅以简单的扩胸运动与伸臂弯腰动作,以此来转移和缓解心理上的畏难胆怯情绪,从而有效地稳定学习情绪。再次是自我提示法。当学生在练习时被畏难胆怯或某种消极想法所困扰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做动作之前,自己在心里默默地说:“不要怕,我能行!”这样学生的胆怯情绪也会消除一些。
学生的畏难胆怯情绪是体育学习中的阻力,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教师遵循体育教学的原则,找出产生这种消极情绪的根源,然后适当运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阻止学生体育学习中的畏难情绪的产生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