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喜欢吃鱼头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每次吃鱼,妈妈总是把鱼头放在自己的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挑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的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鱼头,吃来吃去,觉得没有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珍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了放进外婆的碗里。外婆对妈妈说:“你忘了,妈妈最喜欢吃鱼头,”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将鱼肉放进我的碗里,说:“孩子,你吃。”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时我成了家,另立门户。我和妻子经常买些鱼、肉,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间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又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肉,麻利地挑去大刺,放在女儿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了也吵着要吃鱼头,妻子说:“妈妈喜欢吃鱼头。”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子无奈,好不容易从鱼鳃(sai)边挑出一点儿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也不要吃鱼头了。
  (陈运松)
其他文献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心理案例:下辈子再也不想做老师  一位女老师向我倾诉:  曾经的我为自己是一
午休时,小敏找我背诵《寡人至于国也》。文章一共有5段,背到第四段,她背不下去了。她说她重新来背,前三段她还是会背的,反复几次后,我建议她直接从第四段开始。背到“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时,她把“田”字背成了“宅”字,“百亩之宅,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叫“停”,提醒她有个字背错了。她解释,有“宅”也可以“无饥”,我说不妥,有“田”才“无饥”,有“宅”只能确保“无寒”,更何
相比中世纪而言,过渡时期英国大学社会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贵族、中间阶层、社会下层人士之子都成为大学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大学社会构成具有复杂性、多样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逐步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而班刊则是由一个班级的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创办,是一个班级的核心素养影像集,是学校评价的有益补充,也是班级共同的美好回忆。基于全面发展的班刊设计  2015年,在班刊委员会的努力下,我们班第一期班刊共分六个大专栏,17个小专栏。见下表:  表一2015年班刊栏目分类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栏目的设计是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的外语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倾听,会让倾诉者说出困扰自己的问题,有助于释放消极的情绪,从而梳理问题,解决问题。聆听是极为有效的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  孩子需要被倾听,在家里被父母耐心倾听,在学校里被老师积极倾听。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给他意见、同情、观点或者解决方法,而只是需要被专注地倾听。  安静倾听学生的倾诉  一位民意测验专家曾经说过:“问一个人问题,你能得到一个回答,但也许你所得到的仅此而已。”因此,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