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

来源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wenpi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和2015年数据,本文考察了教育水平和个体教育不平等对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能够显著改善中老年居民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个体教育不平等却会导致较差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且这种影响在以不同指标测量个体教育不平等的情况下均存在。进一步分析显示,教育水平对农村、女性和中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而教育不平等对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则更多体现在城镇、女性和中年居民身上。最后,本文从提高教育水平、削减教育不平等和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水平;教育不平等;中老年居民;健康
  一、研究背景
  健康作为重要的居民福利,一直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用于医疗卫生和保健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为切实减轻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经济负担,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此背景下,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寿命已由1980年的66岁提升到2017年的76.7岁,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也相应地由62.4‰下降到6.8‰。尽管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一些统计指标表明中国居民健康状况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还在进一步恶化。国家卫计委调查数据显示,2008-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由18.9%增加到了24.1%,15岁以上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也由24.1%增加到了33.1%。由此可见,我国居民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保障居民健康的关键在于准确识别居民健康影响因素,并对健康制约因素实施干预。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教育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程度是增强还是减弱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部分研究认为教育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会随着个人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显著改善。
  上述研究主要讨论了教育对居民健康的直接影响。除了直接影响外,教育对居民健康可能还存在间接影响。已有研究主要通过教育不平等(教育剥夺)探讨教育对居民健康的间接影响。例如,部分研究表明,个体通过与其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相比会产生沮丧和挫败感,这种不平等感知会转化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形成嗜酒、吸烟等不良行为,进而损害个体健康。此外,教育分布不平等对居民健康也会产生影响,如有研究证实群体教育分布不平等较大的社区拥有较高的健康产出。
  尽管国内外研究对教育与居民健康的关系做了大量分析,但纵观已有文献我们发现,目前有关教育与居民健康的研究大多聚焦在探讨教育与居民健康的直接关系上,对教育与居民健康间接关系的讨论仍相对较少。虽然少部分文献剖析了教育与居民健康的间接关系,但他们在分析过程中要么采用的是绝对教育水平,要么采用的是教育基尼系数等群体指标来测量教育剥夺,并不能很好地刻画个体教育对居民健康的间接影响。在探讨个体教育对居民健康的间接影响时,我们认为最好采用微观相对不平等指标进行研究。然而遗憾的是,现有微观相对不平等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和职业剥夺对健康的影响上。从个体相对剥夺角度考察教育不平等与健康的间接关系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理论上讲,相对于收入或职业,教育往往更能够反映个人在经济、物质、社会资源、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本文认为考察个体教育不平等与健康的关系,更具现实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中老年居民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和健康的关系进行考察,以期能够弥补已有教育水平、教育不平等与健康研究的缺陷,并為后续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该调查项目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持,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北京大学团委共同组织实施。CHARLS调查始于2011年,此后在2013年和2015年进行了两次跟踪调查。2011年的基线调查在全国28个省(市、区)随机抽取了150个县(市、区)450个村(居委会)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名调查对象。问卷调查涵盖了受访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为本文分析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对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保障。
  本文采用2013年和2015年两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对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本文之所以选择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年龄更小的个体要么没有完成学业,要么还处于健康发展阶段,研究教育水平和教育不平等对他们健康的影响将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二)变量选择和度量
  1.被解释变量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中老年居民的健康状况,主要包括自评健康(SAH)和心理健康(MH)两个方面。CHARLS调查中自评健康主要由调查员询问被调查者自我健康状况感知,被调查者回答极好、很好、好、一般、较差、很差,并分别赋值为1、2……5、6。因此,SAH得分越靠近1,表明个体自评健康状况越好;越靠近6,则表明个体自评健康状况越差。
  2.核心解释变量
  (1)教育水平
  CHARLS数据中教育主要分为正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成人教育两部分。鉴于成人教育参与人数较少,且数据质量相对较差,本文选择正规学校教育来衡量个体教育水平。正规学校教育主要以教育层次,如文盲、小学等来表示个体教育水平。
  (2)个体教育不平等
  教育不平等主要分为区域教育不平等和个体教育不平等两种。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个体教育不平等对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个体教育不平等反映的是个体教育水平与一定地理范围内其他成员(参照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构建个体教育不平等首先需要确定社会比较的地理范围的大小。如果范围设置得过大,那么将由于人们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而失去比较意义。范围设置得过小,则将导致同类人群居多,教育不平等程度可能被人为缩小。考虑到我国中老年居民日常生活的地理范围主要以社区(村庄)为主,他们交流、互动以及感知自身与其他居民之间的差异主要在社区(村庄)内部,所以,本文以社区(村庄)内其他中老年居民为参照组测量个体教育不平等。根据不平等的定义,本文将社区(村庄)中老年居民选为参照组,各受访个体和参照组中比其教育水平高的其他个体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个体教育不平等指数。   本文拟采用Yitzhaki指数来衡量个体层面的教育不平等。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上式中,Yi表示个体i的Yitzhaki指数,Yitzhaki指数越大,表明个体i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程度越严重;Yitzhaki指数越小,则说明个体i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程度越轻。educationcj表示社区c中第j个比个体i教育水平高的中老年居民的教育水平,educationi表示个体i的教育水平,ni表示社区c中比个体i教育水平高的中老年居民数。
  虽然Yitzhaki指数能够很好地刻画个体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但该指数却存在对样本数量和规模较为敏感的缺陷。因此,除了使用Yitzhaki指数衡量个体教育不平等外,本文还使用了Deaton指数来测量个体教育不平等。Deaton指数由Yitzhaki指数发展而来,该指数在建构过程中,利用参照组群体的样本均值,很好地解决了Yitzhaki指数对样本数量和规模较为敏感的缺陷。Deaton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上式中,Di表示个体i的Deaton指数,Deaton指数越大,表明个体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程度越严重;Deaton指数越小,则说明个体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程度越轻。uc表示社区c中教育水平比个体i高的中老年居民的平均教育水平。其他指标与公式(1)相同。
  3.其他解释变量
  除了被解释变量和核心解释变量外,在参考任国强、吴培材、温兴祥等已有研究中老年居民健康的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还控制了中老年居民的个体特征、社会保障、生活条件、健康行为、子女特征、社区特征和省份变量,以此减轻遗漏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其中,中老年居民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收入(取对数)和户口;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是否有医保;生活条件主要包括是否合住、住房条件;健康行为主要由参加活动数来衡量;子女特征主要包括儿子占比、子女最高教育水平、结婚子女占比;社区特征主要包含社区离医院距离和社区活动场所个数。各变量的具体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三、概念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文构建了如下计量方程:
  Hit= αi+β1Eit+γXit+μit
  上式中,Hit代表个体i在t年(t=2013年或2015年)的SAH得分和CESD得分,用于衡量中老年居民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分越低,表明中老年居民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越好;得分越高,则表明中老年居民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越差。Eit代表中老年居民的教育水平和个体教育不平等;Xit代表控制变量向量集,包括中老年居民的个体特征、社会保障、生活条件、健康行为、子女特征、社区特征和和省份变量。系数β1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反映教育水平及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如果系数β1显著,说明教育水平及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老年居民健康有显著影响。αi代表截距项;μit代表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分析
  (一)基本回归分析
  1.对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
  表2模型1-模型3分别报告了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影响的随机效应Order 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模型4-模型6则报告了Order logit模型估计结果。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对中老年居民的SAH得分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提高绝对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中老年居民的自评健康,这与王兵、吴培材等学者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
  从个体教育不平等角度看,以Yitzhaki指數和Deaton指数测度的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老年居民的SAH得分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遭受教育不平等会明显损害中老年居民的自评健康。这一结论证实个体教育不平等也会像收入和职业不平等一样,对个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1)个体遭受到越严重的教育不平等,往往意味着个体绝对教育水平越低,绝对教育水平低会通过收入水平、产出效率以及社会融入等多种途径负向影响个体健康。(2)个体遭受到教育不平等程度越严重,自身感知社会排斥和压力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从而有损自评健康。
  2.对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3模型1-模型3分别报告了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模型4-模型6则报告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计结果。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对中老年居民的CESD得分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提高绝对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中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与温兴祥、董晓芳等学者的研究相一致,他们也证实提高教育水平可以明显改善中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
  从个体教育不平等角度看,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与自评健康基本一致(Yitzhaki指数和Deaton指数对CESD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遭受个体教育不平等会导致中老年居民较差的心理健康。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可能主要来自社会排斥和心理压力。教育不平等程度越严重,个体遭受社会排斥和压力的可能性往往越大,进而有损个体心理健康。
  (二)异质性回归分析
  本文从城乡、性别和年龄阶段对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与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异质性影响进行了考察。表4报告了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对城乡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对农村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明显大于城镇中老年居民。上述结果验证了“资源替代假说”(Resource substitution theory)。“资源替代假说”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对个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会在较少拥有其他类型社会资源的群体中更加显著。因为这一群体处于社会资源占有劣势,会对难得的教育资源有更大的依赖,从而在教育成就中获益更多。相对于城镇中老年居民,农村中老年居民处于教育资源占有劣势,因而教育水平对他们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对更明显。与教育水平对城乡中老年居民健康影响不同的是,个体教育不平等对城乡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均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且其对城镇中老年居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农村中老年居民。上述结果可能主要受到城乡中老年居民交流互动和相对教育公平感知影响。相对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交流互动相对更多,对相对教育水平和教育公平感知更为强烈,因而教育不平等对城镇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加明显。   表5报告了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不同性别中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女性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明显大于男性中老年居民。CHARLS数据显示,整体上女性中老年居民在教育资源方面处于劣势。依据“资源替代假说”,处于社会资源占有劣势的群体会对难得的教育资源有更大的依赖,从而在教育成就中获益更多,因此教育水平对女性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更大的积极作用。个体教育不平等对女性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比男性中老年居民大很多。这可能与女性整体上健康状况较男性差,且女性对外界感知和反应明显比男性强有关。
  表6进一步报告了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年居民和老年居民健康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对中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明显要大于老年居民。上述结果符合“年龄平等假说”预期。“年龄平等假说”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方面的教育差异会逐渐减小。已有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解释。第一,相对于中年居民群体,老年社会保障计划可以部分抵消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积累的与教育有关的不利因素;第二,生命对教育水平的依赖随着年龄增大逐渐降低。在老年人中,健康状况的变化与年龄本身的关系比与教育程度的差异更为密切。相对于中年居民,老年居民身心健康相对更差,且其改善的空间也相对更小。这必然会导致教育水平对其健康的积极效应相对较小。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比老年居民要大得多。这应该与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和群体中其他成员交流和互动的紧密程度有关。相对于老年居民,中年居民与群体中其他成员交流和互动更为频繁,因而其感知教育不平等和因教育不平等引起的社会排斥会更为强烈,进而对自身健康的消极影响也会更明显。
  五、研究结论及启示
  基于2013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对我国中老年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教育水平对我国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却具有消极影响:遭受较强程度教育不平等的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相对更差,精神抑郁程度也更高,且这种影响在以不同指标测量个体教育不平等的情况下均存在。第二,教育水平、个体教育不平等对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表现为教育水平对农村、女性和中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明显要大于城镇、男性和老年居民;同时,个体教育不平等对城镇、女性和中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也要大于农村、男性和老年居民。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第一,本文研究首先证实教育水平对中老年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育投资,提高居民的整体教育水平。第二,个体教育不平等对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启示我们在强化教育扩展时,更应注重教育分布的不均问题。尤其是应进一步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加强对特殊类型地区和特殊类型人群,如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投入,使他们也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削减居民遭受到的教育不平等程度,借此从根本上减弱居民身心健康制约因素。第三,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教育不平等主要通过心理感知不平等途径损害居民身心健康。在有效改善教育客观不平等的情况下,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
  参考文献:
  [1]Richards H ,Barry R .U.S.Life Tables for 1990 by Sex,Race,and Education[J].Journal of Forensic Economics,1998,11(1):9-26.
  [2]Jamie L.Lynch a,Paul T.von Hippe.An education gradient in health,a health gradient in education,or a confounded gradient in both?[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6,154:18-27.
  [3]王茵,何秀荣.教育能否产生健康收益?——基于倾向分值匹配的异质性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05):55-61+72.
  [4]聂伟,风笑天.教育有助于改善身心健康吗?——基于江苏省的数据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5,21(01):50-58.
  [5]郑莉,曾旭晖.教育的健康回报及其队列差异——基于成长曲线模型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8(02):69-79.
  [6]Checchi D.Education,Inequality,and Income Inequality.Milan,Italy:University of Milan,Distributional Analysis Research Programme;2001.
  [7]Sapolsky,R.M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Hierarchy on Primate Health[J].Science,2005,308(5722):648-652.
  [8]Radloff,L.S .The CES-D Scale: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77,1(3):385-401.
  [9]王兵,聶欣.经济发展的健康成本:污水排放与农村中老年健康[J].金融研究,2016(03):59-73.
  [10]吴培材.照料孙子女对城乡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8(04):117-13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人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且社会、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已经受到了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影响,尤其是对教育理念来说,其影响日益明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代化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高校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等方面。在新媒体技术的背景下,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
期刊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也随之得到创新和发展。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依托,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与核心,文化能修养身心,而旅游则能够拓展眼界。但由于深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困境。鉴于此,本文将结合现阶段乡村文旅融合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问题总结和经验归纳,从而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方
期刊
摘要:人们对于“篆刻”的印象更多是以印章的形式存在,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篆刻的本质一种以印章形式存在的刀笔艺术。想要深入了解篆刻,就需要将这个概念分割开来,单独进行理解,“篆”代表的是一种书体,即篆书,“刻”代表一种行为,即雕刻。篆刻以刀为笔,采用篆书的书体,将其雕刻于所选好的印石之上。随着艺术形式的进步与发展,篆刻已经从最开始的实用功能向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演变,印章与篆刻的内涵不再统一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市场经济国际化、治理结构规范化越来越明显,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逐渐复杂、竞争逐渐激烈,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国企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新时期背景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加强国企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增强党的活力,帮助与引导内部干部职工转变自身价值观念,提
期刊
摘要:上下五千年,悠悠汉服情。近年来汉服作为中国最美的传统文化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本文依托2020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古蕴文化传媒”,开展古韵文化汉服市场需求调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汉服的分类、价格及主要受众,消费者购买需求、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以及设计师对汉服设计及销售的理解。分析大众对汉服的了解和喜爱程度,挖掘影响其销量的因素及产品设计的
期刊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深入地学习关于加强和抓好基层党建的重点讲话和指示,将从全面推进精准从严治党到全体基层向广大群众延伸,为全面融入建成现代化小康社会、全面打造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供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关键词:基层党建;改革;全面从严治党  求木之长必固其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源。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
期刊
摘要:立足全新的时代背景,落实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强化其精神建设以及能力培养,是党风建设、强化党组织的关键措施。特别是近几年,阿克陶县党委以及组织部宣传部门尤为侧重对党员干部整体能力以及素养的提升,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活动,借此来构建强能力、高素养,且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由此来看,立足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探究各地党员教育管理的全新方法,是确保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
期刊
摘要:第五代移动网络(以下简称5G)高带宽、低延迟的特点,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物联网、人机交互的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研究了5G在泛在电力物联网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5G技术的主要概念,其次总结了国内外主流物联网通信技术,重点介绍了5G的原理和特点。然后,深入分析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特点和对通信服务的需求;研究了5G的三种主要应用场景以及每种场景下可能的电力业务,并指出现阶段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小学教学质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农村地区小学教学质量不仅关乎教育公平的贯彻落实,同时也对农村地区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组织校本研训工作的开展成为众多小学提升办学质量、促进课程教师教育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的方式。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探究农村中心小学在校本研训中的引领作用,以期提升当前农村地区中心小学的教育
期刊
摘要:测量技术是机械制造领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其特殊性,被称为机械制造行业的眼睛。机械制造技术中的创新以及应用,直接决定了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现阶段,我国在经济以及技术上的发展是比较快速的,而测量技术的先进程度则成为我国未来几年制造行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对机械制造测量理论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然后根据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特点,来对未来几年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进行预测,这对于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