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肖邦和柴可夫斯基是西方音乐史上两位重要的音乐家。虽然二人所处的时代和创作情况各不相同,但二人都在钢琴作品中表现出了一种悲情色彩。鉴于此,本文从两人钢琴创作的概况谈起,从题材、旋律等多个方面,对两人作品的悲情色彩进行了解读,并总结了这种风格的成因。从而获得对两人及其作品更加深刻而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肖邦 柴可夫斯基 钢琴作品 悲情色彩 分析解读
一 肖邦和柴科夫斯基钢琴创作概述
肖邦(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浪漫主义时期波兰的音乐巨匠。6岁起开始接触音乐,并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7岁时考入了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具体到钢琴作品来说,这是肖邦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其钢琴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练习曲,这些作品不但十分适用于技术练习,而且其本身也是一首首优美的乐曲;第二种是小型曲式作品。包含24首前奏曲、19首夜曲、14首即兴曲和众多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等;第三种是大型曲式祖品。包含谐虐曲、叙事曲、钢琴协奏曲等。众多作品中有不少都是传世的经典,而肖邦也获得了“钢琴诗人”的美誉。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浪漫主义后期俄国的代表音乐家。10岁时学习钢琴,21岁时考入了久负盛名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并跟随鲁宾斯坦继续学习,毕业后开始音乐创作。与肖邦相比,钢琴作品并不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重点,但是也仍然有很多佳作。例如:《第一、二、三、钢琴协奏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钢琴小品集《四季》《儿童曲集》等,这些作品普遍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被誉为是俄罗斯钢琴作品中的瑰宝。
二 肖邦和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的悲情色彩解读
1 题材方面
题材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内容,所以对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两位音乐家的具体作品来看,其在题材选择还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是指两者所选择的情感载体不同。先是肖邦,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长期流亡于巴黎的他,对于祖国的革命进程十分关注,而每当革命遇到了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他都会情不自禁的来到钢琴旁,来抒发和排泄自己这种苦闷的心情。也就是说,肖邦作品中的悲情色彩是由“事”而来。例如,几首著名的叙事曲,都是以具体的革命事件作为原型的,或是对失去祖国的悲痛,或是对家乡生活的留恋和怀念,都使整个作品表现出了一种悲情。其次是柴可夫斯基。与肖邦不同,柴可夫斯基的生活是相对平静和富足的,所以他的悲情更多的来源于“景”和“物”,也就是中国艺术创作中的“托物言情”,钢琴套曲《四季》就是一个典型。其中的《五月——清净之夜》《十一月——秋之歌》属于借“景”抒悲,《一月——火炉边》《三月——云雀之歌》则属于借“物”抒悲。以这些景色和事物为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抒发了自己的感伤。在《一月——火炉边》中,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夜中,多数家庭都有着饭后围坐在火炉旁畅聊的传统,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柴可夫斯基却是孤身一人,对抗着冬夜的孤寂。所以,曲子的情感基调自然是悲情的。可以看出,因为时代和环境的不同,两人在题材的选择上是有所差别的,悲情色彩的具体指向也不相同。
2 旋律方面
旋律是一首钢琴作品的灵魂所在。作为两位音乐家来说,他们都十分善于利用旋律来表现他们所钟爱的悲情色彩。其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十分注重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精华,使旋律本身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色彩。而从波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实际情况来看,波兰民族历史上曾饱受苦难,而俄罗斯民族则因为地域特征而天生带有忧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波兰和俄罗斯的民族旋律,就是一种带有悲情色彩的旋律。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一月——火炉旁》中,乐曲的一二小节处虽然由A大调进入,却在高音声部流淌出了一条富有小调特征的旋律,其素材来源于俄罗斯的民歌,带有一种柔和、怀旧的色彩,特别是通过对尾音下行小三度处理,更是突出了一种伤感。肖邦《24首前奏曲》之《降A大调前奏曲》中,采用了夜曲的风格,对此肖邦借鉴了波兰农民们夜晚在田地里聚集时演唱的民歌,使整个旋律十分舒展和婉转,由此勾起了人们特别是波兰民众对于过往美好生活的回忆,一种淡淡的哀伤就自然涌上了心头。而不同之处则在于,两者具体的处理手法是不相同的,而且都是丰富多样的。肖邦的作品中,十分注重对歌唱性的追求,经常向原始素材中加入装饰音和半音阶,从而将器乐旋律声乐化,增强了旋律的情感表达力度。而柴可夫斯基则独创了“哽咽式旋律”,在《四季》之《五月——清净之夜》中,中部的旋律建立在b小调上,高音旋律出现了一个重复中间音的下行音阶,这个重复音的出现,使原本的旋律线出现了一个“小”而“急”的气口,与人们的哭泣十分相似,不禁流露出了一种悲伤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两位音乐家都是名副其实的旋律大师,能够通过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借鉴和巧妙灵活的处理,使旋律呈现出这种悲情色彩。
3 节奏方面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乐曲的情绪变化。从两人的作品来看,他们分别都有着一套丰富和成熟的节奏处理手法,从而使这种悲情色彩表达得更加充分。首先是肖邦。肖邦十分善于使用自由速度,即在不打乱基本节奏的前提下,演奏者可以进行自由的处理,某一段的演奏中可快可慢,自由发挥。与中国戏曲中的散板节奏十分类似。例如,《第一叙事曲》中,第一主题的节奏就是自由速度,肖邦仅仅是作出了中速和慢速的要求,而具体掌控则可以让演奏者自行处理,最终达到一种整体的平衡即可。在肖邦看来,每个人感伤的程度都是不尽相同的,在确立了感伤这个整体的情感基调下,应该给演奏者更多的自由,以方便他们进行更加淋漓尽致的宣泄。其次是柴可夫斯基,还是受到题材的影响,因为柴可夫斯基描绘的多是一些人、事、物,所以他十分善于利用节奏来模仿一些动作和状态,这种模仿越逼真,悲情的表现也就越充分。例如,《四季》之《七月——割草者之歌》中,作者用规整但是持续走低的节奏律动,形象描绘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辛勤耕作的场景。而且到了后半段,节奏明显加快,以此来体现劳动的繁忙,以至于没有时间休息,对于劳动人民的悲悯之情,就在这形象的节奏变化中表现出来。可以看出,两者对于节奏因素都是极为看重的,充分发挥出了节奏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其中的一些手法,更是为后世的创作者所借鉴,可以说是对钢琴创作的又一项贡献。 4 结构方面
结构是对作品中各个要素的统筹配置和有机安排。合理的结构设置,能够使作品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作为肖邦来说,其在结构上的特色是独创了一种戏剧结构,这在他的叙事曲创作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参照戏剧结构,肖邦为作品分别设置了人物、场景、戏剧冲突等,又通过速度和力度上的强烈对比、丰富的和声色彩、频繁的调性转换、特定的节奏使用手法、丰厚的织体结构等,对这些戏剧化的形式进行了串联和表现,最终将戏剧和钢琴有机地融为一体。而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洁。当然这也与创作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柴科夫斯基的《四季》中,全部采用了标题性钢琴小品的形式,这就为作品的灵活表现打下了一个基础。十二首作品中,有五首是单三部曲式,其余七首则是复三部曲式,这种简洁而灵活的结构选择,为多样的悲情色彩表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肖邦和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悲剧性色彩的成因
1 时代因素
丹纳曾在《艺术哲学》中指出:“每一个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这句话道出了时代和艺术家、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样,肖邦和柴可夫斯基在钢琴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悲情色彩,自然也受到了时代的重要影响。作为肖邦来说,他的祖国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过外族的入侵。肖邦出生时,正值波兰遭遇第四次瓜分,大部分领土都被俄国所占据。1829年,肖邦毕业后,波兰民族运动也发展到了高潮,对祖国和民族有着挚爱之情的肖邦,时刻都在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但是革命的成功却绝非易事,波兰的民族革命先后经历了多次失败,这让肖邦感到十分愤慨、悲伤甚至绝望,所以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悲情的色彩。而柴可夫斯基也有着与肖邦相类似的时代境遇。从19世纪初开始,俄国就一直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先后爆发了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起义、农奴制废除等多项重大的事件,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的则是人们在精神上的迷茫、困惑、无助和哀伤,也使柴可夫斯基对国家前途、人生意义等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体现在作品中,就是通过精神的内省去把握时代悲剧的主线条,从而形成了深沉而悲怆的艺术风格。所以说,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正是两位音乐家钢琴作品中悲情色彩的首要原因。
2 个人因素
艺术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时代和环境影响之外,更是与艺术家的个人成长经历、心理和性格特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肖邦,因为祖国波兰的动荡不安,使肖邦不得不长期在国外流亡,在巴黎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中,肖邦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始终都是一位局外人,有一种强烈的寂寞感和孤独感。同时,肖邦又是一位重感情的音乐家,对亲情和友情十分看重,但是妹妹、父亲和挚友的相继亡故,都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加之三段并不顺利的爱情经历,使得肖邦自音乐创作之初,就被一种悲伤的情绪所笼罩,特别是与乔治·桑的分手,更是直接导致了他的重病和英年早逝,所以其本身就是一位悲剧性人物。柴可夫斯基虽然在童年时期十分快乐和幸福,但是考入中学后,随着家庭的迁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他的性格逐渐从热情开朗转为了孤僻和自闭,而正当其在音乐上重新获得希望时,一场失败的婚姻又将其拖进了迷茫和无助中。到了晚年,他的精神挚友梅克夫人宣布单方面退出,好友和家人也相继离去,这都让年迈的柴可夫斯基愈发悲伤。另一方面,俄罗斯民族本身就带有一种悲怆性的特点。因为俄罗斯接近北极,这里地广人稀,天寒地冻,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极为艰难,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使得俄罗斯人民普遍具有多思和忧虑的特点。所以,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悲情色彩,也可以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表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肖邦还是柴可夫斯基,两人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和地位是不言自明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相似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两位音乐家的具体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都从客观上丰富了当时的钢琴创作,更是一笔宝贵的音乐财富。我们今天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能够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从而为更好地欣赏和演奏这些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聿楷:《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俄语学习》,2010年第1期。
[2] 孙兰鹃:《论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表现特征》,《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 张楠:《谈肖邦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韦佳佳,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关键词:肖邦 柴可夫斯基 钢琴作品 悲情色彩 分析解读
一 肖邦和柴科夫斯基钢琴创作概述
肖邦(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浪漫主义时期波兰的音乐巨匠。6岁起开始接触音乐,并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7岁时考入了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具体到钢琴作品来说,这是肖邦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其钢琴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练习曲,这些作品不但十分适用于技术练习,而且其本身也是一首首优美的乐曲;第二种是小型曲式作品。包含24首前奏曲、19首夜曲、14首即兴曲和众多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等;第三种是大型曲式祖品。包含谐虐曲、叙事曲、钢琴协奏曲等。众多作品中有不少都是传世的经典,而肖邦也获得了“钢琴诗人”的美誉。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浪漫主义后期俄国的代表音乐家。10岁时学习钢琴,21岁时考入了久负盛名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并跟随鲁宾斯坦继续学习,毕业后开始音乐创作。与肖邦相比,钢琴作品并不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重点,但是也仍然有很多佳作。例如:《第一、二、三、钢琴协奏曲》《G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钢琴小品集《四季》《儿童曲集》等,这些作品普遍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被誉为是俄罗斯钢琴作品中的瑰宝。
二 肖邦和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的悲情色彩解读
1 题材方面
题材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内容,所以对情感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两位音乐家的具体作品来看,其在题材选择还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是指两者所选择的情感载体不同。先是肖邦,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长期流亡于巴黎的他,对于祖国的革命进程十分关注,而每当革命遇到了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他都会情不自禁的来到钢琴旁,来抒发和排泄自己这种苦闷的心情。也就是说,肖邦作品中的悲情色彩是由“事”而来。例如,几首著名的叙事曲,都是以具体的革命事件作为原型的,或是对失去祖国的悲痛,或是对家乡生活的留恋和怀念,都使整个作品表现出了一种悲情。其次是柴可夫斯基。与肖邦不同,柴可夫斯基的生活是相对平静和富足的,所以他的悲情更多的来源于“景”和“物”,也就是中国艺术创作中的“托物言情”,钢琴套曲《四季》就是一个典型。其中的《五月——清净之夜》《十一月——秋之歌》属于借“景”抒悲,《一月——火炉边》《三月——云雀之歌》则属于借“物”抒悲。以这些景色和事物为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抒发了自己的感伤。在《一月——火炉边》中,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夜中,多数家庭都有着饭后围坐在火炉旁畅聊的传统,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柴可夫斯基却是孤身一人,对抗着冬夜的孤寂。所以,曲子的情感基调自然是悲情的。可以看出,因为时代和环境的不同,两人在题材的选择上是有所差别的,悲情色彩的具体指向也不相同。
2 旋律方面
旋律是一首钢琴作品的灵魂所在。作为两位音乐家来说,他们都十分善于利用旋律来表现他们所钟爱的悲情色彩。其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十分注重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精华,使旋律本身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色彩。而从波兰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实际情况来看,波兰民族历史上曾饱受苦难,而俄罗斯民族则因为地域特征而天生带有忧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波兰和俄罗斯的民族旋律,就是一种带有悲情色彩的旋律。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一月——火炉旁》中,乐曲的一二小节处虽然由A大调进入,却在高音声部流淌出了一条富有小调特征的旋律,其素材来源于俄罗斯的民歌,带有一种柔和、怀旧的色彩,特别是通过对尾音下行小三度处理,更是突出了一种伤感。肖邦《24首前奏曲》之《降A大调前奏曲》中,采用了夜曲的风格,对此肖邦借鉴了波兰农民们夜晚在田地里聚集时演唱的民歌,使整个旋律十分舒展和婉转,由此勾起了人们特别是波兰民众对于过往美好生活的回忆,一种淡淡的哀伤就自然涌上了心头。而不同之处则在于,两者具体的处理手法是不相同的,而且都是丰富多样的。肖邦的作品中,十分注重对歌唱性的追求,经常向原始素材中加入装饰音和半音阶,从而将器乐旋律声乐化,增强了旋律的情感表达力度。而柴可夫斯基则独创了“哽咽式旋律”,在《四季》之《五月——清净之夜》中,中部的旋律建立在b小调上,高音旋律出现了一个重复中间音的下行音阶,这个重复音的出现,使原本的旋律线出现了一个“小”而“急”的气口,与人们的哭泣十分相似,不禁流露出了一种悲伤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两位音乐家都是名副其实的旋律大师,能够通过对民族音乐素材的借鉴和巧妙灵活的处理,使旋律呈现出这种悲情色彩。
3 节奏方面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乐曲的情绪变化。从两人的作品来看,他们分别都有着一套丰富和成熟的节奏处理手法,从而使这种悲情色彩表达得更加充分。首先是肖邦。肖邦十分善于使用自由速度,即在不打乱基本节奏的前提下,演奏者可以进行自由的处理,某一段的演奏中可快可慢,自由发挥。与中国戏曲中的散板节奏十分类似。例如,《第一叙事曲》中,第一主题的节奏就是自由速度,肖邦仅仅是作出了中速和慢速的要求,而具体掌控则可以让演奏者自行处理,最终达到一种整体的平衡即可。在肖邦看来,每个人感伤的程度都是不尽相同的,在确立了感伤这个整体的情感基调下,应该给演奏者更多的自由,以方便他们进行更加淋漓尽致的宣泄。其次是柴可夫斯基,还是受到题材的影响,因为柴可夫斯基描绘的多是一些人、事、物,所以他十分善于利用节奏来模仿一些动作和状态,这种模仿越逼真,悲情的表现也就越充分。例如,《四季》之《七月——割草者之歌》中,作者用规整但是持续走低的节奏律动,形象描绘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辛勤耕作的场景。而且到了后半段,节奏明显加快,以此来体现劳动的繁忙,以至于没有时间休息,对于劳动人民的悲悯之情,就在这形象的节奏变化中表现出来。可以看出,两者对于节奏因素都是极为看重的,充分发挥出了节奏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其中的一些手法,更是为后世的创作者所借鉴,可以说是对钢琴创作的又一项贡献。 4 结构方面
结构是对作品中各个要素的统筹配置和有机安排。合理的结构设置,能够使作品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作为肖邦来说,其在结构上的特色是独创了一种戏剧结构,这在他的叙事曲创作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参照戏剧结构,肖邦为作品分别设置了人物、场景、戏剧冲突等,又通过速度和力度上的强烈对比、丰富的和声色彩、频繁的调性转换、特定的节奏使用手法、丰厚的织体结构等,对这些戏剧化的形式进行了串联和表现,最终将戏剧和钢琴有机地融为一体。而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简洁。当然这也与创作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柴科夫斯基的《四季》中,全部采用了标题性钢琴小品的形式,这就为作品的灵活表现打下了一个基础。十二首作品中,有五首是单三部曲式,其余七首则是复三部曲式,这种简洁而灵活的结构选择,为多样的悲情色彩表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肖邦和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悲剧性色彩的成因
1 时代因素
丹纳曾在《艺术哲学》中指出:“每一个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这句话道出了时代和艺术家、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样,肖邦和柴可夫斯基在钢琴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悲情色彩,自然也受到了时代的重要影响。作为肖邦来说,他的祖国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过外族的入侵。肖邦出生时,正值波兰遭遇第四次瓜分,大部分领土都被俄国所占据。1829年,肖邦毕业后,波兰民族运动也发展到了高潮,对祖国和民族有着挚爱之情的肖邦,时刻都在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但是革命的成功却绝非易事,波兰的民族革命先后经历了多次失败,这让肖邦感到十分愤慨、悲伤甚至绝望,所以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悲情的色彩。而柴可夫斯基也有着与肖邦相类似的时代境遇。从19世纪初开始,俄国就一直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先后爆发了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起义、农奴制废除等多项重大的事件,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的则是人们在精神上的迷茫、困惑、无助和哀伤,也使柴可夫斯基对国家前途、人生意义等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体现在作品中,就是通过精神的内省去把握时代悲剧的主线条,从而形成了深沉而悲怆的艺术风格。所以说,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正是两位音乐家钢琴作品中悲情色彩的首要原因。
2 个人因素
艺术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时代和环境影响之外,更是与艺术家的个人成长经历、心理和性格特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肖邦,因为祖国波兰的动荡不安,使肖邦不得不长期在国外流亡,在巴黎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中,肖邦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始终都是一位局外人,有一种强烈的寂寞感和孤独感。同时,肖邦又是一位重感情的音乐家,对亲情和友情十分看重,但是妹妹、父亲和挚友的相继亡故,都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加之三段并不顺利的爱情经历,使得肖邦自音乐创作之初,就被一种悲伤的情绪所笼罩,特别是与乔治·桑的分手,更是直接导致了他的重病和英年早逝,所以其本身就是一位悲剧性人物。柴可夫斯基虽然在童年时期十分快乐和幸福,但是考入中学后,随着家庭的迁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他的性格逐渐从热情开朗转为了孤僻和自闭,而正当其在音乐上重新获得希望时,一场失败的婚姻又将其拖进了迷茫和无助中。到了晚年,他的精神挚友梅克夫人宣布单方面退出,好友和家人也相继离去,这都让年迈的柴可夫斯基愈发悲伤。另一方面,俄罗斯民族本身就带有一种悲怆性的特点。因为俄罗斯接近北极,这里地广人稀,天寒地冻,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极为艰难,在这种自然环境下,使得俄罗斯人民普遍具有多思和忧虑的特点。所以,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悲情色彩,也可以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表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肖邦还是柴可夫斯基,两人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和地位是不言自明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相似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两位音乐家的具体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都从客观上丰富了当时的钢琴创作,更是一笔宝贵的音乐财富。我们今天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能够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从而为更好地欣赏和演奏这些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聿楷:《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俄语学习》,2010年第1期。
[2] 孙兰鹃:《论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的表现特征》,《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 张楠:《谈肖邦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韦佳佳,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