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邦《奇葩说》,拿什么直戳九零后的心窝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to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0日,2015年度视频行业第一重磅大单、自制综艺首个重磅连冠正式揭开面纱,爱奇艺《奇葩说》与美特斯邦威花开二度,再次“喜结连理”,在内容营销方面继续展开深度合作。
  5个月前,“不走寻常路”的美特斯邦威掏出了5000万元冠名《奇葩说》,那时,大喊着“U can U bibi ”的《奇葩说》还是一档除了导演组颜值高,三位男评审都穿裙子外,并无其它爆点的新节目,没人能拍着胸脯说,这节目一定火。
  第一季结束后,双方的心DUANG的一下放回了肚子里。《奇葩说》总播放量已破2.3亿,而且长尾效应仍在起作用。百度指数从开播前的500直接飙升至19万,占据新浪微博“疯狂综艺季”话题榜冠军,跻身百度风云榜综艺榜单前五名,豆瓣综艺评分达9.0,领先于多季播出的《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节目,跃居网络综艺节目第一。同时,在AdMaster展开的相关网络调查中,美特斯邦威消费者品牌认知度、品牌好感度和购买意愿在90后消费群体中出现显著提升,成为众多合作品牌中最大赢家。
  “我不是人妖 我就是妖”
  类似小标题彪炳个性的奇葩语录,在海选之后,节目正式开播前,就印上了美邦的T恤。据美特斯邦威CMO周龙介绍,奇葩系服装的售罄率远超预想的50%,达到80%。
  这档带有明确观众年龄属性的综艺节目,从第一集开始就打出“40岁以上人士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的奇葩要求。第一季过后,亲自为美邦补办“婚礼”的爱奇艺CMO王湘君操着《奇葩说》标准的霸道句式表示:“你不要觉得我是在炫耀,因为我就是在炫耀。”在介绍第二季节目时,王湘君说道:“《奇葩说》和美邦一个是主打90后的辩论节目,一个是主打90后的时尚品牌,两个神经品牌的合作,产生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王湘君所说的化学作用是指“不做作不虚伪,直给的植入方式。”观众在看节目时,每期都会看到“敲木鱼的马老师”灌口一般的口播广告。这种类似于“吆喝”式的广告,被90后们理解为“不端着”,为网络综艺节目植入式广告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以至于有评论说:《奇葩说》是一档在广告中插播节目的节目。
  而曾经亲自率领团队策划“新国货”系列营销活动的周龙,对90后消费者的认知,则是直接来自现场访谈。
  “以前我也是坐在办公室看数据,看这些数据对20-25岁左右人群的分析,但是看完以后觉得有点接不住,于是,我走进大学,发现了几个从来没想过的事情。”2010年,周龙最大发现是大学生特别爱国,调查发现是因为2008年奥运会,2009年建国60周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几个重大事件,连续“轰炸”着90后们。
  “那个时候媒体还是以微博和传统媒体为主,大家接受到的所有信息都是‘中国好牛!’”在实地考察中,周龙发现,国民自信空前高涨,美邦当即提出做“新国货”的概念。
  于是,消费者看到“黑猫警长”“美猴王”以及好莱坞大片的主形象出现在美邦的服装上。“美邦‘新国货’对应的是中国有能力去整合全世界资源来做自己的东西的消费心理。”同时,周龙坦言,“时隔5年,消费者变化非常大,目前90后对社会各方面的焦虑在快速增加,消息负面太多,消费者的压力很大。”在这样的洞察下,美邦开始在现实世界里找寻有趣的东西,来迎合“别让自己太累”的90后们。
  最怕四平八稳
  肖骁,辩手之一。节目播出一半时,就有粉丝前来助阵,尽管粉丝数被现场评审蔡康永描述为“用一只手就能数过来”,但是,肖骁锋利的说话风格还是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在他的辩论发言中,粗口不断,后期编导的小哥总是忙不迭地使用Bi音遮避,甚至导演命令他收敛说话尺度,不然一段话全是Bi音,基本上听不到说了什么具体内容。
  “其实我也是为节目好,”面对媒体,肖骁解释说,“我觉得还是保持一个个人语言的风格比较重要。”
  某种程度上,《奇葩说》就是靠这些明显的瑕疵一炮而红的。据美邦的数据统计,冠名《奇葩说》之后,品牌好感度上升了20个点。
  “这个是很难的。”周龙说,“传播成功与否,关键因素很多,其中,首发优势很重要。”周龙所率领的营销团队,始终将关注点放在 “不寻常”上。
  在分析此次营销策略时,周龙指出:“首发优势是重中之重。”比如当年美邦冠名《变形金刚》,成为了中国企业冠名好莱坞的第一案。此后再有品牌冠名时,媒体都不免溯源到美邦,“它的公关价值是营销上最特别的地方。”
  接下来,美邦在第二季的《奇葩说》中,继续强化“奇葩+美邦=有趣”的品牌调性。周龙表示,现在《奇葩说》第一季每一集播放量都在1000万上下,群众基础已经有了,互联网长尾效应非常厉害,会持续带动观众关注。目前观众分布还是在一二线城市,未来,三四线提升空间巨大。
  美邦《奇葩说》未来会怎样,在此不便下判断,有句话叫“未来的交给未来”。不过,未来总是会由那些形形色色的奇葩们书写的。
其他文献
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仔细推敲这句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就谈判场地而言,很多谈判者认为主场谈判更具优势,其实,所谓的“主场优势”和“非主场优势”都是谈判人员的心理暗示,无论是主场还是客场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在谈判之前,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审视谈判日程,挑出那些对我们不利的安排并要求修改。然而, 身处“对方的地盘”谈判终究会有一些不便之处,很多时候由于形势所迫我们必须接受一些不利
期刊
我是Clever的CEO Tyler Bosmeny,先简单介绍一下Clever:  这是一款面向学校的产品,它能将学校的资源分享至标准应用程序界面,使开发者利用这些数据开发最适合学生和老师使用的在线应用。我们公司才成立刚刚两年,但已经有五分之一的美国大学在使用我们的产品。销售恰恰是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关键点,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  在很多外人,甚至是一些创业者看来,销售是个神秘的过程
期刊
2014年12月18日,一则消息震惊了中国众筹界,彻底颠覆了中国酒业。一个名为黄祖的黄酒品牌,运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用众筹模式,在短短2小时内,17000箱共计102000瓶黄祖黄酒全部筹完,集资1683000元。  近年,成功众筹的项目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例如,在点名时间上,成功推出了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十万个冷笑话》和《收集100个爱的故事做动画》的众筹;在大家种、阿里天猫、必帮众筹、
期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化妆品零售店反馈目前新顾客的进店率越来越低,而老顾客的流失率越来越高;尤其是伴随着微商的迅猛发展,门店面临着店员“倒戈”的危险局面(即店员没有心思放在销售店里的产品了,她们更关心自己代理的微商产品的销售,甚至把店里的客源全部截留去购买自己代理的微商产品)。  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顾客进店?如何提高顾客对店铺的忠诚度?如何降低对店员的依赖性已成为广大化妆品零售店亟待解
期刊
上一次广告形式上的变革导致了Google、百度等的崛起,而眼下广告似乎再一次走到了变革的关口。在SNS普遍成为一级入口的形势下,是个人而不是机构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如果SNS上的个人成为发布广告的主体,那现有意义上的广告差不多就要死了。这事一旦发生,必会在极大程度上重塑很多企业的盈利模式和产品,这篇文章将对此进行一些分析和探索。  三代广告的演变之路  宏观来看到现在为止的广告可以分为三代:
期刊
大部分传统企业的“电商梦”不是死在变革的路上,就是死在犹豫的途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实没有多少选择的机会。当电子商务不再是一个新名词,当传统企业转型出现各种各样的瓶颈,互联网行业正在波涛汹涌地蜕变着。还心心念念“触网”的传统企业,出路又在哪里?  新常态的本质:商业创新  在过去的6年里,一提到“传统企业”和“互联网”,马上会联想到二者的连接点:电子商务。大家谈来谈去的“电子商务”早已不是什么新名
期刊
谷歌的埃里克·索罗门(Eric Solomon)和戈皮·卡拉伊尔(Gopi Kallayil)在此篇专栏文章中写道,在数字营销领域,品牌承担的风险越大,收获的回报越大。  每天都有奇怪和危险的事情发生,有一些则代表了大胆而冒险的突破。2014年10月24日,谷歌知识图谱高级副总裁阿兰·尤斯塔斯(Alan Eustace),一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和领导者,从平流层进行了高空跳伞,打破了菲利克斯·鲍姆加
期刊
在2007年出版的《光环效应》一书中,作者罗森维警告我们,不要轻信那些将所谓的“成功因素”与企业的财务业绩联系起来的研究。如问及商界人士一家企业何以成功,他们大多会回答:“以客户为中心”、内部沟通比竞争对手更为顺畅有效、企业领导层目标一致等。如果该企业的利润骤降,再向同一批人士提出上述问题,他们的回应却截然不同:未能秉承客户至上的原则、存在部门隔阂、企业领导层意见不一各自为政等。  尝试根据有限的
期刊
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只要看一看,你的消费人群定位在几岁?你就知道你还有几年准备期。对电商来说,85后是真正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需求在哪里,电商的机会就在哪里。对传统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应该是商务的电子化,率先考虑的不是去变成电子商务,而是原来的商务平台哪些环节可以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手段去解决。  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历史,就不能清晰地洞察未来,今天主要从互联网历史的角度和各位交流。  先
期刊
中国经济在多年快速增长之后正逐渐放缓。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GDP增长7.4%,处于24年来最低。  中国总理李克强向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各界领袖表示,不必为中国增长减速而担忧,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目前中国也在重点确保“合理”的经济增速。  他的这番话点明了中国未来多年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道理: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具体的增长速率,而是推动增长的动力。对中国而言,重要的是从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向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