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练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几乎在每一节课上,学生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但是,就目前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学生做”,但学生“不愿意做”。如何进行练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以提高教师课堂练习设计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在练习活动设计及实施中尝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课堂练习的价值如何体现;②如何设计练习;③如何优化练习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一、练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效果
1.课堂练习的价值
练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教师有目的地设计、组织学生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地理解和内化,提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甚至自我设计能力。
【案例1】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8页上的练习第1题。
笔者将书上的图形(上图)改成下图,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思考:能否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如果要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你有什么办法?
生1:不能用分数表示,因为没有平均分。
生2:好像能用1/2表示。
……(教室内一片安静)
生3:这个能用分数表示,是1/3。
很多学生附和。
师:动手验证他的说法。
……
设计说明:练习形式的优化其实就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水平的深化。事实上黑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三分之一,按照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表面理解,这个图形没有平均分,是不能用分数表示的。如果学生回答“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说明学生还没有达到“事实水平”。所以,这种形式的练习一方面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分数的实质,另一方面是着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分析猜想、折叠验证”,进而达成对分数认识的建构性理解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形式的练习本身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又是相互交叉的,每一种形式的练习在特定的环境中都有积极的作用,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二、实践后的思考
练习主要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知识的应用,不仅巩固知识,将知识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建构新的知识系统,而且还通过练习的过程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践,我们认为练习活动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练习目的
要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必须进一步端正练习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练习的目的,树立“教为学服务”的现代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应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上,变“要他练”为“他要练”。既要通过精心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练习的个体性动机,又要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社会性动机,为今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打好数学基本功。
2.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分层性
不少学生往往懂得了算理,却没有形成技能,不能将会做的题目做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题目,讲清算理,可以起到“一点就通”的作用,使学生积累的“经验”流畅地表现出来。例如,二年级的学生会在刚开始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常出现这样的错误,17÷2=16……1。其实,学生的心里是想口诀“二八十六”,口诀中有三个数字,2在算式中已经有了,后面有两个数字8和16,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比较显性的数据16上,忽视数据8,造成了这样的错误。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学生计算7÷2已经基本掌握,那就可以适当地进行拓展,估计商的范围:20÷3,18÷5等题目,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感知试商的方法和商的大小。再设计适当的对比练习,先口算出结果再列竖式算一算,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
3.练习设计要促进知识迁移、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有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也不能忽略由抽象回归具体的过程。上述案例2中教师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安排了实践性练习活动。“找身上的尺”的过程不仅给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自我调整、自我建构的足够空间,还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动手实践、同学交流、对比记忆等),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原来我刚出生时,只有我们家里养的一只猫这么大)。经历了思维的磨难,这样的过程也许就能获得最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收获的可能就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反之,知识获得过于顺利,对学生个体来说,可能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却很少很少。(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练习活动的设计及实施效果
1.课堂练习的价值
练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教师有目的地设计、组织学生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地理解和内化,提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甚至自我设计能力。
【案例1】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8页上的练习第1题。

笔者将书上的图形(上图)改成下图,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思考:能否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如果要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你有什么办法?
生1:不能用分数表示,因为没有平均分。
生2:好像能用1/2表示。
……(教室内一片安静)
生3:这个能用分数表示,是1/3。
很多学生附和。
师:动手验证他的说法。
……
设计说明:练习形式的优化其实就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水平的深化。事实上黑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三分之一,按照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表面理解,这个图形没有平均分,是不能用分数表示的。如果学生回答“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说明学生还没有达到“事实水平”。所以,这种形式的练习一方面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分数的实质,另一方面是着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分析猜想、折叠验证”,进而达成对分数认识的建构性理解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形式的练习本身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又是相互交叉的,每一种形式的练习在特定的环境中都有积极的作用,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二、实践后的思考
练习主要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知识的应用,不仅巩固知识,将知识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建构新的知识系统,而且还通过练习的过程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践,我们认为练习活动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练习目的
要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必须进一步端正练习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练习的目的,树立“教为学服务”的现代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应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上,变“要他练”为“他要练”。既要通过精心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练习的个体性动机,又要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社会性动机,为今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打好数学基本功。
2.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和分层性
不少学生往往懂得了算理,却没有形成技能,不能将会做的题目做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题目,讲清算理,可以起到“一点就通”的作用,使学生积累的“经验”流畅地表现出来。例如,二年级的学生会在刚开始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常出现这样的错误,17÷2=16……1。其实,学生的心里是想口诀“二八十六”,口诀中有三个数字,2在算式中已经有了,后面有两个数字8和16,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比较显性的数据16上,忽视数据8,造成了这样的错误。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学生计算7÷2已经基本掌握,那就可以适当地进行拓展,估计商的范围:20÷3,18÷5等题目,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感知试商的方法和商的大小。再设计适当的对比练习,先口算出结果再列竖式算一算,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
3.练习设计要促进知识迁移、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有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也不能忽略由抽象回归具体的过程。上述案例2中教师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安排了实践性练习活动。“找身上的尺”的过程不仅给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自我调整、自我建构的足够空间,还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动手实践、同学交流、对比记忆等),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原来我刚出生时,只有我们家里养的一只猫这么大)。经历了思维的磨难,这样的过程也许就能获得最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收获的可能就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反之,知识获得过于顺利,对学生个体来说,可能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却很少很少。(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