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展开,在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已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却陷入了种种误区,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试析其中的几个误区并与同行交流.
一、情境创设之滥用媒体
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程发展的必然,其优点在于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统媒体集于一体,赋予教学信息传播以交互功能,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局面,并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广度、深度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例如,在讲“自然界中的水”时,预先设计好的网页分为三部分: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其中,电解水的实验、硬水软水的区分用Flash动画进行演示,氢气燃烧和检验以及蒸发过滤实验用录像演示,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用大量的图片、图表、文字资料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用几句简短的话语布置学生学习的内容.此后就是学生点击鼠标的声音,每个学生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教师已经设计得十分完善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这似乎是一节完美的课,但教学媒体选择得当吗?尽管计算机模拟实验再现一些复杂而危险、耗时而耗力的实验中体现出强大的功能优势,但毕竟不能代替真实情境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深刻体验,不能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机互动表面上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上却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课堂变得单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学生学得怎样,教师引导得怎样.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和建立网上与网下结合、电脑模拟与实验演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结合的新体系,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手段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二、情境创设之耸人听闻
学生从真实的情境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建构学科学习内容的意义是十分有益的,还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于是,在化学课堂中,许多与化学有关的新闻事件、最新科技成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等都是我们创设课堂情境的好材料.
例如,“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上,一辆载有液氯的槽罐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导致槽车内液氯大面积泄露,造成了公路旁三个乡镇的村民重大伤亡.事故地周围的庄稼被熏得金黄……”教师用该事件作为课堂引入,要求学生探究与学习氯气的性质,整个知识的探究围绕着该事件展开.学生对氯气的性质了解后,普遍地认为氯气太可怕了.情境设计确实从实际出发,也能使学生对氯气的性质有所认识,但如果每种物质的性质讲述都是从一些“毒害”、“污染環境”、 “化学武器”等入手,不可避免地让学生对化学感到恐惧,甚至会认为是化学造成了环境污染.
在创设情境时,我们应多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多创设一些化学对人类有利的情境.在进行教学时,应适当增加正面教育,尤其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产生好感,乐意去接近化学物质,学生才能大胆地实验,树立学好化学、为人类造福的理想.
三、情境创设之忽视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预设一些故事、录像、实验等作为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针对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问题和见解,大部分在教师的预料之中.
例如,在讲“酸碱盐的用途”时,有的教师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并总结归纳食盐、碱面和硫酸铜三种常见盐的性质.在交流时,有学生提出把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后,看到有气泡生成,因此得出结论:铁与硫酸铜反应有气体生成,可能是氢气.其他同学一片哗然,因为这个实验的现象学生已经很熟悉,都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教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回答很生气,这么重要的实验,强调了多次,怎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学生看到老师的脸色不对,满脸通红,马上改口,轻轻地说:好像我做错了.教师示意学生坐下,继续上课.
在这些案例中,教师完全可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是否真的有气泡,如果有,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先检验是氢气,假如是,再进一步推测产生的原因.对于课堂产生的偶然性教育资源,很多教师为了不影响进度,仅仅是把它当作“昙花一现”的现象,进行“蜻蜓点水”式的处理,使很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悄无声息地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白白流失.
总之,在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完全领会新课标的精神,盲目赶潮流.对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走出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误区.
一、情境创设之滥用媒体
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程发展的必然,其优点在于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统媒体集于一体,赋予教学信息传播以交互功能,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局面,并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广度、深度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例如,在讲“自然界中的水”时,预先设计好的网页分为三部分: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其中,电解水的实验、硬水软水的区分用Flash动画进行演示,氢气燃烧和检验以及蒸发过滤实验用录像演示,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用大量的图片、图表、文字资料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用几句简短的话语布置学生学习的内容.此后就是学生点击鼠标的声音,每个学生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教师已经设计得十分完善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这似乎是一节完美的课,但教学媒体选择得当吗?尽管计算机模拟实验再现一些复杂而危险、耗时而耗力的实验中体现出强大的功能优势,但毕竟不能代替真实情境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深刻体验,不能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机互动表面上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上却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课堂变得单向,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学生学得怎样,教师引导得怎样.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和建立网上与网下结合、电脑模拟与实验演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结合的新体系,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手段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二、情境创设之耸人听闻
学生从真实的情境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建构学科学习内容的意义是十分有益的,还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于是,在化学课堂中,许多与化学有关的新闻事件、最新科技成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等都是我们创设课堂情境的好材料.
例如,“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上,一辆载有液氯的槽罐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导致槽车内液氯大面积泄露,造成了公路旁三个乡镇的村民重大伤亡.事故地周围的庄稼被熏得金黄……”教师用该事件作为课堂引入,要求学生探究与学习氯气的性质,整个知识的探究围绕着该事件展开.学生对氯气的性质了解后,普遍地认为氯气太可怕了.情境设计确实从实际出发,也能使学生对氯气的性质有所认识,但如果每种物质的性质讲述都是从一些“毒害”、“污染環境”、 “化学武器”等入手,不可避免地让学生对化学感到恐惧,甚至会认为是化学造成了环境污染.
在创设情境时,我们应多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多创设一些化学对人类有利的情境.在进行教学时,应适当增加正面教育,尤其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化学物质产生好感,乐意去接近化学物质,学生才能大胆地实验,树立学好化学、为人类造福的理想.
三、情境创设之忽视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预设一些故事、录像、实验等作为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针对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问题和见解,大部分在教师的预料之中.
例如,在讲“酸碱盐的用途”时,有的教师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并总结归纳食盐、碱面和硫酸铜三种常见盐的性质.在交流时,有学生提出把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后,看到有气泡生成,因此得出结论:铁与硫酸铜反应有气体生成,可能是氢气.其他同学一片哗然,因为这个实验的现象学生已经很熟悉,都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教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回答很生气,这么重要的实验,强调了多次,怎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个学生看到老师的脸色不对,满脸通红,马上改口,轻轻地说:好像我做错了.教师示意学生坐下,继续上课.
在这些案例中,教师完全可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是否真的有气泡,如果有,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先检验是氢气,假如是,再进一步推测产生的原因.对于课堂产生的偶然性教育资源,很多教师为了不影响进度,仅仅是把它当作“昙花一现”的现象,进行“蜻蜓点水”式的处理,使很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悄无声息地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白白流失.
总之,在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完全领会新课标的精神,盲目赶潮流.对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走出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