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机械工程各阶段的任务以及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并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对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在根据社会需求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物化形式的两次转化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于第二次转化工作所需人才的培养。最后根据从事第二次转化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探讨了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需求模型;人工自然物;物化形式;两次转化;一线工程师
  作者简介:李钝(1942-),男,湖北武汉人,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机电学院名誉院长,教授,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教授;李小梅(1984-),女,江西新余人,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学院,助教。(江西 新余 33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XJG-12-6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45-02
  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本文仅讨论了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问题。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由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决定的。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则是由机械工程各阶段任务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并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一、机械工程各阶段的任务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机械工程各阶段的任务包括分析、设计、制造、运行、维护以及为解决其所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应用研究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创造人工自然物。创造人工自然物,即把科学技术成果按社会需求转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物化形式,一般需经历如下两次转化:
  第一次转化是运用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成就,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工程设计。所谓设计,是指在产品制作之前,事先为其建立一个模型、模式或是一个概念结构的活动。根据人的认知规律,第一次转化工作必然是一个不断地创造模型,评价、修改模型直至相对完善的过程。由于建模工具是包括数学模型描述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语言,因此从事这一转化工作的工程师,需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以运用各种建模语言(即科学符号)构建目标系统模型。在构建目标系统模型的过程中,首先,工程师要根据机构学原理,将社会需求转化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模型,用以描述需求、表达需求,并在对若干可能的概念模型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机器的设计方案;其次,工程师需依据力学、数学知识,将概念模型表示的设计方案视作力学意义上的物系,并将其转化为力学—数学模型,利用其进行机器的运动、动力分析,以确定作用于机器及其组成构件上的运动、动力参数;再次,工程师还需根据所得到的这些运动、动力参数,并依据机械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构件承载能力的设计与计算,以确定构件的形状和尺寸;最后,需要依据绿色环保和人机工程的理念,以使设计达到“人—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整个设计过程,从需求分析到概念设计,从总体结构设计到零部件的详细设计,工程师需一步步依据不同的学科知识、运用不同的建模语言进行符号推理,将抽象的概念模型一直转化成最终的、比较具体的设计模型——工程图。显然,利用各种建模语言从事第一次转化工作的设计工程师,需要具备较为坚实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机械学、材料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知识。
  在第一次转化基础上,第二次转化工作则是将所得到的模型(即工程图)转变成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与从事第一次转化工作的人员身处科研院所或企业的科技部门不同,承担第二次转化的人员,一般都在生产一线从事加工制造、运行维护、组织管理等工作,故而也称其为一线工程师,如工艺工程师、管理工程师、质检员、设备维修技师、高端设备运用与维护人员等。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这类人员较少与各种抽象的科学符号打交道,而更多地是与机械制图、公差等一些较具体的符号打交道。在把模型(装配图和零件图)转变为机械产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借助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更需要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熟练处理现场突发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一切,虽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作指导,但更主要的则是依赖于长期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职业能力。
  在完成上述两次转换工作的活动中,均会遇到一些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或者是基础理论的应用研究,所有这些技术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应用研究都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及课程体系的确定
  机械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各专业,如何在这个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市场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位置,是高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关键问题。只有解决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才能确定其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构建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并进一步确定这一体系中每门课程的内容。
  1.机械类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从事第二次转化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我国,高招分数线划档的规定和扩招的现实,使得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各专业只能招收最低分数线的应届毕业生,而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则是底层中的底层。最近几年有的省份甚至不设高职录取分数线,而采取无门槛录取的政策。近年来高职招生录取分数线大约一直都维持在200~400分之间,民办学校录取分数甚至比这个区间的下线还要低。该状况估计还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才,必须因材施教。科学思维除了抽象的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从上述机械工程各阶段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应尽量避开符号推理之类的抽象思维的课程,转而充分开发学生的右半脑,在教学实践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努力将左右半脑结合起来,进行人类左右脑的交汇和协同,充分调动起人脑的潜能。因此,在高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过多、过深地开设一些符号推理的设计类课程,以及作为这类课程基础的数学、力学等课程,会严重挤压实践教学的空间,是一种有悖于智力开发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做法。相较于运用科学符号建立目标系统模型评价和修改模型的第一次转化工作而言,培养高职学生具有将模型转变成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职业能力较为可行。因此,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从事第二次转化工作的一线工程师。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机械工程两次转化的规律及完成两次转化任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对于高职机械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十余年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的感受,以及对包括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在内的、多所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均与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不清、定位概念模糊有关。
  不深入研究机械工程两次转化规律及完成两次转化任务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笼统地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或是“技术应用型”,极有可能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计划和决定每门课程的内容带来混乱。所谓应用,既包括技术应用,又包括理论应用。即使都是技术应用,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些技术应用工作,要求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不多,如数控技术应用;而有些技术应用工作,却对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要求较高,如计算机模拟技术就涉及数学、力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教学管理者对“应用型人才”理解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办学思路和做法。在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内的、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的今天,这种笼统性的定位,极可能导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盲目照搬普通高等工程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路,从而自觉和不自觉地片面强调作为工程建模基础的数学、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学习,这样就人为地给高职学生筑起了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体系与一线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内涵不清、定位概念模糊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学计划中大量的学时被数学、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符号推理与运算的课程所占用,甚至在某些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还安排了“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冲击了实践教学的空间,而且完全是无的放矢。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今天,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对知识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应该将完成机械工程第二次转化任务所需开设的课程,从传统的教学计划中分离出来,然后再增加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其构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教材内容体系混乱,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又一表现形式。由于不注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定位概念模糊,致使许多教材的内容体系与传统高专曾经使用过的教材大致相同——都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20世纪50年代中期,专科教材内容体系采用本科教材压缩版的做法,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特定的对象而形成的。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今天,仍然这样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与机械类职业教育的规律相悖。众多的理论课程和过深、过多的课程内容不仅挤压了实践教学的空间,而且使高等职业教育“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原则成为了一句空话。学生对所讲授的理论听不懂而采取放弃,教育者面对学生大面积不及格的现状,只知道埋怨学生程度差、不好教,继而采取降低试题难度、圈定考试范围,甚至透露考试题目等措施。然而在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担任这些理论课程的教师,却仍然在年复一年地讲授这些学生听不懂的课程内容。十年前就存在的、源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这些问题,现今仍然在许多高职院校存在,没有丝毫改变,这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3.根据机械工程第二次转化任务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机械工程第二次转化任务的需求,高职教学计划应保证为完成第二次转化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实践。在第二次转化过程中,一线工程师需要与生产图纸、生产工具和各类人员打交道,天天接触的是生产线上的“物流”和“信息流”。因此,一线工程师必须具有看图、识图、绘图的本领;为了将模型转化成为产品,一线工程师必须熟悉这种转化的所有工艺过程、使用的各种生产工具(包括高端技术设备),保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通畅;除此之外,工程师还需具有依据设计图纸并结合生产设备的实际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因此一线工程师还要善于分析和处理影响加工、装配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各种问题,并具有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工艺改革的探索能力;组织生产人员并安排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是管理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因此一线工程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组织、调度的能力。显然,上述这些都是教学计划必须考虑的内容。由于一线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必须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且其理论水平只有随着职业能力的提高而随之升华、发展,因此教学计划必须重视实践教学。
  基于生产一线设备维修和工艺装备技术改造的需要,在高职机械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应考虑和安排一定的设计类课程(如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这些设计类课程在内容体系上应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专科教育”有所不同,既不能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但也不能大删、大砍,影响学生对“必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注重定位的内涵,使其概念清晰。根据机械工程各阶段的任务及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机械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按机械工程第二次转化的任务及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教学计划,并规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将设计模型(工程图)转变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李钝.机构运动简图符号的模型描述语言本质[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12).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前不久,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评选结果刚刚揭晓,此项评奖活动是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无论在专业领域,还是观众层面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它检阅了近两年来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素质教育与智能培养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在信息世界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心理素质受到了新的挑战。从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教育工作者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以及大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来探讨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信息时代;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智能培养  作者简介:钱静珠(1980-),女,江苏张家港人,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正>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像雾像雨又像风》等青春偶像剧,到近年来热播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等,导演赵宝刚无
当日剧、韩剧、“翻拍剧”的浪潮还未完全退去,穿越剧又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了当代中国的荧屏。近几年观众对穿越电视剧的热情一直只增未减,造就了一大批“穿越迷”。20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