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皂甙减轻大鼠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19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党参提取物皂甙减轻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雌、雄各半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只,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皂甙干预组.假手术组不进行肾移植,仅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动静脉,暴露左肾1 h后关闭腹腔.缺血再灌注组和皂甙干预组建立大鼠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皂甙干预组分别于肾移植前48、24和0.5 h经腹腔注入皂甙溶液(每千克体重80 mg).移植肾再灌注后24 h,取大鼠外周血和移植肾组织待测.检测各组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肾组织原位细胞凋亡指数(AI);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Bcl-2和Bax mRNA在各组肾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和皂甙干预组血BUN和Cr水平都显著升高(P<0.05);移植肾细胞凋亡指数也显著增高(P<0.05);移植肾组织中Bcl-2 mRNA表达显著降低,Bax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皂甙干预组血BUN和Cr值明显下降(P<0.05);移植肾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移植肾组织中Bcl-2 mRNA表达显著增加,Bax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党参皂甙在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能显著减轻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对Bcl-2基因表达的上调和对Bax基因表达的下调,从而抑制细胞的凋亡。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76例肺移植中32例为肺移植治疗IPF.移植前,患者均经高分辨螺旋CT检查显示为典型的弥漫性蜂窝肺,经开胸或纤维支气管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IPF的有16例,动脉血气分析显示动脉血氧分压(PaO_2)≤50mm Hg(1 mm Hg=0.133 kPa)的有28例,平均肺动脉压≥30 mm Hg的有15例.32例I
有研究表明,当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形成集落时,其多向分化潜能具有逐渐丧失的倾向,且在体外扩增过程中MSC出现了自发分化的倾向,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我们前期实验发现,在体外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促进MS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本实验拟用EPO作用于MSC,观察其未分化相关转录因子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POU5fl转录因子-4(OCT4)、性别决定基因相关转录因子-2(SOX
期刊
目的 评估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移植的效果.方法 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Pubmed/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1950-2011年正式发表的英文文献,选取单中心研究.针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人、移植物存活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单中心研究文献,包括5867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肝移植和6
目的 观察和比较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09年2月,共11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异基因PBSCT(allo-PBSCT),其中单倍体相合移植受者51例(单倍体组),同期全相合移植受者60例(全相合组).两组的预处理方案均为清髓性;两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均以经典环孢素A加短程甲
患者为男性,56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于2008年11月20日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术前2 h及术后4 d分别给予巴利昔单抗20 mg诱导治疗,术后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术后第5天,受者的血肌酐(Cr)降至216 μmol/L,自行去厕所不慎滑倒,当时无不适。
期刊
红荔飘香五月天,鹏城盛会喜空前。2010年5月14日至17日,《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作为湖北省十大有影响的学术期刊(自然类),随湖北省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以湖北品牌报刊为展示主体的湖北展区团,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
期刊
目的 探讨脑内定向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7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均在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图像融合技术指导下,将4×106个hRPE细胞通过立体定向手术移植到症状对侧的脑内壳核后部和侧脑室内.观察移植术后7 d、1个月和3个月时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移植部位的对侧症状在术后即持续改善,术后1和3个月时总
在移植领域,作为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关键的免疫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的肾毒性日益显现.因此,移植团队在寻求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方法,以减少甚至避免使用CNI.最初,Kasiske等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在采用硫唑嘌呤(Aza)治疗的受者中撤除环孢素A(CsA)的安全性,但发现在撤除CsA后,应用Aza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移植受者,其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增加了11%。
期刊
随着部分肝移植的广泛应用,供肝大小与受者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当供肝体积与受者标准肝体积比(GV/SLV)<40%或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GRWR)<0.8%时,术后出现小肝综合征(SFSS)的风险显著增加.门静脉血流(PVF)的过量灌注和门静脉压力(PVP)的持续升高,是导致SFSS的重要因素,采用不同的入肝血流调节方法进行门静脉减流和降压是防治SFSS的重要手段.本文就SFSS防治中的入
期刊
肝移植术后并发颅内出血往往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给肝移植受者带来极大的危害.文献报道,肝移植术后并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6.5%,病死率高达80 %[1].我们同顾性分析本院1例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及诊断和治疗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