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个体的教育交往能力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具备生存能力且有创造性的和谐的人。教师个体的教育交往能力是其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而师生交往应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为基点,探寻以人格尊重、思想沟通、精神引领为核心的教育路径,促进教育交往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教育交往 和谐 责任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下一代理想信念的传播者与良好道德规范的引领者,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责任。
  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和谐的人与他们之间的和谐关系构成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较强生存能力且有创造性的“和谐的人”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的。教师的责任远远不是将知识从一个脑袋搬进另一个脑袋。而是依赖师生关系中每时每刻的接触,在充盈着爱与责任的互动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提升教师个体的教育交往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方国才先生在《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一书中指出,教师应形成多元化的能力结构。其中包括教育交往能力。教育交往能力一般指教师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活动中与各种关系进行建设性合作和规范化竞争的能力。包括在学校内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在社会上与学生家长、同行、研究部门的联系。其中,师生交往是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也应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本文所述的教师个体的教育交往能力,侧重指他与学生有效沟通的能力,而且更多倾向于情感与艺术层面而非技术层面,即我们要用“脑”,更要用“心”。
  教育交往的基础是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言听计从,师生关系很容易沦为一种“人一物”或“我一他”关系,而非“我一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过分强调教师的人格评判权,甚至维护教师的话语霸权,这只能导致师生间的隔膜、对立乃至怨恨。事实上,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也就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他认为,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通过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或压抑的对话,探索事物的本性,才能获得真理。参与者地位是否平等、对话者气氛是否和谐、组织者作风是否民主,决定着能否真正做到交流思想。碰撞观点,发现真理。
  教育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问动态的信息交流,由此实现沟通、影响与补充,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与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力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知识分享、情感传达、人格尊重、思想沟通直至精神引领。交往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并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互动,为师生双方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教师应当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为基点,探寻以人格尊重、思想沟通、精神引领为核心的教育路径。促进教育交往能力的提高。
  学会关注学生心灵是“以人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提升教育交往能力的基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学生,教师首先要认识学生作为人的复杂性。一方面学生是处于社会化“初级阶段”的人,已具有基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在独生子女环境和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所构成的复杂背景中成长,任性与自私的倾向相对普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既不应淡化管理责任,简单地提倡学生的绝对自主学习,也不应当忽略他们选择参与的心灵诉求,越俎代庖,包办一切。教师要从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情感空间、能力特征等方面增强对学生的了解。学会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人格尊重是教师提升教育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要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呵护学生、教育学生。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自信的体验和成功的愉悦,进而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尊重学生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细心捕捉每个人的闪光点,真诚地给予呵护与引导。陶行知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伤害学生的自尊意味着扼杀人才,冷眼和讥笑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尊重学生还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与班级管理中鼓励大家共同参与,独立思考,彰显自我。在追求“爱的教育”的今天,有些教师片面地将“爱”解读为“责任”,甚至将“爱”作为冷漠对待、严厉责斥、变相体罚学生的借口。其实,爱首先意味着尊重,对学生而言,“尊重”二字尤其重要,因为尊重给学生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体验,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与独特性,让他们感受到生命个体的尊严。
  思想沟通是教师提升教育交往能力的主要手段。“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师生沟通不仅仅是遭遇问题时的谈话训诫、定期家访或带有专业色彩的心理咨询。也应当是师生在知识场、情感场中零距离的心灵接触。特级教师李镇西20多年来坚持“五个一”工程,其中就包括“每天找一位学生聊天”,这种看似无主题的闲聊实际上更容易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双方感情、解决心理问题。此外,利用QQ、MSN、E-mail或个人、班级博客等网络工具进行沟通(如民意调查、日常问候、心理疏通等等),既可以丰富师生交流的形式与内容,还能满足新世纪青少年即时性、互动性、保密性等的交往要求。富有艺术与技巧的思想沟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师生建立起来的信息和情感通道,会让师生彼此了解、理解,明白双方的真诚愿望,自然会产生彼此珍视、怜爱、关怀的体验,师生关系就会充满和谐而理性的光辉。
  精神引领是教师提升教育交往能力的最终目标。作为交往的参与者,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但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承担着在交往中引领学生积极向善、健康发展的责任。他既是打开学生心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情感宣泄的聆听者,更是抚慰学生心灵、引其回归本性的引领者。精神引领需要教育智慧,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关乎交往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学业水平与成长动力。只有具备一定文化厚度、视野宽度与精神高度的教师。才能从和谐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惑,打开心头的种种结扣,摒弃社会化过程中被激活的不良反应,从而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耐心改变,超越自我,享受奋斗与成功的愉悦。
  交往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理性交往的时代,教育在其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与学生的交往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也要提升与他人的交往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达至更佳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与领导有良好交往,会帮助明辨工作方向、把握工作重心;与同事有良好交往,会丰富教育体验、获得育人技巧;与家长有良好交往,会帮助家校沟通,改善家庭教育;与教育行政、科研人员有良好交往,会帮助拓展学科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此外,师生交往毕竟是单一层面的思想互动,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交往,尝试做交往者的导师。在某种意义上,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才是真正平等积极的交往。学校教育提供了同龄人平等交往的机会,教师也应承担起相应的引导责任,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间交往共处的和谐情境。组织讨论、辩论与合作。以促进相互间的理解、沟通与共识,促进个体间的和谐、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陈越,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同年8月考入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研究生院,1992年获数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数学博士学位。1996年底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2003年成为教授。自1991年至今,先后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数学系、浙江大学数学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主讲过15门课程,指导学生近5 000人次,教学评估中32门次课程成绩优秀。    在浙江大学BBS上,有个ID“cheny
一年前的5月12日,那场大地震突如其来,頃刻间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直到今天,一想到去年的那个时刻,我们的心依然疼痛,我们的血液依然滚烫,我们的目光依然焦灼。  经历了夏秋冬,汶川的这个春天还好吗?    万物复苏的春天
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学历层次、脾气秉性各不相同,教师在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力不从心。我园高学历家长较多,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从互动互助、资源整合的角度,对幼儿园高学历家长沟通技巧谈几点建议。  主动出击,注重沟通技巧  穆林爸爸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他本能地以为通过园长和老师沟通,能够高效快速地解决问题,而且注重事件的证据,要求过程公开透明。这种家园沟通的方式注定了家
和满白雪的屋顶  奔跑,像黑猫一样伶俐  陪伴你的少年  笑声还在耳边  人却已经不见  孩子气的誓言飘散在云间    黑暗中闪光的微笑  乘着火箭来  着陆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你在我心里种下的一千棵村  终于抵御不住  三个冬天相乘的寒冷与漫长    把思念层层叠好  藏进衣柜的深处  从此不再过问  不知不觉  领口沾染了上个春天的香气  衣袖上的青草痕迹,再也洗不去
嘟嘟:  你好!我喜欢异想天开,经常会有许多好点子,但每次都会被一个同学“抢”走。更过分的是,她用我的好点子和我争朋友。我让她不要这样,她却说:“就算你说这个点子是你的,别人也不信!”唉,我真是煩透了,我该怎么办呢?  武鸣 愤怒的晶晶  晶晶:  你好!你真的很棒呀!小脑袋里充满奇思妙想,就像多啦A梦的百宝袋一样总有新奇的东西冒出来,我太羡慕你啦!我想不仅是我,你周围肯定还有许多同学羡慕和欣赏你
【策划人语】  教育的本真是“适合”。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苏提出“适合的教育”这一教育发展理念,引发热烈反响。这是以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核心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比较;深度理解;比例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8-0066-03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对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进行分析与比较,是教师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针对“比例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本文尝试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素材选择、概念引入方式进行比较,
在一般的理解意义上,处境不利幼儿更多地是指家庭处境不利;其实,在我们幼儿园中还有一群因为被贴上了各种“标签”,而导致了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幼儿。这些障碍包括自我的消极评价、来自老师和同伴的成见,及这些成见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也是处境不利的幼儿,而且是隐形的处境不利,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忽视。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进一步研究后
受打击了。今天等车时,碰到一个要钱的老爷爷。因为我掏硬币的动作比较慢,他居然对我骂骂咧咧的。即便如此我最后还是把硬币给了他。我听见有人在我后面议论——怎么有这样的人,小丫头太老实了!  是的,我看到可怜的人一般都会给钱。不多,就一个硬币。特殊的情况会给五块十块。高一的时候,在街上吃臭豆腐,来了一个乞丐,旁人都没理他,就我给了他一块钱。结果有个女的就阴阳怪气地说,他比你有钱。我当时懵了。说实话,我是
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目前为止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最直接而又最快捷、方便的联系工具之一. 但是,随着生活步伐的逐步加快,手机也成了我们隐藏秘密的比较保险的武器,不过,这种武器是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来保护的,稍有不妥,就会把手机变成“手雷”,成了拿在手里的“定时炸弹”.  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不时地在玩弄手机或收发短信. 据说,一种叫做手机综合症的典型症状就是不管在什么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