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诺言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一阵凉风吹开窗户,灌进屋内。
  城口县高望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何宜刚打了个激灵,从床上坐了起来。
  时针指向2016年9月8日6点30分。
  何宜刚伸出双手,取过裤子往脚上一套,一个翻身就站了起来。
  穿戴完毕,何宜刚转身出了门。
  守·望
  清晨7点,浓浓雾色笼罩着校园。
  浓雾间,何宜刚疾步如飞,径直奔向新操场工地。
  为孩子们修建一块不积水的新操场,一直是何宜刚的梦想。
  为此,何宜刚东奔西跑,好不容易争取到了政策和资金。
  如今,新操场终于动工了,却也给何宜刚增加了一大堆工作——监督工程质量、排除安全隐患、督促施工进度……
  8点刚过,操场工地旁一处堡坎下,何宜刚停住了脚步。
  “这个基桩挖得这么深,万一造成堡坎垮塌,伤着学生怎么办?”何宜刚越想越担心,急忙摸出手机,通知施工队,“请你们立即加固基桩……”
  放下电话,何宜刚还不放心:“万一堡坎在加固前就垮了,怎么办?”
  眼看上学时间就要到了,何宜刚身子一缩,索性蹲在工地旁,提醒靠近堡坎的学生。
  整个夏天,何宜刚就这样在工地和办公室之间奔忙。
  为此,何宜刚欠了一大笔“债”。
  “说好今年暑假陪父母和孩子出去旅游,可是整个暑假,他都在工地上忙。”何宜刚的妻子李云清说。
  为这事,李云清曾到学校找丈夫“算账”。
  那天,李云清来到校长室,没看到丈夫,于是搜遍整个校园,终于在工地上找到了他。
  彼时,工地上灰尘弥漫。何宜刚满脸灰尘,裤管一高一低,脚上沾满稀泥,汗珠顺着脖颈流入衣襟……眼前这个看来有些滑稽的男人,竟让李云清泪眼婆娑。
  看到妻子,何宜刚快步迎上来。
  “工地才是你的宝——我们家又算什么!明明知道自己心脏有问题,还这么拼命,你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孤儿寡母怎么活?”李云清怒喝道,语气里却充满爱怜。
  “老婆,没事儿,我身体棒着呢!”何宜刚伸手搂住妻子肩头。
  有那么一两秒钟,夫妻俩就这样依偎着,一同守望着洒满阳光的校园。
  那一刻,李云清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工地,并不是丈夫的宝——学校和校园里的孩子,才是。
  师·父
  上午8点20分,工程队到了。
  站了近一个小时的“岗”,何宜刚终于松了一口气。
  何宜刚站起身,向办公室迈开步子。
  一路上,何宜刚不断和孩子们擦肩而过。
  “校长好”“何老师好”“何校长早”……清脆响亮的童音,随着何宜刚的脚步一路响起。
  “好、好,同学们好……”何宜刚笑着一一回应,碰到一两个熟悉的孩子,还会伸手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
  熟悉何宜刚的人都说,何宜刚跟学生在一起时,比陪自己儿子的时候更像一个父亲。
  对此,王井平深有体会。
  2014年至2016年,王井平就读于高望中学。
  和学校里大部分学生一样,王井平来自农村。而和其他同学不同的是,她的家境异常贫寒。
  得知王井平的困难后,何宜刚开始频繁上门“家访”。
  说是“家访”,何宜刚却常借机塞钱给王家人;他还找来电工师傅,将王家老化的电线换成了新的。
  两三年下来,何宜刚塞给王井平的钱有好几千元。
  正是靠着这些钱,王井平初中三年的生活费有了着落,今年考上了县职高。
  给贫困生塞钱的同时,何宜刚的日子却过得很紧巴。
  何宜刚的妻子李云清下过岗,再就业后月工资仅1200余元;儿子又正念高三,家里开销很大。
  以前,何宜刚和妻儿长期租房住。直到2014年,他们才贷款30万元买了套商品房,月供就要1900元,首付还是靠妹妹接济才凑齐的。
  即便如此,何宜刚依然在坚持帮助贫困学生。
  在何宜刚的日记本上,记录了一些他帮助过的人名——王井平、田秋、田琼……这些人,大部分是学生,也有些是当地贫困户。
  “何校长到底资助过多少人?”李云清曾不止一次面对这个问题。
  李云清的回答是:“我只知道一部分人的名字。至于他到底帮助过多少人、给过多少钱,我真不清楚。”
  9月8日上午9点,悠扬的上课铃声,在高望中学久久回荡。
  校长室里,何宜刚一头扎进文件堆里,继续忙活起来。
  励·心
  接下来两个小时,何宜刚填写了当天的校园巡查日志,完善了新任教师培训会材料,统计了秋季新生入学情况……
  这些事忙完,已经11点过。
  何宜刚站起身来,来到窗口前,伸了一个懒腰。
  窗外,不远处的综合教学楼前,一抹亮红吸引了他的视线。
  那是一条蓝底红字的横幅。
  “时时力求上进,事事做到极致,处处追求卓越!”何宜刚默念着横幅上的文字,转身坐回办公桌旁,继续工作。
  环顾整个高望中学,从教学楼外墙到教学区走廊,随处可见这样的励志标语、横幅或是木刻墙饰。
  “这是何校长践行励志教育的一大举措。”高望中学语文教学组组长李世洪说。
  在偏远山区长期执教,让何宜刚生出了一个“心结”。
  “偏远山区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而这个问题,传统课堂教学触及不到。”何宜刚说。
  如何解开“心结”?
  何宜刚想到了自己。
  何宜刚同样出身农村。但和喜欢上树下河的小伙伴不同,他从小就爱讀书。
  每当眼神在字里行间驰骋时,何宜刚的心灵就成了饱张风帆的航船,在文字之洋里一路航向精神的殿堂;当他面对生活的无奈时,那些从书上看来的名人名言和励志故事,赋予了何宜刚深邃的精神力量。   正是这种影响,在潜移默化之间磨砺出何宜刚坚韧、自信而热忱的品质,最终改写了他的人生。
  而现在,何宜刚希望,能让孩子们也经历这样的磨砺。
  “我们需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2014年寒假前,何宜刚向同事们道出一个计划——开展励志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引导学生们形成积极、健康、自信的价值取向。
  说干就干。很快,一批横幅就在校园里张挂出来——每一条横幅上的文字,都是何宜刚精心挑选的励志名言。
  何宜刚又乘势而上,提出编撰以名人名言、励志故事和生活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励志教材。
  2014年春季学期开学,来报到的孩子们收到了“开学大礼”——老师们利用寒假编撰的励志教材。
  从此,励志教材成为高望中学最热门的学生读物。
  何宜刚还计划打造一座“心愿屋”和“望远台”,让学生们记录和展示自己的梦想以及圆梦的心路。
  如今,何宜刚亲手绘制的“心愿屋”和“望远台”规划图已经完成。
  可是,何宜刚却没能见到自己的作品成为现实。
  去·留
  为准备教师节表彰活动和毕业班工作会,何宜刚忙活了整整一个下午。
  傍晚6点放学后,何宜刚到食堂盛了些饭菜,三两口就吞下了肚。
  晚上,住校生还要上晚自习——这意味着,何宜刚还不能下班。
  吃过饭,何宜刚回到了办公室。
  其间,他再次和一些师生擦肩而过。
  细心者发现,在这个满面疲惫的男人的嘴唇上,那抹阴冷的紫色更加明显。
  何宜刚患有心脏病,在高望中学早已不是秘密。
  然而,何宜刚最近的一次发病,却给家人和同事留下了一个揪心的“秘密”。
  6天前,何宜刚心脏忽感不适,于是到镇卫生院就诊。
  “心脏有问题,立即到重庆主城大医院检查。”医生建议。
  “现在学校事情一大堆——等到周末,我到县医院看看。”何宜刚回答。
  那个周末,何宜刚到县人民医院做了检查。9月5日,他回到学校,向同事们宣布检查结果:一切指标正常。
  同事们悬着的心这才算放下。
  当时没人知道,这个“一切正常”的检查结果,会成为何宜刚生命中最后的秘密。
  时针指向晚上9点。
  何宜刚摸出电话,叫来教导主任陈昌品,一起到学生宿舍查寝。
  30分钟后,何宜刚让陈昌品回去休息。
  “你不走?”陈昌品问。
  “我再和学生们聊聊天。”何宜刚说。
  陈昌品点点头,向何宜刚挥了挥手,走出了学生宿舍。
  在宿舍明亮的灯光下,何宜刚也笑着挥手作别。
  这一别,竟成永诀。
  9点45分,何宜刚回到教师宿舍。
  此刻,何宜刚接到了妻子电话。
  “你周末回家,我做你最喜欢吃的老黄瓜炒青辣子……”李云清温柔的声音响起。
  10点过,何宜刚给副校长李文才打了电话,又给校办公室主任邹兴平发了短信,说的都是工作上的事。
  随后11个小时,何宜刚从人们视线里消失了。
  直到9月9日上午,人们发现何宜刚没来上班。
  一位老师来到教师宿舍,发现何宜刚已经没有了呼吸。
  经法医检验,何宜刚于9日凌晨0点至2点之间去世,死因系劳累过度诱发心脏病,时年41岁。
  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悲恸的哭声回荡在高望中学——数百名群众涌进校园,送别何宜刚。他们中,有学生家长、高望中学历届毕业生以及何宜刚帮助过的贫困户……
  9月12日,何宜刚的家人和同事,得知了一个让他们心碎的秘密——
  9月5日,何宜刚到县人民医院拿检查结果时,医生就明确告诉他:“心脏有严重问题,必须马上去重庆主城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然而,何宜刚却向家人和同事隐瞒了病情。
  “他为什么这么傻,这么拼命干什么?”消息传来,人们捶胸顿足。
  何宜刚生前的一页日记,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日记上,何宜刚留下了这样的诺言:“曾经在党旗下举手宣誓,就必须信守承诺。要明白做官是苦的,不是乐的;是利人的,不是便己的。”
  【记者手记】
  最耀目的光华,源自信念
  何宜刚仅仅41年的生命,短暂而平凡。
  然而,却没人能够否认,这个平凡生命焕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而“光源”,就是何宜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
  这话,我深表赞同。
  何宜刚扎根偏远山区23年,在农村教育第一线战斗了23年。在这样一个平淡、艰苦甚至枯燥的岗位上,何宜刚也默默在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坚守了23年——
  学校的操场旧了,他怕孩子们碰着磕着,于是想方设法争取政策资金修新操场;教师节表彰的老规则老办法不公平,他就顶住压力破旧立新;看到一些山区学生家境贫寒、缺乏改变命运的信心,他“软硬兼施”,既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生,又通过营造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之后,何宜刚还这样提醒自己:“要明白做官是苦的,不是乐的;是利人的,不是便己的。”
  正是因为23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何宜刚才能在全校師生和家长们心中留下闪光的印记,也才能在年华远走、生命消逝后,让人们长时间为了他而欢喜、为了他而哭泣。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信念之光。
其他文献
“膀子论” 敢于担当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李克强总理  “膀子论”就是强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思想问题】  爱当“老好人”,不讲原则讲人情。  喜欢“耍滑头”,不挑担子挑肥瘦。  做事“混日子”,不思进取图安逸。  大搞“花架子”,不尚实干尚空谈。  做“甩手掌柜”,不抓具体走形式。  善于“捂盖子”,不去面对去掩饰。 
2014年6月,一个闷热的下午。  潼南区桂林街道五湖路,重庆万利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控制室,风机螺旋桨不停地转动,正发出低沉的声音。  操作员李建军正在操作台上忙活。  “减少送风量!”步话机里传来新命令。  “收到。”李建军叹了口气。  减少送风量就表示减产——对他来说,意味着收入又要降低了。  彼时,万利来化工公司主要生产合成氨、甲醇等基础化工产品,面临市场饱和以及生产成本攀升的双重压力。
有一天,上帝看到一个乞丐非常可怜,想帮他改变乞讨的命运。于是上帝问乞丐,如果我给你1000美元,你想干什么?乞丐说,我可以用它买一套好的乞讨工具,讨更多的钱。上帝接着问,如果给你1万美元呢?乞丐说,那我就雇人把其他乞丐赶走,好让我一个人在这个地方乞讨。上帝又问,假如给你10万美元呢?乞丐说,我就雇几个人帮我乞讨。上帝长叹一声,看来我无法改变你的命运。  市委书记汪洋去年在库区调研时,给当地干部群众
从任正非深夜独自打车引发网民围观,到杭州协警礼为奇成为“国际网红”,再到南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者注)“川哥”受到大学生热捧,走红网络,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红”层出不穷。  如今,我国的网民数量已7.1亿,平均每个网民每天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网络上。庞大的网民数量代表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这股强大的力量如果引导正确,可以影响“云南高院改判奸杀两人的李昌奎死刑”,也可以让“四大银行停收密码重置费”
招才引智,我市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去年实施的“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引进的人才与重庆强烈的人才需求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还不能有效缓解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目前,在上海工作的留学归国人员有7万余人,而重庆只有3115人,为上海的4%;深圳有60%的市管干部是从省外交流引进的,而我市引进的仅占1.8%;就连与
“宝贝别哭,妈妈下班后,带着奥特曼来接你!”  2020年2月4日,隔着手机屏幕,马枢莉看到儿子伤心地哭喊,一时间,眼泪在她的眼眶里打转。  儿子哭喊是因为想妈妈——10多天来,马枢莉都没有回过家。  “抽调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充实到隔离病房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石柱人民医院成为当地抗疫的“主战场”。  “90后”的马枢莉是这家医院神经外科护士。看到通知后,她立即报名:“我是党员,接受过护理危
2015年10月23日中午,英国曼彻斯特。  对张明智来说,这天可是个大日子——他受邀来到这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参加欢迎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英的午宴。  出席这次午宴,张明智有两个身份:重庆机床集团董事长兼英国精密技术集团(PTG)董事长。  自全股本收购英国精密技术集团下属六家企业以来,重庆机床集团已经成长为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的引领者和中英产业合作的佼佼者。  每当被问及重庆机床集团快速崛起的秘诀时
——新时期的合格党员,就是要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在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党员,尽管岗位普通,但他们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來,关键时刻冲得上去,为如何做合格党员作出了示范。
荣昌县有60岁以上的农村老党员4200多名。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荣昌县重新点燃了花甲老人的青春火焰,激发了农村老党员的激情,给年轻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老地下党员的嘴,真不简单”    直升镇鹅颈村单身汉牛某,性格有点犟。在直升镇农网改造工程中,他家栽的竹子属于应砍伐对象,可他犟劲一上来,就是不同意砍,还振振有词地说:“给金山银山,我也不砍。”  这天,老地下党员蒋基树主动
“申请资料总算合格了!”吴克报吐出一口长气。  2014年末,渝中区军队离退休服务管理中心向社会购买社工服务。  吴克报代表重庆市民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交申请——哪知,申请资料被两次退回。  “审核这么严格,项目申请难度可想而知。”吴克报说。  除民悦社工外,还有两家社工机构申请这一项目。  “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拿下。”吴克报心里很忐忑。  招兵买马,组建专业队伍  2013年6月,吴克报接到周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