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格雷的画像》所揭示的人性真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此文从儒家和基督教的善恶论以及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重点探讨了主人公道林格雷的人生轨迹,揭示了人性的软弱和败坏,说明了人性的善化不足和恶化有余,证明了人一旦离开真理和信仰,必然道德奔溃,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关键词:画像;善恶;人性;败坏;毁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2
  一、序言
  1、作者简介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生于都柏林,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的杰出代表,“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集天才、英才、怪才、狂才、鬼才于一身。正如他自己所预言“我一定会成名的,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臭名远扬”的那样,他一生天资聪颖,言语犀利,就读名校,师从名师,才高八斗,恃才傲物,拈花惹草,贪恋男色,妻离子散,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最后彻底破产,去国漂泊,客死他乡。
  2、作品简介
  王尔德短暂一生著作颇丰,但只写下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作者标新立异,认为“在所有的英国事上都有四分之三的不赞成,才是头脑正常”。这部富含哲理的小说一经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有评论家说这是一本有毒的书,是法国颓废文学这个麻风怪物的产物,全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会毒害每位阅读它的读者。王尔德为自己的小说辩护,说写这本小说是为艺术而艺术,而为艺术而艺术是艺术家的天职和权利。尽管作者在前言里表示艺术和道德是应该分开的,但是,事实上,王尔德却在宣扬享乐主义道德。小说讲述了纯洁俊美的贵族青年道林格雷为了青春永驻而不惜出卖灵魂、最终人格扭曲杀人害命从而自我毁灭的悲剧。
  3、引入主题讨论
  众多的文学典型人物的悲剧故事总是让人联想到人性的善恶。自古以来,伟大的神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學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曾探讨过这一永恒的主题。人为什么会变坏?好人坏人如何界定?人性究竟是善是恶?是不善还是不恶?是非善又非恶?还是既善又恶?造成人类善恶的根源何在?人类智慧和愚昧的差别的根源何在?人类都有灵性和兽性吗?人既有天使又有恶魔居住心中?人类可以善化还是必须救赎?是被救赎还是自我救赎?这些问题到现在依然困扰着人类,可是人类却在不断地思索和追寻这些更古永恒的主题。
  二、文献引用与批评
  聂珍钊教授论到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时强调了我国在运用西方批评理论中所暴露的问题:打着文化批评、美学批评、哲学批评的旗子,颠倒理论与文学的依存关系,割裂批评与文学的内在联系。这些个批评不重视文本的阅读与阐释,分析与理解,只注重批评家自己的某个文化、美学或哲学命题的求证,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1]。太多的文章流于肤浅,强调空洞虚浮的理论。从他们的行文可以看出他们根本就没有阅读原著,更谈不上研读和细读。动不动就搬出这种主义或那种理论,其实都不足以正确解读作品的初衷及意义。这种虚假的学术有其特定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土壤。比如拉康精神分析法[2]、荣格的暗影、面具和阿尼玛心理分析法[3]、立体叙事法[4],虽然这些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比较片面,没有比较全面地分析作品,因此,它们都带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三、主题研究
  3.1 文学伦理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从起源上把文学看成是道德的产物,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伦理表达方式,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5]”这和我国古代的“文以载道”文艺理论不谋而合,也是西方一贯的古典文学理论传统的发扬光大。事实上,文学伦理学批评一直都是中西方文学批评的主流,只是到了20世纪才出现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文学批评。人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但首先人是道德的人。所有的宗教都指向道德伦理。基督教也是这样,强调人的沉沦和救赎。
  3.2孟子、荀子等人论
  孟子性善论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汉代董仲舒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天有阴有阳,人性有贪有仁。王充则认为人性或善或恶,本性不可移易的人极少,大多数人是可善可恶或善恶混合,他称之为“中人”。
  3.3基督教的人论
  神学的人论来自基督教的特殊启示与普遍启示。基督教的人论是建立在圣经基础上。首先,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乃创造的顶峰,具有悟性、美德、真理和仁义,应该通情达理。但人类已经全然败坏,面目全非,自以为聪明,反成了愚拙。事实上,人心从年轻时就是倾向邪恶。这就是奥古斯丁和加尔文的人论。奥古斯丁认为,儿童天性自私;人们天性叛逆、自以为是。人类生而有罪,在怀孕时罪的种子就播下了。对于性欲、利益、权欲,我们欲罢不能,没有避免罪恶的自由。这真是人类堕落的原因,也是理解人类心理学的关键。
  四、《道林格雷的画像》的主题
  王尔德曾说,在每一位小说家的第一部小说里,主人公就是作者。他要么是基督,要么是浮士德。基督绝对顺服上帝,拒绝了魔鬼的一切诱惑,从而在十字架上打败了魔鬼,而作为学者的浮士德博士为了名利色居然与魔鬼签了12年的合同,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换取24年的荣华富贵,最后导致了毁灭。王尔德赋予了这个古老主题一种新的形式。在《道林格雷的画像》里,道林虽然没有与魔鬼签约,但他却长期处在亨利爵士的影响和诱惑之下。在分析小说人物时,参考王尔德的自述是必不可少的。他说巴兹尔是他心目中自己的形象;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的他;道林格雷是他自己希望成为的形象。道林格雷具有普遍的双重人格,乃是人性的善化不足和恶化有余的代表人物。分析道林格雷的双面人生就要分析他与上帝、他人、与自我的关系。起初,他由于遗传的天性纯良,见到陌生人还会脸泛红晕,极具魅力。但是不久他那善化不足恶化有余的德性就暴露无遗。在亨利勋爵的影响下,内心败坏的道林逐渐坠入堕落的深渊。他属乎肉体,是已经卖给罪了。他欲罢不能,出卖灵魂,过着堕落败坏的双面人生。只要他永葆青春,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甚至拿自己的灵魂去交换。那个时代新的享乐主义口号就是:让生命之花怒放,要不断探索新的感觉。像众多的男人那样,道林对他的初爱西比尔始乱终弃。西比尔说她可以模仿激情但不能模仿真爱,在得不到白马王子的真爱后,她选择自杀。对她的自杀道林开始有点内疚,后来逐渐良心泯灭。此时,道林清纯不再,画像也开始改变。他的罪性就像决堤的江河,又像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一发不可收拾。他不断陶醉在罪恶之中。当画家巴兹尔最后质问他的恶行时,他恼羞成怒,杀死了巴兹尔,并且威胁化学家用硫酸焚化尸体。此后,道林如同行尸走肉,挣扎在灵与肉、堕落与悔改,自省和自欺欺人之中。败坏的天性促使道林的人格分裂、扭曲和异化。最终他用自杀了结了自己的败坏的生命,以死谢罪。此时此刻,画像已经面目全非,全然丑陋。在小说第十六章里王尔德这样写道:   这时,男男女女都会失去他们的自由意志,他们像机器人一样走向可怕的结局。他们被剥夺了选择的余地,良知要么是被杀了,就算活着也只能给叛逆增加魅力,给抗拒增加魔力。正如神学家不断提醒我们的那样,一切罪孽都是抗拒的罪孽。从天堂掉下来的那个天使,那颗邪恶的晨星,就是一个叛逆者[6]。
  亨利勋爵是新的享乐主义的代表,是诱惑和邪恶的化身。道林喜欢亨利勋爵的陪伴而避开正直清洁的巴兹尔。亨利勋爵对道林的教导是:摆脱诱惑的唯一途径就是屈服于诱惑,除了感官没有什么可以治愈灵魂,正如除了灵魂什么也治疗不了感官。亨利勋爵不相信爱情和婚姻,认为那是自欺欺人的东西。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是出产伪君子的地方。他们外表光鲜,灵魂丑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冒充风雅、假作斯文的一群。亨利勋爵装着光明的天使,也引用马太福音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作为不用工作的纨绔,他们流连于沙龙,纵情声色犬马。亨利勋爵象征这弯曲悖逆、淫乱、邪恶世界,象征着假装光明天使的邪恶势力。他就是要用新的享乐主义世界观来误导、败坏他人。他们失去了内在的生命智慧,只能通过光鲜的外表来冒充风雅。培根在《论真理》一文里论述说:人的自欺欺人的天性就是爱虚假胜过爱真理。人们由于远离真理,就造成心灵空虚,而心灵空虚就会造成偶像崇拜和恋物癖。作为有道德的画家,巴兹尔代表英国主流文化的道德——圣公会的信仰文化。他经常引用圣经,劝告道林弃恶从善,说金钱和权力并不等于人生的一切,罪会写在脸上,停在嘴上,显在手上,流入眼里,刻在心里,是不能隐藏的。作为道林格雷的画像的作者,他沉醉于道林的纯洁和英俊,认为道林格雷的画像可以帮助他实现艺术的追求。可是,巴兹尔的舍己、良心和敬畏以及他不断地劝诫不仅没有让自恋、自私的道林心生悔改,反而造成了他的恼怒、羞耻和绝望。巴兹尔对道林说教和拯救引起道林内心难以抑制的厌恶和反叛。于是,出于仇恨的冲动,他杀害了画家,并且消尸灭迹。人性的邪恶导致人们远离真理,仇视正义。道林的沉沦证明了人类的良心的软弱和肉体的败坏。总之,道林的悲剧证明了人性的善化不足和恶化有余。
  五、结论
  王尔德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似乎是超越道德的,但是,文以载道,没有任何艺术家可以超越伦理道德和天地良心。自古以来,艺术家都想脱离道德,或者像济慈那样逃离悲惨的世界,但都是徒然,王尔德也不例外。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实际上正是王尔德的道德生活的综合描述。小说里的三个人物共同组成了王尔德的道德人生。亨利勋爵好像王尔德的本我;画家巴兹尔好像王尔德的超我;而道林格雷正是王尔德的善化不足恶化有余的自我。道林格雷的画像也就是王爾德的写照,是堕落犯罪的象征,是天地良心的见证。王尔德高超的艺术真实地展现了古今中外经典作品所刻画的人性真理:“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世上的人如飞蛾扑灯似的追求红尘滚滚,而正是这些东西毁灭了他们。王尔德虽然忽视信仰,但本质上必然离不开信仰的土壤——安立甘国教。《道林格雷的画像》所揭示的人性真理证明了两点:一、人是道德的人,又是软弱的人,正如压伤的芦苇,又如将残的灯火。二、人性是善化不足恶化有余的。罪恶的代价就是死亡,人一旦离开真理和信仰,必然道德奔溃,生活必然凄惨,必然成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参考文献:
  [1]聂珍钊. 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 (5): 34-41.
  [2]马翔. 道林格雷的画像:一种拉康式的解读[J]. 浙江社会科学, 2014 (6): 136-141.
  [3]王欣欣. 道林格雷的悲剧的荣格分析[J]. 语文学刊, 2014 (11): 58-60.
  [4]王慧、李正栓.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立体叙事[J]. 河北大学学报, 2014 (1): 132-136.
  [5]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3.
  [6]奥斯卡·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M].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4: 173.
其他文献
目的:长期慢性的紫外线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被认为是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关紫外线辐射导致白内障的机制还不太清楚,国内外大量学者已从紫外线对晶状体蛋白
摘 要: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其不但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英美两国作为老牌工业国家,其在文学评价方面具有类似之处,同时也具有显著差异。立足于英美文学的基本特征,文章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化发展历程,其次对文化差异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则结合上述条件对英美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学评价影响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为读者深入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
摘 要:《灵契》是萨拉·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中的重要一部,被当代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多种解读。本文则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入手,分析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普赖尔在备受压抑的社会生活中,如何一步步解放自己,发现真我。  关键词:自我;本我;超我;玛格丽特·普赖尔  作者简介:李朦君(1992.12-),女,山西临汾人,天津理工大学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
以“国际主义作家”自诩的石黑一雄,他的小说超越了族裔限制,把目光投向于世界,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状态.2015年他“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被掩埋的巨人》再次沿袭了
摘 要:《源氏物语》是东方文学宝库中最为耀眼的作品之一,也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名著。源氏公子被塑造成为世界经典人物长廊中颇具魅力的形象,他周旋于众多女子中间,看似荒淫放荡,实则是寻求母亲的代替品,聊以慰藉。  关键词:源氏公子;恋母情结;藤壶妃子;紫姬  作者简介:郭雨晴(1994-),女,汉族,安徽省蚌埠市人,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艺术力量,历来受到人们高度的评价。本人认为,就作家的艺术成就而言,是不能把其作品的呈现方式和主题分割为二的。陀氏作品中的艺术美感主要来自于其对永恒问题的追问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与其所探讨的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成为评判作家艺术生涯更重要的标准。本文试图通过《白夜》、《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人们》等作品的故事分析,结合新批评张力的有关理论来探析这种力量的生成模式。  关
摘 要:作为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谭恩美通过16段故事的讲述,向读者展示了母女两代人面对父权制度,种族冲突时产生的身份危机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谭恩美的双重身份以及英文书写提供了多视角的研究途径,对于东西文化交流、西方眼中的国人形象,以及波伏娃所提出的“他者”形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伽德摩尔认为人的本质是语言性的。因此,语言是进行构建文化身份最根本的要素,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将从语言的角度来阐释具有双重文
摘 要:《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是美籍华裔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的一则中篇小说。小说以时间旅行为主题,采用几个故事相互嵌套的模式构成一个整体,结构精巧,寓意深远。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物品——时间之门,以“虫洞”这一物理学上的概念为理论基础,各个情节之间的衔接也严密地合乎逻辑,然而在过去、现在、未来交织成一体的背后,那个推动这一切开始的最原初的力,指向的却是“安拉”。本文将从其叙事的时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