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兴趣;学法;
教法;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1(B)—0043—01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仍以串讲为主,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记诵负担过重,容易产生对文言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新文言文教学模式,给文言文课堂注入生机。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策略来提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绪,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平常笔者用下面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1.明确学习意义。在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时,笔者帮助他们明确:古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可以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爱国思想、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能提高自己的品味,健全人格。2.巧设导语。教师导语用得好,就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时可采用故事、成语、歌曲、多媒体等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法,培养习惯
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让学生“学会”,而是要引导学生“会学”。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学会读注释,勤查工具书。初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并结合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类的工具书,再加上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就能基本明白文章的大意。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熟读、背诵,吃透教材,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读的形式。读的形式有多种:课前预习默读、熟悉课文小声读;课上难读的文字,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消除阅读障碍后鼓励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在诵读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更迅速地领会文章的大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因材施教,讲究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根据每课的特点,采取灵活高效的教法。容易、浅显的课文,如《智子疑邻》,课前要求学生做好翻译,课堂上朗读译文。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对于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的课文,如《鱼我所欲也》,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然后采取生问生答、生问师答以及师问生答等方式加以解决,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还可让学生当“小老师”。如教学《塞翁失马》这样篇幅不长、容易理解的自读课文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注释、课后练习及有关资料准备“教案”,教师审阅后确定“小老师”。当“小老师”在台上试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狼》,可进行课本剧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生动。另外,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等课堂教学形式,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重视积累,掌握规律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掌握规律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把学生认为较难学习的文言文的规律性知识讲解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重视积累、前后串联、求同存异、触类旁通。教师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归纳整理课文中的各类知识及其规律,并附上例句。这种积累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丰富。如要求学生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寻找规律,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名句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如《孙权劝学》中的“刮目相待”,《桃花源记》中的“无人问津”,《出师表》中的“妄自菲薄”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法;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1(B)—0043—01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仍以串讲为主,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记诵负担过重,容易产生对文言文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新文言文教学模式,给文言文课堂注入生机。笔者认为可以实施以下策略来提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绪,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平常笔者用下面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1.明确学习意义。在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时,笔者帮助他们明确:古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可以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爱国思想、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能提高自己的品味,健全人格。2.巧设导语。教师导语用得好,就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时可采用故事、成语、歌曲、多媒体等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法,培养习惯
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让学生“学会”,而是要引导学生“会学”。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学会读注释,勤查工具书。初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并结合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类的工具书,再加上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就能基本明白文章的大意。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熟读、背诵,吃透教材,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读的形式。读的形式有多种:课前预习默读、熟悉课文小声读;课上难读的文字,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消除阅读障碍后鼓励学生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在诵读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更迅速地领会文章的大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因材施教,讲究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根据每课的特点,采取灵活高效的教法。容易、浅显的课文,如《智子疑邻》,课前要求学生做好翻译,课堂上朗读译文。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对于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的课文,如《鱼我所欲也》,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然后采取生问生答、生问师答以及师问生答等方式加以解决,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还可让学生当“小老师”。如教学《塞翁失马》这样篇幅不长、容易理解的自读课文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注释、课后练习及有关资料准备“教案”,教师审阅后确定“小老师”。当“小老师”在台上试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狼》,可进行课本剧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生动。另外,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等课堂教学形式,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重视积累,掌握规律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掌握规律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把学生认为较难学习的文言文的规律性知识讲解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重视积累、前后串联、求同存异、触类旁通。教师可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归纳整理课文中的各类知识及其规律,并附上例句。这种积累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丰富。如要求学生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寻找规律,强化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和成语:名句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如《孙权劝学》中的“刮目相待”,《桃花源记》中的“无人问津”,《出师表》中的“妄自菲薄”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