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成长史]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缝纫机的发明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人托马斯·塞因特为提高制鞋的生产效率,苦苦思索设计了缝制靴鞋用的单线链式线迹的机器。1790年,他在伦敦造出了第一台用木料做机体、部分零件是用金属制成的手摇缝纫机。这台机器虽然粗陋而且不太实用,但它开启了缝纫机发明的大门。
  1825年,法国裁缝蒂莫尼埃开始研制缝纫机,改进发明了一种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于是,他于1829年在巴黎建立工厂专门生产缝纫机,它与最初的机器一样,也是由木料做成机体,非常笨重,但工作运行平稳、耐用,其主要结构设计已经和今天的缝纫机几乎完全相同,缝制速度要比手工缝制快10倍以上,是较先进的商品缝纫机。正因为缝纫机器有如此的优越性,所以引起制衣店裁缝们的恐惧与反对,“如果机器出现,那么手工裁缝就会失业,一旦失业就意味着饥饿和寒冷来临。”众多裁缝上门找蒂莫尼埃理论,继而发生冲突,在一次动乱中就有80余台缝纫机被捣毁;大批裁缝闯入工厂,武力和愚昧最终占了上风。无可奈何的蒂莫尼埃只好回到安普勒比城重操旧业。
  然而,蒂莫尼埃事业发展并不顺利,推出的新型缝纫机又遭到保守的裁缝们反对,阻挠其投入生产;1851年蒂莫尼埃将他发明的两用缝纫机送到伦敦博览会,命运又一次捉弄他,当展品抵达伦敦时,评判委员会的审查工作早已结束,直到1857年该产品才得以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亮相。最致命一击的是无法与美国胜家公司竞争而破产,后来蒂莫尼埃将专利转让给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公司。这位在缝纫机发明史上立下赫赫功勋却一直不得志的可怜人,在霉运与贫困中于1859年逝世。
  与蒂莫尼埃开发缝纫机的相近时期,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有人在积极研制缝纫机。纽约的沃尔特·亨特于1834年设计出一种双线梭式缝纫机;此后,霍威汲取、改进前人缝纫机械技术,进行创新设计,为缝纫机发展作了重大的贡献。
  1819年,霍威出生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斯宾萨,自幼家境贫穷仅上了三年小学,由于霍威腿脚轻度残疾,农田劳作不便,少年时期去了父亲做工的制粉厂打杂,渐渐地对机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时离开父亲独自去外地,曾在多家机械厂干活,因此掌握了许多机械原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后来,他在波士顿市内一家机械工厂的服务部当店员,店内常有哈佛大学的教授光顾。一天,一位教授对霍威讲了许多有关机械的事情,还提供了一条信息:现在最急需的是缝制衣服的机器,如果能造出这种缝衣的机器准能发大财。
  教授的一席话给处于贫困境地的霍威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但要制造出性能良好的缝纫机谈何容易?不过教授的话他一直牢记在心中。不久霍威结婚了,连续生了几个孩子,在家庭负担的重压下,迫使他考虑如何尽快脱贫。1844年的一天,霍威路过一家织布作坊,看到织布机上飞穿纬线的梭子,由此受到启发,联想到可以将有孔的尖针和梭子结合起来。他开始研制设想中的缝纫机器,经过努力终于在1845年发明了一台曲线锁式线迹缝纫机,缝纫速度为每分钟300针,时年26岁的霍威满怀信心地推出了新式缝纫机。然而,美国人却对他艰辛劳动换来的发明成果不予理睬。
  当时英国的纺织制衣业发展迅速,霍威在美国发明的缝纫机却得到了英国制造厂商的认可。于是,霍威通过弟弟将曲线锁式线迹缝纫机带到了英国,但霍威的弟弟不了解缝纫机行情,结果以很低的价格将缝纫机连同制造权都卖给了制衣商威廉·托马斯。不仅如此,笑里藏刀的托马斯还“聘请”霍威到英国其经营的制衣厂任职,向工人传授技术。后来,托马斯掌握了各种技术后,发了一笔横财就翻脸不认人,将霍威抛弃了。被赶到伦敦贫民窟的发明家霍威忍受不了异国痛苦的生活,最后通过在一艘返程船上当厨房帮工才回到美国。
  历尽磨难的霍威回国以后,妻子又不幸去世,在种种打击和困苦面前,他并没有丧失奋斗的勇气,继续致力开发缝纫机械,在1850年前共研制出14种缝纫机,还在纽约建立一个工厂。他发明的新型缝纫机为制衣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由此给人们带来绚丽多彩的服装。当时由艾萨克创办的胜家公司就是利用霍威发明的技术,在波士顿开始大规模的缝纫机生产。文献记载:19世纪50年代缝纫机才得以应用与普及。1851年,美国人艾萨克·梅利特·辛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家用缝纫机。
  然而,缝纫机的发明与改进研制并没有就此止步,进入20世纪后,家用缝纫机及工业缝纫机开始趋向完善,除手动、脚踏的缝纫机外,后来推出了电动装置的缝纫机:缝纫机逐步增加了刺绣、加固、钉纽扣、锁纽孔等功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家用缝纫机大量用于生产,为促使制衣专业化、机械化,出现了如拷边机、锁钮孔机、钉钮扣机等专用缝纫机,使作业分工更加细致,大大提高了服装制造的工效和产品质量。
  缝纫机传入中国后,20世纪上半期,一些爱国实业家为发展民族工业,在上海创办了缝纫机工厂,技术人员汲取国外缝纫机的长处,开发、生产了脚踏轻便、运转灵活平稳、声响轻微均匀、针脚密实的缝纫机;后经不断改进提高,创立了如“蝴蝶牌”、“飞人牌”等众多品牌。缝纫机进入家庭用于量身制衣、服装改制和修补,给生活带来了欢乐,因此深受人们欢迎。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告别了物质匮乏的年代,转变了“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缝缝又三年”的传统观念。从20世纪80年代后,作为高档商品的缝纫机逐步开始从家庭中淡出。但缝纫机并没有消失,它转换了角度,作为生产工具进入服装工厂,在制衣车间整齐排列的电动缝纫机飞速地运转着,“哒哒”声交织成“时尚交响乐”,唱着欢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送来五彩缤纷的美丽时装。
其他文献
重庆市永川区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从2014年起积极探索财政补助资金农民持股新路,取得良好成效。财政补助资金应该让更多农民受益。一直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