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甲苷对体外高迁移率族蛋白B1介导小鼠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来源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刺激的小鼠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对CD4+CD25-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黄芪甲苷(AST Ⅳ)对HMGB1介导Treg免疫功能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清洁级BALB/c小鼠,活杀后分离脾脏的CD4+CD25+Treg、CD4+CD25-T细胞,将CD4+CD25-T细胞在48孔板上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孔)培养,对照组:单纯CD4+CD25- T细胞;Treg实验组:CD25+∶CD25-按照1∶10比例加入100μl CD4+CD25+Treg与CD4+CD25-T细胞共同培养;HMGB1+Treg组:按CD25+∶CD25-比例为1∶10加入100μl经HMGB1(1μg/ml)刺激72 h的Treg与CD4+CD25-T细胞进行共培养;HMGB1+AST IV+Treg组: CD25+∶CD25-按照1∶10比例加入100μl经HMGB1(1μg/ml)、AST IV(100μg/ml)刺激72 h的CD4+CD25+Treg与CD4+CD25-T细胞共同培养。以上4组均于培养后72 h重新分离收集CD4+CD25-T细胞及其上清液,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脾脏CD4+CD25-T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CD4+CD25-T细胞活化核因子(NFAT)活性、孵育上清液IL-2表达。结果将CD4+CD25+Treg加入CD4+CD25-T细胞培养后,CD4+CD25-T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0.166±0.039),P<0.01,NFAT活性(0.156±0.035)、IL-2水平(2.38±0.58)pg/ml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加入经HMGB1刺激的Treg后,CD4+CD25-T细胞增殖活性受抑制程度逆转(0.477±0.097),P<0.01。与CD4+CD25+Treg组比较,HMGB1+Treg组NFAT活性(0.409±0.094)、IL-2(4.55±0.96)pg/ml均升高(P<0.01)。与HMGB1+Treg组比较,HMGB1+AST Ⅳ+Treg组CD4+CD25-T细胞增殖受抑制程度加重(0.287±0.052)、NFAT活性(0.261±0.046)、IL-2水平(2.73±0.62)pg/ml降低(P<0.01)。结论 HMGB1在体外可抑制小鼠Treg免疫功能发挥,而ASTⅣ可拮抗HMGB1对Treg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表明其对HMGB1介导的促炎效应具有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糖肾化浊方对IV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浓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6-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探讨吴鞠通先生治疗痢疾的用药规律。方法以《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部著作中涉及治疗痢疾的药物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吴鞠通治疗痢疾常用的药物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主体,多门技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正在发展和逐渐完善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机械自动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
目的:探讨孟河名医马培之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马培之治疗常见病的处方,在构建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
《针灸治疗学》作为针灸理论课程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训课作为其中主要的一环,必要的病例分析、问诊的训练及模拟、临床处理能力的训练等,均是我们引导和培养的
电机与电器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传统专业,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在各地高等院校都基本设有该课程,2007年该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各高校也根据本地区经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科考试是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控制的中间环节。通过建设出科考试题库,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与科室实际
目的:探寻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模式与其经验方的推广应用模式。方法采用转化医学的研究模式,结合中医学特点,采用从临床到基础(实验)再到临床的研究方式,以前瞻性与回顾性相结合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与氧化苦参碱联合用药的肝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 SD 大鼠120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 Rg1(Rg1)组、氧化苦参碱(OMT)组和
几丁质(N-乙酰氨基葡萄糖线性聚物)是病原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几丁质酶通过破坏细胞新物质的沉积,激发寄主植物的抗病反应,使病原真菌细胞壁中的几丁质降解。植物几丁质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