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17年秋季起,全国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程,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对孩子们科學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越发重要。但是,在现实的农村科学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知与实施往往还处于眼高手低的尴尬窘境。作为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下功夫。
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
所谓放手,即给孩子们充裕的研究时间。现在的实验教学往往采用开放性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利用课下、课上的时间,需要个人和团体等多方面的协作。例如,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是研究“池塘群落”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了解池塘中各种生物间的相互联系,明白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以及如何维护生态平衡等问题。学习这个内容,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动手制作生态瓶进行观察。这个内容的教学,无论是选取观察材料,还是小生态瓶的维护,或者对生物的观察记录,都不可能在教室里或一节课中完成。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时,考虑了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帮助学生了解需要模拟的池塘生态环境。这样,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收集水生小动物与植物,并准备所需的容器。收集各种生物和准备容器不是一节课能做到的,要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第二,引导小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材料。虽然农村学生收集各种材料比城市学生有优势,但是,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差异,收集哪些材料、收集多少物种,不能一刀切地提出要求。各小组尽量为各自收集的不同生物制作大小合适的生态瓶。
第三,让学生根据本组的生态瓶设计观察方案和相关的实验方案。因为每组的生态瓶不同,所以设计的观察方案和实验方案也不同。这样,活动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得到的结果就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放手让学生观察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做到下面两点。
(1)确保观察的安全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安全的实验观念。在涉及一些有潜在不安全因素的实验时,教师必须做到预防可控。例如,在制作生态瓶时,要提醒使用玻璃容器的学生,不要打碎容器,以免割破手。
(2)培养学生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科学现象需要进行持续的、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例如,观察生态瓶,需要较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
理想的实验教学希望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改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农村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经常是在预定目标的指导下牵着学生走,有时,教师在实施实验教学前忙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会忽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实验流程。
在一节观察生态瓶的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验记录单(如表1),要求学生根据本组的生态瓶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我给学生充分的研究自由,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设计,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操作。由于没有了这样那样的“束缚”,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很自然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这节课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还提升了他们探索的信心。特别是在团体合作浓郁的研究氛围中,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希望展示自我的意愿。
[表1 生态瓶实验记录单][实验名称:做个小生态瓶实验方案 实验小组及成员: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结论 活动反思 ]
在教学《桥》一课时,为了研究不同形状的桥的特点,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流程。
流程一:学生自由讨论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实验—交流汇报各自的设计—学生讨论,相互补充,归纳出设计流程—分组实验。
流程二:学生设计实验—找一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演示实验,全班观察—全班展开讨论—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分组实验。
我在两个班分别采用了这两种教学设计,发现流程二的教学效果好于流程一,原因在于流程二中,全班有了一个观察分析的靶子(即课堂伊始的学生演示实验)。有了参照物,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就能积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后面的分组实验环节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流程一在开始实验前,学生多是凭空设想,并且停留于口头交流,缺乏具体实物的操作,看似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实际上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学习依然处于被动状态。
实验教学要重过程
只有亲力亲为的实验,才会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分析原因时才会有理有据,更加透彻。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农村实验教学中常存在重视结论,轻视甚至忽略实验过程的弊端。我在教学中不怕学生出错,注重研究过程,要求学生在科学实验中都动手参与,教师只交代操作要领,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怕出错。学生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我们不能因为怕耽误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教学进度而对出现的错误置之不理。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只要教师抓住机会,引领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注重过程。实验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动手参与的意识。只要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动手做了,他们就会有收获。
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开放式的合作探究”实验较多,开展这类实验教学,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大胆设计方案,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再动手实验、记录。设计的方案合理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生亲自做了,他们自然会发现各种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会不断思考方案不合理的原因,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然后将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出最佳实施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独特想法去实验,经历“猜测—验证—完善—得出结论”的过程,勇于质疑,大胆求真,不盲从书本。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合理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农村许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不重视科学学科的教学评价,在科学实验课上使用的评价方法往往简单化,起不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结合自己的科学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重视科学课堂评价的方式并合理运用。
评价应当以激励为主,既包含对学生个体的激励,也包含对小组团体的肯定和激励。教师要随时对学生个体的良好表现及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对团体合作的有效过程及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确哪些做得好,值得学习和发扬;哪些做得不好,需要克服和避免。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评价方式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需要科学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评价,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技能。
农村科学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科学教学当中,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充分的研究时间,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辽宁省清原县北三家中心小学
(113316)
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
所谓放手,即给孩子们充裕的研究时间。现在的实验教学往往采用开放性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利用课下、课上的时间,需要个人和团体等多方面的协作。例如,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是研究“池塘群落”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了解池塘中各种生物间的相互联系,明白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以及如何维护生态平衡等问题。学习这个内容,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动手制作生态瓶进行观察。这个内容的教学,无论是选取观察材料,还是小生态瓶的维护,或者对生物的观察记录,都不可能在教室里或一节课中完成。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时,考虑了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帮助学生了解需要模拟的池塘生态环境。这样,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收集水生小动物与植物,并准备所需的容器。收集各种生物和准备容器不是一节课能做到的,要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第二,引导小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材料。虽然农村学生收集各种材料比城市学生有优势,但是,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差异,收集哪些材料、收集多少物种,不能一刀切地提出要求。各小组尽量为各自收集的不同生物制作大小合适的生态瓶。
第三,让学生根据本组的生态瓶设计观察方案和相关的实验方案。因为每组的生态瓶不同,所以设计的观察方案和实验方案也不同。这样,活动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得到的结果就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放手让学生观察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做到下面两点。
(1)确保观察的安全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安全的实验观念。在涉及一些有潜在不安全因素的实验时,教师必须做到预防可控。例如,在制作生态瓶时,要提醒使用玻璃容器的学生,不要打碎容器,以免割破手。
(2)培养学生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科学现象需要进行持续的、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例如,观察生态瓶,需要较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
理想的实验教学希望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改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农村学校的科学实验教学经常是在预定目标的指导下牵着学生走,有时,教师在实施实验教学前忙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会忽略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实验流程。
在一节观察生态瓶的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验记录单(如表1),要求学生根据本组的生态瓶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我给学生充分的研究自由,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设计,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操作。由于没有了这样那样的“束缚”,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很自然地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这节课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还提升了他们探索的信心。特别是在团体合作浓郁的研究氛围中,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希望展示自我的意愿。
[表1 生态瓶实验记录单][实验名称:做个小生态瓶实验方案 实验小组及成员: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结论 活动反思 ]
在教学《桥》一课时,为了研究不同形状的桥的特点,我设计了两种教学流程。
流程一:学生自由讨论如何进行研究—设计实验—交流汇报各自的设计—学生讨论,相互补充,归纳出设计流程—分组实验。
流程二:学生设计实验—找一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演示实验,全班观察—全班展开讨论—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分组实验。
我在两个班分别采用了这两种教学设计,发现流程二的教学效果好于流程一,原因在于流程二中,全班有了一个观察分析的靶子(即课堂伊始的学生演示实验)。有了参照物,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就能积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后面的分组实验环节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流程一在开始实验前,学生多是凭空设想,并且停留于口头交流,缺乏具体实物的操作,看似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实际上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学习依然处于被动状态。
实验教学要重过程
只有亲力亲为的实验,才会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分析原因时才会有理有据,更加透彻。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农村实验教学中常存在重视结论,轻视甚至忽略实验过程的弊端。我在教学中不怕学生出错,注重研究过程,要求学生在科学实验中都动手参与,教师只交代操作要领,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怕出错。学生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我们不能因为怕耽误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教学进度而对出现的错误置之不理。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往往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只要教师抓住机会,引领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注重过程。实验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动手参与的意识。只要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动手做了,他们就会有收获。
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开放式的合作探究”实验较多,开展这类实验教学,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大胆设计方案,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再动手实验、记录。设计的方案合理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生亲自做了,他们自然会发现各种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会不断思考方案不合理的原因,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然后将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选出最佳实施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独特想法去实验,经历“猜测—验证—完善—得出结论”的过程,勇于质疑,大胆求真,不盲从书本。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合理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农村许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不重视科学学科的教学评价,在科学实验课上使用的评价方法往往简单化,起不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结合自己的科学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重视科学课堂评价的方式并合理运用。
评价应当以激励为主,既包含对学生个体的激励,也包含对小组团体的肯定和激励。教师要随时对学生个体的良好表现及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对团体合作的有效过程及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确哪些做得好,值得学习和发扬;哪些做得不好,需要克服和避免。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评价方式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需要科学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评价,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技能。
农村科学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科学教学当中,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充分的研究时间,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科学探究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辽宁省清原县北三家中心小学
(1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