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亦无界,爱亦无疆

来源 :新概念·中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帝听说人间有一种叫“爱”的东西,它无色无形,却可以点亮一切黑暗,了无痕迹,却可以融化一切寒冰,人间的一切都被它紧紧地包围着,万物因此而向往人间。于是,上帝派天使到人间打探“爱”的含义。
  
  第一幕
  
  在广袤无垠的田地间,骄阳毫不遮掩地烤灼着大地,也灼烧着他那如柴般的背脊。黑白日子白驹过隙般流淌着,田野的方格问写满了不能让子孙也困在山野里的不屈。父亲,用他那厚重的肩胛沐浴过多少季节的麦浪,满头的白发记载了多少人生的沧桑。双脚之下,酝酿着耕耘的汗水的芬芳,满脸的笑容承载着对儿孙的希望。他用对孩子的爱浇灌大地,正如山涧的泉水,不分昼夜地奔流,丝毫不在意失去了多少,而只在乎万山红遍、万木齐青的这份沉甸甸的妖娆。
  当天空披上了深色的外套,仍然有一盏明灯冲破夜的襁褓。灯光下母亲穿针引线的身影,好似一滴清水晕开的宣纸,单薄而空灵,一切似乎理所应当地粗糙,又溢出天然的质朴。锅碗瓢盆的交响在她手里犹如天籁般淳朴动听,听似唠叨实则挚诚的话语间飘扬着不灭的温情。她用对孩子的爱推动生活沉重的转盘,却用坚挺的心压住重负,留给孩子的只有平凡却毫不简陋的丰腴的爱。
  于是,天使知道了,“爱”是父母给予儿女的不求回报的付出,是子女永远的亲情的回归所。
  
  第二幕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震耳的爆炸声摇撼着整个世界,无坚不摧的子弹打穿了一个又一个向前冲的身躯,刺眼的鲜血仿佛挥之不去的阴霾,诉说着战争的不幸。然而,战争结束的只是他们生命的航程,他们的灵魂同在,他们的友谊不灭,一句“下辈子还做兄弟”回荡在大地上空,永不消逝。
  他们相约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奋斗,他们相约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共同前进,他们相约结束这场战役后一起回家乡庆祝20岁生日,他们相约永远做兄弟。然而,一切的约定都在瞬间破灭。当一颗子弹朝他飞1来时,他来不急判断就被他推开任子弹射穿了自己的胸膛。此刻间,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20岁。鲜红的血液流淌着他们的友谊,擎起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们下辈子还做兄弟。他不顾长官的反对,执意要将他带回故乡安葬,这不是一意孤行,而是一个生者对为自己献出生命的挚友的承诺,也是他们的约定——永远做兄弟。也许,朋友就是这样一种人:是你快乐时容易忘掉的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去找的人;是给你帮助不用说“谢谢”的人,是你败走麦城也不对你冷眼相待的人;是你步步高升后对你称呼从不改变的人;是虽然没有血缘亲情却情愿为你献出生命的人。
  于是,天使知道了,“爱”是友人间不计代价的牺牲,是朋友心灵上永恒的契约。
  
  第三幕
  
  一排排倒塌的校舍,一具具瓦砾中抬出的尸体,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黑暗中已泣不成声的我们分不清血与泪的界线。然而,悲伤过后留下的势必是坚强,是血与泪凝结成的坚石擎起的震不塌的爱的天。
  是那双膝跪地用身体保护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在生命即将终结时写下“宝贝,妈妈爱你”的伟大母亲吗?是那奋不顾身拼抢在救灾第一线,甚至跪下央求“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的抗震英雄吗?是那不顾自己女儿性命,用身躯羽翼般护住学生的无私教师吗?是那由于抢险未能救助自己的孩子,而抱着孩子的尸体久久无法接受现实的悲痛的父母吗?是那献出自己的每一份力,与四川同胞同在的中华儿女吗?灾难中,亲友声嘶力竭的呼喊,看着稚嫩的孩童被压在地下却无法救助的无奈,人们四处找寻家人的焦急,孩子们纯洁的双眸被害怕楼会塌地会裂的恐惧染上浓重的阴霾,这些无一不振颤着我们脆弱的心。但是,我们不能倒下,顽强的中华民族不会倒下。逝者走好,生者坚强!不幸中,我看到更多的是用爱浇铸的不屈的心。13亿华夏儿女的爱足以令天地动容,让日月生辉。尘埃落定,大爱无声!
  于是,天使知道了,“爱”是一个民族的精魂,是亿万人民永垂不朽的丰碑。
  人世间的爱,轻轻如烟,了无痕迹,纯纯似水,无色无形。它不是单纯的言语,更不是肤浅的金钱交换,爱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共鸣。心亦无界,爱亦无疆。爱,点燃了精神家园的一瓣心香,萦绕着人的一生。
  但是,上帝永远都不会知道“爱”的含义了,因为,天使也留在了人间。
其他文献
梦中总有一个黝黑的轮廓。  上千年的风雨如鞭卷裹着它的身躯,怒海惊天的白涛拍打它嶙峋的崖岸,它始终沉默着,又仿佛对我讲了千万句言语。每当我从梦中惊醒,眼角的潮湿便使我一次次地呼唤着它的名字一  土地,是那片被诗人用残损的手指抚摸过的苍茫,是那片被无数含着泪水的眼睛凝望过的厚重,是浸过血泪的广袤,是让人肃哀的沧桑。  我多想握一把泥土。  你是否见过真正的土地?  在城市凌乱的霓虹舞不到的地方,没有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华北等广大沦陷区实行愚民政策,以培养服从其殖民统治的顺民,进而巩固其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从事反日行动源于反日教育,而反日教育的直接表现就是教科书,特别是文科教科书。因为国文、历史、政治、地理等文科类教科书对广大青年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侵略者对教科书的修订问题极为重视。中日两国关于教科书的争端自“五四”运动时期就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