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关注,对“整理与复习”课的研讨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大家在实践中探讨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研究常态下的复习课教学。目前复习课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 重解题训练,轻梳理建构的现象严重。
很多常态下的复习课被异化为机械重复的训练课、解题课。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上的解题训练,课前选择大量的习题,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期望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达到巩固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可是,教师的这种做法往往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现象普遍。
小学数学复习课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现象。课堂上,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与想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的复习课,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盲目地训练、被动地接受,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整理与复习”教学其实就是“理”与“练”的统一,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达到提纲引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与综合运用,两者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是最理想、最有效的复习课。下面,结合具体的复习课例——《认识分数》的整理与复习,谈一谈自己对复习课的体会和感受。
一、在梳理与建构中进行有效复习
1. 再现——回忆知识点,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记忆。
数学教材的各个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遗忘,很多时候学生学了后面忘记前面,这就有必要对所学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再现,唤醒学生脑中的记忆。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整理与复习时,让学生自主回顾本单元学习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在不断思考、回忆与交流中,学生头脑中有关分数各个知识点的记忆被逐渐唤醒。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类、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互化等相关知识跃然纸上,所要整理與复习的知识板块也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我们在这样的交流中,实现了知识的提取和理解,为知识的分类整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整理——梳理知识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由学生自主回忆出来的内容可能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不系统的,因此在复习时需要教师通过整理,使学生体验知识从零乱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把从属的知识“串成线”,把相邻的知识“套成链”,帮助或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认识分数》的复习中,让学生对回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排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无序、零乱的知识点整理成一线。通过整理引导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进行二次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
我们在复习课上呈现相关的知识点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揭示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理”出头绪。复习分数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我们可以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分类及分数的应用这几个知识点集中在一个版块,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分数这一概念的内涵;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都涉及到分数以外的知识领域,这两部分内容的整理更好地加强了分数与前后知识的纵向联系。
3. 建构——在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学会建构。
整理与复习不能一直停留在“具体化”的感知层面,只有在理清了知识的脉络和联系的情况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重新“解释”,才有可能形成有价值的、开放的认知框架,进而获得智慧的发展。
复习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时机,我们要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使新、旧知识完美融合为一体,达到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最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建构。
二、在多样化的练习中进行有效复习
1. 在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渗透针对性练习。
梳理知识点的过程,有对知识点的回忆与梳理,有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再一次分析,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印象,对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通过比较、辨析,进一步清晰化,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在《认识分数》的整理与复习中,通过“用分数来表示其中涂色的部分”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分数,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结合“[56]的分数单位是( ),里面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这样的填空复习分数单位。在每一知识点的回顾整理中,结合针对性的基本练习,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效果。
2. 在梳理知识点之后,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活化认知结构。
在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之后,设计一些综合性、开放性、多变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融会贯通”和“精确分化”,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活化认知结构,催化知识结构化的形成。
再看《认识分数》的整理与复习,梳理之后,可以设计一些紧密结合生活的综合性练习,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如:
五年级一班共有男生19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也可以设计一些图形结合的练习,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促进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如:一根绳子,第一次用了它的[23],第二次用去[23]米,哪一次用去得多?
总之,数学复习课是一片需开垦的地带,“理”和“练”是复习课的两条路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复习课会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小学)
1. 重解题训练,轻梳理建构的现象严重。
很多常态下的复习课被异化为机械重复的训练课、解题课。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上的解题训练,课前选择大量的习题,课堂上呈现给学生,期望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达到巩固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可是,教师的这种做法往往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现象普遍。
小学数学复习课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现象。课堂上,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学生的感受,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与想法,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的复习课,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盲目地训练、被动地接受,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整理与复习”教学其实就是“理”与“练”的统一,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达到提纲引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与综合运用,两者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是最理想、最有效的复习课。下面,结合具体的复习课例——《认识分数》的整理与复习,谈一谈自己对复习课的体会和感受。
一、在梳理与建构中进行有效复习
1. 再现——回忆知识点,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记忆。
数学教材的各个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遗忘,很多时候学生学了后面忘记前面,这就有必要对所学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再现,唤醒学生脑中的记忆。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整理与复习时,让学生自主回顾本单元学习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在不断思考、回忆与交流中,学生头脑中有关分数各个知识点的记忆被逐渐唤醒。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类、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互化等相关知识跃然纸上,所要整理與复习的知识板块也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我们在这样的交流中,实现了知识的提取和理解,为知识的分类整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整理——梳理知识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由学生自主回忆出来的内容可能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不系统的,因此在复习时需要教师通过整理,使学生体验知识从零乱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把从属的知识“串成线”,把相邻的知识“套成链”,帮助或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认识分数》的复习中,让学生对回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排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无序、零乱的知识点整理成一线。通过整理引导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进行二次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
我们在复习课上呈现相关的知识点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揭示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理”出头绪。复习分数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即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我们可以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分类及分数的应用这几个知识点集中在一个版块,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分数这一概念的内涵;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都涉及到分数以外的知识领域,这两部分内容的整理更好地加强了分数与前后知识的纵向联系。
3. 建构——在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学会建构。
整理与复习不能一直停留在“具体化”的感知层面,只有在理清了知识的脉络和联系的情况下,通过学生自己的重新“解释”,才有可能形成有价值的、开放的认知框架,进而获得智慧的发展。
复习课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时机,我们要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高层次的归纳、概括、提炼,使新、旧知识完美融合为一体,达到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最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建构。
二、在多样化的练习中进行有效复习
1. 在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抓住关键,重点突破,渗透针对性练习。
梳理知识点的过程,有对知识点的回忆与梳理,有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再一次分析,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印象,对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通过比较、辨析,进一步清晰化,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在《认识分数》的整理与复习中,通过“用分数来表示其中涂色的部分”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分数,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结合“[56]的分数单位是( ),里面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这样的填空复习分数单位。在每一知识点的回顾整理中,结合针对性的基本练习,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效果。
2. 在梳理知识点之后,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活化认知结构。
在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之后,设计一些综合性、开放性、多变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融会贯通”和“精确分化”,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活化认知结构,催化知识结构化的形成。
再看《认识分数》的整理与复习,梳理之后,可以设计一些紧密结合生活的综合性练习,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如:
五年级一班共有男生19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也可以设计一些图形结合的练习,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促进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如:一根绳子,第一次用了它的[23],第二次用去[23]米,哪一次用去得多?
总之,数学复习课是一片需开垦的地带,“理”和“练”是复习课的两条路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复习课会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充满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