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l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统编教材的不少课文选自名著,如四年级下册课文《芦花鞋》选自作家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芦花鞋》的教学,鼓励学生阅读《青铜葵花》。如何引导学生从单篇课文走向整本书阅读值得教师思考。江苏省特级教师诸向阳指出:“用部编教材中的课文上导读课。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在于教师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好书,进而让他们自主、投入地反复阅读。”[1]本文以何宝华老师执教的《芦花鞋》一课为例,探讨由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的操作策略,引导学生走近经典作品。
   一、精巧的切入
   教学节选型课文,教师需要在学习前引入不同形式的概览,为课文学习做铺垫。概览的形式是多样的,如作品目录、作品梗概、创作背景、人物评说等。生动有趣的概览如同预告片一般,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在课件上出示了《青铜葵花》这本书取得的好评:被译为14种文字出版;见证苦难与成长,赞美人性与人情。接着,教师介绍《青铜葵花》整本书目录,全书共九章,包括一个后记,其中《芦花鞋》节选自第四章,帮助学生确立课文在原著中的坐标。
   作者曹文轩对作品的创作,曾经这样说过:“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痛苦。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才可能是一个强者。”什么是对痛苦的风度?教师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课文《芦花鞋》,学生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答案。如果说目录的介绍让学生对整本书有初步的感知,那么作者曹文轩关于成长痛苦的言说,作家对作品的评价则是在这一篇和这一本之间形成了一种关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精彩的语言
   精彩的语言包括文本的语言和师生的课堂语言。一方面是文本的语言。作为节选型课文,《芦花鞋》背后有广阔的原作语境,其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课文为原点关联原作中的有关片段,形成文本群,组织“关联—共生”式互文阅读。[2]在梳理了课文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青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青铜的形象,教师补充背景信息,具体如下:
   故事大背景:贫穷的年代
   故事小背景:为了让葵花读书
   教师可以进一步补充原著《青铜葵花》一书中关于青铜家非常贫苦以及青铜家领养葵花的有关描写,弥补学生认知盲点,为学生理解青铜的特点提供详实的语料。
   1.村长看到了青铜一家人,走过来说了一句:“你们一家人倒是好人,可是你们家就是……”他没有将“太穷”两个字说出口,摇了摇头走了。
   2.爸爸妈妈将装钱的木盒端了出来。这些钱是一只只鸡蛋换来的,是一条条鱼换来的,是一篮篮蔬菜换来的,是从他们嘴里一口一口省下来的。他们将钱倒出来,数了又数,算了又算,怎么也不够供两个孩子同时上学。
   3.青铜将十盏南瓜花灯一盏一盏地悬挂在一根绳子上。然后,他抓着绳子的两头,走进了家门。黑暗的窝棚,顿时大放光明。……晚上,葵花再也不用去翠环家或秋妮家。
   课文文本和母文本的互文阅读,通过某个关键问题进行关联,形成文本之间的共生效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家庭环境及相关事件的描写,以青铜这个人物形象的魅力推动整本书的阅读。
   课堂言语的精彩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基于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孙绍振教授提出矛盾是内在的,尤其是经典作品,往往是天衣无缝的,关键在于揭示潜在的矛盾。[3]《芦花鞋》这一课,教师巧妙地抓住了一对矛盾——油麻地冬天的“冷”和“暖”,探讨人物的形象,教学片段如下。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天,我们读完之后觉得心里暖暖的,文中是什么让你觉得“暖”,圈画关键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完成阅读任务)
   师:我们看看文中的“冷”。课文中,这个冬天,这场冬雪有多冷呢?
   生: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得开。
   生:到镇上一看,街上几乎没有人,只有大雪不住地抛落在空寂的街面上。不一会儿,挂在绳子上的一双芦花鞋就落满了雪。
   生:到了中午,雪大了起来,成团成团地往下抛落。
   ……
   师:这真是一场大雪,在大雪中卖鞋,该是多冷呢!然而,我们却觉得暖。首先让我们觉得暖的是鞋。
   (学生读课文第7段)
   师:作者在描写时,将芦花鞋联想成什么?
   生:树上的鸟。
   生: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
   师:作者在描写的时候,产生的联想让事物更加生动。此时,我们觉得芦花鞋不仅仅是鞋,而像是有生命的鸟。而让人觉得暖的不仅仅是鞋,还有人。文中哪些人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生:屋子里打招呼的人。对面屋子里围炉烤火的人招呼青铜:“进屋里来吧,这里能看到你的鞋,丢不了。”
   生:买芦花鞋的人。
   师:这些买芦花鞋的人是真的需要芦花鞋吗?是什么让他们想买芦花鞋?
   生:芦花鞋本身的好看,吸引着顾客。
   生:芦花鞋的暖和。
   生:买鞋的人心地善良。
   师:油麻地镇上的人认可青铜家做的芦花鞋,更是有着一顆善良淳朴的心,用行动支持青铜。当然,青铜和青铜一家对葵花所付出的真情更是让人感动。
   (课件出示原文句子:这是家里的一笔收入,一笔很重要的收入)
   师:为什么这是一笔重要的收入?
   生:供葵花上学。
   生:想到这笔收入,全家人的心里亮堂堂的,未来的日子亮堂堂的。
   师:这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而青铜对那个想要买芦花鞋的人,最终买不到芦花鞋,遗憾离去时,他做出的选择更让我们觉得温暖。
   (课件出示原文句子:他将右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了雪地上……他笑了笑,掉头朝那个人追过去。    他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一蓬蓬雪屑……)
   师:为什么青铜让我们觉得温暖?
   生:青铜为了帮助路人,在冰天雪地中脱下鞋子。
   生:青铜的选择是可贵的,温暖了路人,也温暖了读者。
   ……
   教师对文本语言的巧妙解读和深入挖掘引人深思,在“冷”和“暖”中精耕细读。关于文中的“暖”,教师在课堂上依托文本,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外部环境的寒冷与鞋子的暖、人性的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予读者强烈的冲击。屋子里打招呼的人、买鞋子的人、主人公青铜,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传递着善意,不同人物传递的温暖照亮学生的心灵。这是对人性与人情的讴歌,使主人公青铜的形象更为丰满。
   三、精深的思维
   一节好课离不开师生的思维碰撞,好课助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習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4]《芦花鞋》这一课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1.小标题的概括
   小标题的概括是思维聚合的过程,需要学生对这一篇长课文进行梳理归纳。课上,教师要求学生梳理课文每个部分写了什么,用小标题概括出来,具体学习提示如下。
   1.默读课文有一定速度,第一次默读建议在5分钟内看完。弄清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2.第二次快速浏览,边读边梳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当学生读完课文,教师进行了精当的点拨,提供了小标题概括的策略——抓住关键对象。这篇课文的关键对象是芦花鞋或是青铜二者皆可。抓住关键对象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将学生的思考导向更深处。家里人做芦花鞋、青铜卖芦花鞋、城里人买芦花鞋、最后一双芦花鞋,其中后面三个都与青铜卖芦花鞋密切相关。如此一来,学生便理清《芦花鞋》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导向整本书阅读的概括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如阅读《青铜葵花》中的《冰项链》,梳理文本中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2.不同文本的比较
   比较意味着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将不同的文本进行对照,读者不能停留在形象表面,而是要向思维更深处漫溯。为了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要避免一篇一篇孤立地分析作品,需将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窥见差异,细读文本。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暖”,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芦花鞋》与《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同样是孩子,同样是在冰天雪地里,同样是出去卖东西,小女孩在大年夜的前夕,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被冻死在街头。两相对比之下,学生便能看到油麻地镇上出现的与青铜素不相识的人所传递的温暖。在比较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
   由一篇课文走向整本书阅读,教师需要把握课文与原著之间的关联,充分发挥课文的导读价值和原著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向阅读更深处漫溯,丰富阅读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诸向阳.从一篇课文走向一本书——名著共读课程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8(3):20-23.
   [2]闵慧.节选型课文教学的“互文阅读”策略[J].小学教学设计,2020(7-8):122-123.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6-9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主要关乎阅读与写作。而阅读又是日常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呈现形式,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事关语文教学成败。从阅读的对象上来说,通常分为文学类作品阅读与非文学类作品阅读。非文学类作品阅读重在客观,重在客观理解,分歧要少;而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事关读者、作者的个人情感体验,存在很多歧见,有人认为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纯属个人意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有的是情感指向明确,有的情感存在多
全国新课标卷从2013年起每年均设置图文转换题,意在考查考生图形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类试题设题灵活,技巧性强,难度较大,应当引起考生的重视。  试题给出的图片可分为主题图标和思维导图两种类型。抓住每类图片的特征有效解读图片是试题突破的关键。  一、抓象征意义,解读主题图标  主题图标类的试题要求考生写出构图要素和图形寓意。准确理解构图要素的象征意义是阐释图标寓意的关键。  在完成如2013年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是鲁迅在中国革命低潮时期,于苦闷彷徨中荷戟战斗,在孤寂呐喊中探索前行时所作。在《祝福》中,“雪”的具体描写出现了4次,细读此文,我们可以围绕“雪”这一意象,探微发幽,触摸其中的生命脉搏和情绪意志,审视仓促厚重的时代下的劳动妇女,难以突围铁壁合围的生存困境,最终裹胁在压抑与痛楚之中,垂死挣扎在这一《祝福》世界里的残酷现实。   任何文本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到课堂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成为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主要指标。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一定的目标,阅读文本、观察生活、妥善表达,
文学是以语言为符号体系而引发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以语言形式为载体,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语言主要分为作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对话、独白等,即人物语言;作者在叙述事件、描绘环境、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语句,即叙述人语言。正确解码语言,将成为解读小说、阅读小说的有效路径。   一、解碼人物语言,把握形象特征   (
统编版教材必修一上册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当代诗人昌耀以其流放地祁连为背景而创作的新诗。昌耀研究专家燎原认为,这首诗最能反映昌耀在深重困境中的心灵状态。昌耀用他苦难人生淬炼出的独特语言方式,以凝重、壮美的意象来表现他对向死而生精神的深度思索。   这首诗因其意象的绵密,以及意象本身的隐喻性、多义性及思维跳跃性而变得不能完全被解读。阅读这首诗常令人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履险之感。故此,我们
综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从宏观视角看,有一条线纵贯始终,那就是批判性思维。不管是德、智、体、美的党的教育总目标的实现,还是语言文字运用听、说、读、写四大活动的进行,尤其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都同批判性思维高度契合,都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全面介入。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对于高中语文学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以后,德语地区出现新教和天主教鼎立的局面。从十七世纪巴罗克文学时期到十九世纪末现代文学开始之前的近三百年时间里,德语文学中的主要作家和理论家,诸如歌德、席勒、诺瓦利斯、荷尔德林、霍夫曼和冯塔纳等大多出身新教家庭。而在地域和人口上占近一半的天主教地区在世俗文学方面却未出现什么大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从宗教文化、社会历史和政治角度可以将其概括为这样几点:一是新教地区重视民族语言
读书贵在于有“疑”,这是一个极为普遍而人人皆知之的道理。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读书皆有“疑”是非常重要的。怎样让学生阅读中生“疑”?尤为重要。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要使学生会读能读,就必须从课堂阅读教学抓起,从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学生习惯抓起,通过文本
《套中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经典小说,“套中人”这一形象也因其个性鲜明而复杂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一形象,便可以读出不同“套中人”,他可笑、可恶、可怜、可思,可以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可笑的胆小鬼   小说中,别里科夫一出场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胆小、可笑。   他有着可笑的外貌,“即使在顶晴朗的天气出门上街,也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