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ututu1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常常让幼儿去探究某一具体的事物。以获得有关该事物的知识经验,而忽略了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为此,我们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从活动内容上,将科学内容与艺术内容相整合
  
  我们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将科学活动内容与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相整合,以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小班歌曲《两只小象》《小鸭小鸡》,中班歌曲《大馒头》《在农场里》,大班歌曲《秋天多么美》《山谷回音真好听》《小雪花》等,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一审美教育素材。
  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四季”中,幼儿虽然已经认识了各个季节的特征,但理解四季更替仍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在活动前我们不仅把四季特征用图片展示出来。还带幼儿学习有关四季特征的歌曲,如《春天》《秋天多美好》《夏天的雷雨》《小雪花》等。这样,幼儿在辨别四季时就能较流利地说出四季的特征。又如:在科学活动“认识汽车”中,我们让幼儿知道火车、救护车、公共汽车等各种类型的车,还让幼儿感受各种车的造型美、色彩美、结构美。幼儿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不同形状的纸盒,自主设计、配色,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车。而幼儿的这些“作品”,正是幼儿表现美的独特方式,幼儿从中享受了创作的美。
  
  二、从活动目标上。将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统一
  
  科学教育和审美教育都应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我们在科学活动中强调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
  如:在科学活动“多彩的扇子”中,认知目标是引导幼儿了解扇子的各种形态及基本功用:情感目标是让幼儿欣赏各种扇子,感受中国传统扇子的美。在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观察各种材料、各种式样的扇子。让他们说一说这些扇子美在哪里。又如:在科学活动“认识青蛙”中。我们先让幼儿欣赏歌曲《小青蛙你唱吧》,幼儿在优美旋律中加深了对青蛙的认识。然后,我们让幼儿学唱每一段歌词中小青蛙的不同叫声,来激发幼儿爱护小青蛙的情感,使科学活动与审美的情感培养目标巧妙地融为一体。
  
  三、在活动过程中,给幼儿以美的熏陶
  
  科学活动不仅是一种求真、求知的活动,它还是培养幼儿个性、品质、求知欲、创造性、同情心等的活动。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应给幼儿以美的熏陶,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如:在科学活动“认识蚯蚓”中,我通过课件展示了“蚯蚓在太阳下被晒得奄奄一息”的情境。幼儿纷纷问:“老师,蚯蚓会死吗?”“它为什么不能晒呀?”我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并和他们一起商量怎样帮助蚯蚓。幼儿有的说:“老师,我们在它身上浇点水吧。”有的说:“老师。赶快把小蚯蚓放进土里吧。”……通过讨论,幼儿知道了如何帮助蚯蚓,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美的心灵。
其他文献
本文对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及地籍测量以及数字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地籍调查的内容主要分为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是对土地权属及其权利所涉及的界线的调查,包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巧妙的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调控教学过程。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问题。  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索,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教学中,我导入新课时展示了以下材料:在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
综观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将漫画与政治学科(尤其是哲学)结合起来对考生进行能力考查,是高考政治试题的一大亮点。漫画选择题面向社会现实或社会热点,符合将教材重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