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摘 要: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尤其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运筹,缺少对文化内涵的科学认识及对文化建设的生态性理解,缺少文化建设的主体定位等。通过厘清这些误区,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指引。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9-0214-03
Abstract: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me problems expo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uch as the lack of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the systematic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 lack of the scientific cognition 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the lack of the subject positioning and so on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By clarifying the above misunderstandings, some guidance is provid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misunderstanding
自1917年黄炎培先生提出“产业救国,倡导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就如迎来了“春天”,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可圈可点。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地域产业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精神层面的一种反映,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是一所高校能否培养出职业素质道德高尚、职业素质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学术性、研究型的大学本科院校,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文化建设方面具备一些独特的特性,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实际文化建设中,却存在诸多误区,这必将导致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更加会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脚步。
一、缺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运筹
现代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发展时间比较短,院校建设时间也较短,部分学校由中专转变而来,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存在校园文化缺少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运筹的情况,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随机性、少数部门(团委等)“包打天下”等。
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环境建设、寝室环境建设、文化设施设计等一般性建设,缺少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随机性较大,例如在校园活动中,经常会看到“第一届某某活动”,第二年此活动就不复存在,没有延续性和目的性,这种随机性的活动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将校园文化建设寄托于一次活动或几次活动,没有一个长期的、整体的指导性建设方案和设计,势必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短命”。同时在很多高职院校当中,将校园文化建设当作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来完成,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仅仅依托于一个部门或少数部门,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仅仅依靠校团委,校团委作为校园广大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负责带领先进青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可以说,校团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但绝不是唯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舞台”,这种单一部门或少数部门“包打天下”的做法,是严重违反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的行为,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出台了一些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配套措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着“互而不动”,“联而不动”等情况,没有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动和自觉参与的氛围,最终导致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学校整体活动做有机的结合,没有自己校园文化的创新与特色,没有将校園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独特得到体系。
二、缺少对文化内涵的科学认识,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主义和表面化
正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只重视一般性建设,从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使得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和表面化。[1]具体表现在:
(1)延续原有的中专院校文化建设方式,使得文化建设活动不但不能适应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在原有的模式中,既不能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反而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变为一种阻碍,这种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动方式,也将影响学校的整体软实力建设。
(2)简单模仿、照搬其他院校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和模式。
每项成功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自身独特的情景设定中的,脱离了特定的情景,活动本身也就不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在缺少科学的认知的前提下,在没有考虑自身学校的内涵与实际情况下,在没有领会活动本身的目的及意义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嫁接”,不但不能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反之,会使文化建设活动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种盲目的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行为,使得活动本身缺少内涵,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内涵。 (3)误以为文体活动就是文化本体,而将大面积的教育教学排斥在文化范畴之外。从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来看,呈现一种趋势,那就是以娱乐型为主,缺乏特色性和针对性,活动过后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考,例如:班会、专题晚会等多以文艺节目形式呈现,过分追求娱乐效果,使得本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变成了一种联谊,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教育目的。同时,与专业相结合的,能够充分融合教育教学内容的活动较少,例如:第二课堂、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的企业文化学习等活动,这种将教育教学排斥在校园文化建设之外的行为,必将导致活动本身缺少教育性,丧失了开展活动的“初心”,使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启迪与教育。同时,开展活动本身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作用之外,能够通过文化活动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能有与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有机的互补,从而达到培养目标,但是将教育教学排斥在文化建设范畴之外,将使得这一目标变为空谈。
三、缺少对文化建设的生态性理解,文化建设短期行为严重
文化是一个颇难概括的范畴。古往今来许多学者试图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统天下,反倒是有二百多种有关“文化”的不同定义杂陈于学术界。概括关于文化的不同定义,多数学者都认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人文现象,认为文化包括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范畴。这些现象与范畴都反映出文化作为生态的质的规定性,以及文化以生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感性面貌。在这个质的规定性前提之下,文化从无到有的衍生规律一定是因循了生态规律,文化的所有感性面貌都有其内在的基因根据,以及植根于一方土壤之上加之阳光雨露的外在依据。有了对文化生态属性的认识,就可以理清如下几点:第一,关于文化,不能再使用“建设”这类动词,而应替换为“培育”这类更具生态学意义的词语;语言学表象之下昭示的是对文化本质属性的认知和尊重。第二,培育文化一定要有一个时间长度,经历若干春秋时序,培育和检验文化都在时序当中。第三,文化本体的生态性决定了文化主体主观能量的释放方式,园丁是文化主体的基本角色,只不过文化范畴之下的园丁在拥有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隶属于他们所培育的文化本体。[2]
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属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必将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建校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就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作为一项系统的、持续的任务来完成。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态的培育和形成应该植根于黄炎培职教思想、地方产业文化、大学精神的文化土壤,从中提取文化基因和文化营养,将三者以生态方式有机融合。但就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情况来看,“建设式的”文化活动还比比皆是,生态式的文化培育模式和氛围得到推广还需时日,这导致的结果将使校园文化建设变为短期的、不可持续的“假文化”。
四、缺少文化建设的主体定位,没有把以人为主体纳入文化建设的核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高职教育同样肩负着向国家、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当中,也应以人为主体。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己任,以职业精神为底蕴,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有机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达到育人的功能,这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功能,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和精神环境,也是一所学校风貌的体现。但这种校园文化的建设绝不仅仅只体现在表象化,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主体定位发生了错位,执着于文化口号的草拟、文化街道的命名,这种表象的文化建设活动,不但不能真正起到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反而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变得苍白无力,而对于真正的文化建设主体——人,在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却被忽视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上的错位造成的,不少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往的认识上,认为通过宣传能够快速、高效完成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作为校园主体的学生和老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学校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无论在课堂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其一言一行对于学生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很难逆转的,因此教师可以说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同样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受益者,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认同、理解校园文化,是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学生信息接收量极大,用以往的宣传方式很难让学生接受并认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忽略学生,而应将学生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学生认同校园文化,并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
五、缺少文化建设的职业性元素,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等同于一般高校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与高校教育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有别于高校教育,高职教育有其特殊性,高校教育是以学科性、研究型的教育为导向,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己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的也是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与高校教育不能走相同的办学道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高校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更多的是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融合,职业性贯穿于高职校园文化当中。但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办法不多,更多的是沿袭中专院校的做法,或照搬本科院校的活动模式,活动注重形式,以娱乐性居多,“一次性”的活动较多,没有合理的计划,缺少教育性和延续性,活动中没有职业特点的体现,缺乏职业特色。与企业的交流的活动较少,不能够将校企合作的企业文化带入到日常文化建设当中,不能使学生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独特性,不能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做到有机的融合,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意义不大,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同时一味追求校园硬件建设,忽略了软件方面的建设,尤其在内涵建设、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在软件方面没有职业特点,与一般高校文化建设没有区别。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薄弱、对于职业性特征把握不够准确、忽略了职业性内涵建设等因素有关,但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未来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将影响高职院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艾淑萍,胡葵兰,邓兰萍.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孙汝君.论黑龙江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态[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3]胡金富,程艳.和谐校园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亚文化建设研究[J].成功(教育),2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编号:ZJB1215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孙汝君(1959-),男,山东龙口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解积文(1982-),男,山东龙口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助理编辑。
摘 要: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尤其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运筹,缺少对文化内涵的科学认识及对文化建设的生态性理解,缺少文化建设的主体定位等。通过厘清这些误区,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指引。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9-0214-03
Abstract: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me problems expo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speci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uch as the lack of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the systematic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 lack of the scientific cognition i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the lack of the subject positioning and so on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By clarifying the above misunderstandings, some guidance is provid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ural construction; misunderstanding
自1917年黄炎培先生提出“产业救国,倡导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就如迎来了“春天”,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可圈可点。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地域产业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精神层面的一种反映,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是一所高校能否培养出职业素质道德高尚、职业素质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学术性、研究型的大学本科院校,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文化建设方面具备一些独特的特性,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实际文化建设中,却存在诸多误区,这必将导致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更加会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脚步。
一、缺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运筹
现代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发展时间比较短,院校建设时间也较短,部分学校由中专转变而来,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存在校园文化缺少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运筹的情况,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随机性、少数部门(团委等)“包打天下”等。
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环境建设、寝室环境建设、文化设施设计等一般性建设,缺少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随机性较大,例如在校园活动中,经常会看到“第一届某某活动”,第二年此活动就不复存在,没有延续性和目的性,这种随机性的活动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将校园文化建设寄托于一次活动或几次活动,没有一个长期的、整体的指导性建设方案和设计,势必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短命”。同时在很多高职院校当中,将校园文化建设当作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来完成,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仅仅依托于一个部门或少数部门,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仅仅依靠校团委,校团委作为校园广大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负责带领先进青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可以说,校团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但绝不是唯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舞台”,这种单一部门或少数部门“包打天下”的做法,是严重违反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的行为,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出台了一些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配套措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着“互而不动”,“联而不动”等情况,没有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动和自觉参与的氛围,最终导致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学校整体活动做有机的结合,没有自己校园文化的创新与特色,没有将校園文化建设形成自己独特得到体系。
二、缺少对文化内涵的科学认识,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主义和表面化
正是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只重视一般性建设,从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使得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和表面化。[1]具体表现在:
(1)延续原有的中专院校文化建设方式,使得文化建设活动不但不能适应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在原有的模式中,既不能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反而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变为一种阻碍,这种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动方式,也将影响学校的整体软实力建设。
(2)简单模仿、照搬其他院校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和模式。
每项成功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自身独特的情景设定中的,脱离了特定的情景,活动本身也就不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在缺少科学的认知的前提下,在没有考虑自身学校的内涵与实际情况下,在没有领会活动本身的目的及意义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的“嫁接”,不但不能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反之,会使文化建设活动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种盲目的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的行为,使得活动本身缺少内涵,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内涵。 (3)误以为文体活动就是文化本体,而将大面积的教育教学排斥在文化范畴之外。从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来看,呈现一种趋势,那就是以娱乐型为主,缺乏特色性和针对性,活动过后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考,例如:班会、专题晚会等多以文艺节目形式呈现,过分追求娱乐效果,使得本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变成了一种联谊,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教育目的。同时,与专业相结合的,能够充分融合教育教学内容的活动较少,例如:第二课堂、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的企业文化学习等活动,这种将教育教学排斥在校园文化建设之外的行为,必将导致活动本身缺少教育性,丧失了开展活动的“初心”,使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启迪与教育。同时,开展活动本身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作用之外,能够通过文化活动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能有与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有机的互补,从而达到培养目标,但是将教育教学排斥在文化建设范畴之外,将使得这一目标变为空谈。
三、缺少对文化建设的生态性理解,文化建设短期行为严重
文化是一个颇难概括的范畴。古往今来许多学者试图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统天下,反倒是有二百多种有关“文化”的不同定义杂陈于学术界。概括关于文化的不同定义,多数学者都认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人文现象,认为文化包括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范畴。这些现象与范畴都反映出文化作为生态的质的规定性,以及文化以生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感性面貌。在这个质的规定性前提之下,文化从无到有的衍生规律一定是因循了生态规律,文化的所有感性面貌都有其内在的基因根据,以及植根于一方土壤之上加之阳光雨露的外在依据。有了对文化生态属性的认识,就可以理清如下几点:第一,关于文化,不能再使用“建设”这类动词,而应替换为“培育”这类更具生态学意义的词语;语言学表象之下昭示的是对文化本质属性的认知和尊重。第二,培育文化一定要有一个时间长度,经历若干春秋时序,培育和检验文化都在时序当中。第三,文化本体的生态性决定了文化主体主观能量的释放方式,园丁是文化主体的基本角色,只不过文化范畴之下的园丁在拥有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隶属于他们所培育的文化本体。[2]
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属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必将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建校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就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作为一项系统的、持续的任务来完成。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态的培育和形成应该植根于黄炎培职教思想、地方产业文化、大学精神的文化土壤,从中提取文化基因和文化营养,将三者以生态方式有机融合。但就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情况来看,“建设式的”文化活动还比比皆是,生态式的文化培育模式和氛围得到推广还需时日,这导致的结果将使校园文化建设变为短期的、不可持续的“假文化”。
四、缺少文化建设的主体定位,没有把以人为主体纳入文化建设的核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高职教育同样肩负着向国家、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当中,也应以人为主体。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己任,以职业精神为底蕴,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有机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达到育人的功能,这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功能,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和精神环境,也是一所学校风貌的体现。但这种校园文化的建设绝不仅仅只体现在表象化,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主体定位发生了错位,执着于文化口号的草拟、文化街道的命名,这种表象的文化建设活动,不但不能真正起到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反而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变得苍白无力,而对于真正的文化建设主体——人,在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却被忽视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上的错位造成的,不少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往的认识上,认为通过宣传能够快速、高效完成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作为校园主体的学生和老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学校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无论在课堂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其一言一行对于学生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很难逆转的,因此教师可以说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同样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受益者,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认同、理解校园文化,是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学生信息接收量极大,用以往的宣传方式很难让学生接受并认同,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忽略学生,而应将学生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让学生认同校园文化,并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
五、缺少文化建设的职业性元素,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等同于一般高校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与高校教育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有别于高校教育,高职教育有其特殊性,高校教育是以学科性、研究型的教育为导向,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己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的也是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与高校教育不能走相同的办学道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高校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更多的是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融合,职业性贯穿于高职校园文化当中。但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办法不多,更多的是沿袭中专院校的做法,或照搬本科院校的活动模式,活动注重形式,以娱乐性居多,“一次性”的活动较多,没有合理的计划,缺少教育性和延续性,活动中没有职业特点的体现,缺乏职业特色。与企业的交流的活动较少,不能够将校企合作的企业文化带入到日常文化建设当中,不能使学生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独特性,不能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做到有机的融合,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意义不大,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同时一味追求校园硬件建设,忽略了软件方面的建设,尤其在内涵建设、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在软件方面没有职业特点,与一般高校文化建设没有区别。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薄弱、对于职业性特征把握不够准确、忽略了职业性内涵建设等因素有关,但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未来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将影响高职院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艾淑萍,胡葵兰,邓兰萍.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孙汝君.论黑龙江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态[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3]胡金富,程艳.和谐校园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亚文化建设研究[J].成功(教育),2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编号:ZJB1215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孙汝君(1959-),男,山东龙口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研究。
解积文(1982-),男,山东龙口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