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有道德的人——从"道德伪善"反观学校道德教育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se_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者Batson提出人类具有一种道德伪善的动机,即在道德表象的掩饰下追求自我利益,实验证实道德伪善普遍存在,借此反观学校的道德教育.德育中的认知倾向、精英化倾向、规训倾向及社会环境影响是导致伪善动机的主要原因.学校道德教育需满足主体的道德需要,提供真实的道德学习,并且改变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
其他文献
"改善民生",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唯物论命题.改善民生的理论基础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根本途径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价值追求在于人民生活需要的满足
从科尔伯格提出道德认知发展概念至今,已经出现对道德认知发展的几种不同解释,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阶段论、水平论和认知图式论.本研究通过对一份道德判断测验的数据进行分析,
作为澳大利亚文学理论家,约翰.佛柔(John Frow)从文学角度解读意识形态,他通过融合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观点表述自己的意识形态观。佛柔的意识形态观可归结为
采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和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研究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格、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
木,是古代制造器具的重要的自然材料,木的整治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关系重大.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治木的发展."轮不辗地"、"凿不围枘"等治木的思想理论,符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这场灾难,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纷纷行动起来,以自己的力量和关怀方式为灾区的家园重建而努力。灾难
《虎符》的思想意蕴,有现实的广度,历史的深度,哲学的高度;既是一篇讽喻现实的檄文.又是一曲先驱者的颂歌,更是一曲生命的诗意赞歌。这三重意蕴内在统一,水乳交融。
本文首次刊布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的两件回鹘文佛教文献残片,即B157:13和B97:7,并考释其内容,对回鹘文原文进行了拉丁文转写、汉文翻译和简要注释。 This article for the fi
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趋势,对传统国际社会权威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正进行着解构和重组.在此背景下,全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其对当代国际政治本体的认
范式转型作为对哲学革命的一种描述,并不能充分表达其内在机制。哲学发展是其自身内部矛盾驱动下的自我否定和内在超越,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我们当今的形而上学批判应当立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