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那到勒布:寻访仓央嘉措传奇的秘境之旅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L198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那县的北部依旧是西藏常见的高原风光,但离开县城不远的勒布沟却被誉为是“距离拉萨最近的森林氧气”,而生活在这里的门巴人,在这高山峡谷之中,形成了门巴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并创造了内涵丰富的门巴文化。从错那县城一直到勒布沟,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留下的遗迹与传奇故事,如同喜马拉雅一道绚丽的烟云,成为千古绝唱。
  以湖之名
  远远地,我们站在从错那县通往曲卓木乡的公路山口上,往下方眺望,只见一汪碧绿的翠湖,形如一头正在奔跑捕食的雪豹,它高昂头颅,四肢有力地腾起,显得勇猛而凶悍。但当我们下到湖畔,感官则又变得完全不同,因为这时早已经过了冬春时节,随着天气的变暖,湖面的冰层已完全融化,整个湖面尤如一面碧蓝色的镜子,也恰似少女的温柔,与不远处的雪峰深情对望。
  “不到错那,你真的错啦!”
  “勒布沟,乐布谷,乐不够!”
  来到错那之前,曾看到有杂志如此形容错那,说这是诞生于勒布沟的民间歌谣,意思是这里是一个相当美丽值得一游的地方。
  但显然,这只可能是汉语的文化杜撰,因为无论当地的藏语或门巴话,都不可能有那样的发音以及遣词造句。
  “错那”,在藏语中是“湖的前面”的意思,错那县文化局副局长次仁旺堆先生如此向我们介绍。而这个湖,指的便是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的错那县最大湖泊:拿日雍错。因为错那县城以及历史上的错那宗宗府,便坐落在拿日雍错的前面。
  倘若换以路线和方位计,从山南首府泽当,沿着柏油路向东南方向行车约两个半小时,便来到了拿日雍错湖畔,这里距离错那县城以北还有20公里。
  根据《错那县志》上的记载,拿日雍错湖面海拔4900米,总面积58平方公里。
  除了周围高耸喜马拉雅的雪峰,拿日雍错湖中还有一个颇为神奇的小岛。每到冬季,拿日雍错湖面结上厚厚的冰层时,人们便可以通过湖面冰层,到达湖中的小岛之上。这个岛虽远观起来平实无奇,但岛上却隐藏着一处较深的洞子,可以容纳三到四个人在里面休息。直到50年代初,小岛上还有一位尼姑常年穴居于此。每年到了冬天湖面结冰之时,她便出来采购各种生活物资,其余时间均在小岛上生活修行,似乎故意躲避人间喧嚣。
  从拿日雍错湖继续前行,不久便到达了错那县城所在地错那镇。如果从县城继续向东南方向行驶12公里,便可到达浪坡乡政府。浪坡乡是错那县除勒布沟外另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也是错那县主要的边境乡,有相当长的边境线,同时也是重点牧业乡。
  浪坡沟,像勒布沟一样,都代表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奇绝的原始生态风光,峡谷、云海、茂林、瀑布层出不穷,像是一副山水的画廊。这里森林植物茂盛、野生动物繁多,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林木资源。所以,若以公路里程和汽车行经的时间计算,错那的确堪称“距离拉萨最近的森林氧吧”。
  行经在浪坡边境线上,不但可以领略高山峡谷原生态景观外,还可以体验“达桑洞藏”和水葬台的重生与入死。“达桑洞藏”洞深达十几米,洞内有一处温泉常年不间断,据当地人介绍,洞内的泉水对胃病有独特的治疗功效,在同一洞内的另一侧,还有一处常年温暖高达80℃ 的温泉,据说此温泉对腰疼病和胃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少时轶闻
  “生态边陲门隅,仓央嘉措故里”,如今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错那县提出的这样一句口号。六世达赖喇嘛洛桑仁青仓央嘉措算得上是西藏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位人物,一方面,他是神圣的宗教领袖,执掌着西藏宗教和政治的最高权柄;一方面却又被流传为是寻芳猎艳、吟诗悖律的“情种”。关于他的身世生平众说纷纭,就连他的诗作(有学者认为严格来说是道歌、圣歌)也被打上“情诗”的烙印从而被传诵得真伪难辨,面目模糊。
  站在错那县城东面山顶的夏日寺(也称贡巴孜寺),朝向现今的错那县城观望,只见县城地处海拔4380米的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场之上,依一座小山而建。这座小山山顶,是原来错那宗宗府的所在,现在只残存依稀的痕迹和现在人竖起的风马与拉康。县城的前面正南方,有一排柔和起伏的葱郁山峦,是非常好的放牧区。而县城和草场西面,终年不化的雪山云遮雾绕,一大片湿地一直延续到县城新建的建筑物附近,东边则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美丽河曲,迂回和流向了远方印度的方向。
  夏日寺曾和仓央嘉措有着诸多的联系。夏日,藏语中有“东方山顶”之意,有人说仓央嘉措名句中“在那东方山顶,升起洁白的月亮”中的“东方山顶”指的便是这里,应该属于附会。但在一些史籍和错那县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中记载,“仓央嘉措9岁(公元1691年)时,便显示出与其他儿童不同的许多神奇的行为,人们到处传扬其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因此一时间不丹王国准备收养。当时错那宗堆(驻宗官员)荀加亚巴和琼结布旭两人向当时的藏王第司·桑结嘉措汇报了此事,第司·桑结嘉措根据当时的时局以及对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予以保密的需要,对外宣称该孩童由五世达赖喇嘛认定为夏鲁堪钦索朗却珠之灵童,并秘密安排至错那宗,在本地搞好伺候。”仓央嘉措在错那宗期间,作为宗府所在地的大寺,夏日寺的僧众曾安排过他的一些生活起居事宜,以及部分宗教活动。
  我们专门到夏日寺有意想从寺庙僧人口中打探有关仓央嘉措的故事,然后这天恰逢寺里有大型宗教接待活动,僧人们异常忙碌,我们只好作罢。
  但收获依然出乎我们的意料。从县城南面的葱郁小山和西面的雪峰隘口望过去,那个方向便是历史上被称为“门隅”的藏南土地。“门隅”,“门”是地理指向,“隅”是地域之意,其广义便是泛指“蕃隅”南部狭窄、低凹的地带,狭义则是指以达旺为中心的“门达旺”地区。印度侵占以前,达旺是门隅的中心城镇,也是仓央嘉措的出生地。根据记载他出生的地方“此处沟头窄而沟尾宽,犹如盛开的莲花,沟尾盛产印食谷类十三种,沟中盛产印食谷类十三种,沟头盛产藏食谷类十三种。”
  关于仓央嘉措的家庭出身,《藏史明镜》《隆多喇嘛全集》和《仓央嘉措秘传》中的记载相符:父名扎西丹增,母名次旺拉姆。而根据西藏民院和西藏社科院副院长巴桑罗布的调查材料,仓央嘉措“父母是贫苦农民,家境贫寒。六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亲一起过活。”   “仓央嘉措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曾经在门域到错那之间做过小商贩。我们这里就在山的南边有个地方叫肖寺的地方,传说他7岁时,夏季他背着担子跟着门巴族商人翻过崩拉山曾到错那这边做生意。到了肖寺他念过一首诗,流传至今,诗的大意是说:
  肖鲁塘这大坝路,
  比阴间小道还长;
  我背负的那‘沃绒’,
  比大铁石还要沉。
  这是错那县县长布多先生给我们讲起的一则关于仓央嘉措的故事。这首诗和诗中的故事,在西藏通用的书籍中至今仍未被记载。
  “沃绒”指的是一种竹编的筐子,当时的所谓做生意,主要是以物易物,诗中充分说明从达旺到错那当时路途的遥远和途中的艰辛。
  另有传说,仓央嘉措当时在错那亚玛荣门藉旺杰林(门隅至错那之间的客栈,当时的门籍商人也与仓央嘉措一样在门藉人家中驻扎)住过六天,此外,仓央嘉措未被认定为转世灵童之前,小时候除了夏天在错那肖的地方驻扎过,冬天还在门域地方的麻玛拉康(现麻玛乡)住过。
  雪夏村故居
  在错那县城的雪夏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仓央嘉措所作的诗,其大意为:
  高贵的种姓有何用,
  不能当做粥中肉料;
  美丽动人的姑娘,
  是雪夏巴珠的种姓。
  这首诗由原错那县农牧局达瓦顿珠、错那镇人民政府干部洛桑平措以及县文化局次仁旺堆一起走访了夏日寺老僧人洛桑旺久、68岁的原错那县宣传干部洛桑曲扎、65岁的错那县粮食局原干部洛桑西若、77岁的错那县错那镇巴鲁村村民大格桑卓玛后整理出来的。
  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在现错那雪夏村的仓央嘉措故居西面,还有屠户巴珠的家。错那镇错那居委会原名为“雪”,意为 “下面、下方”,旧时宗府驻地下方的居民区多以此称呼,如布达拉宫之下的雪村。此处的故居属仓央嘉措未被认定六世达赖喇嘛灵童以前学经的地方,其房屋也由原西藏地方政府管理。
  历史上此处分为错那雪夏(东)和错那雪努(西)两个村,而仓央嘉措故居所处叫错那雪夏村,此外有的还称东园和西园。据说旧时错那雪夏村有六家屠户,专门负责错那宗向西藏地方政府缴付肉供的差事,因此雪夏村一带算为下等种姓。
  屠户雪夏·巴珠虽身为卑贱的屠夫,他的家却是当时错那很有名的富家大户。仓央嘉措刚和家人刚从达旺来到错那宗时,宗府便征用了屠户雪夏·巴珠家的一处房产,作为仓央嘉措刚和家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巴珠生有五个女儿,却是一个比一个漂亮。由于出身低贱,五个美丽姑娘没人搭理而愁于婚嫁,传说因为与巴珠家的女儿交往多了,于是仓央嘉措心生怜惜,就写了上面的诗。
  巴珠毕竟出身低贱,仓央嘉措因住在视为“不洁”的地方,常常身体不适,流鼻血,于是,他用手指蘸了鼻血,在黄布上面绘制了一幅佛像唐卡。
  仓央嘉措入主布达拉宫以后,雪夏·巴珠为了炫耀与显示当时与仓央嘉措交往的荣光,便来到拉萨请示仓央嘉措,请允许他在自己家的房子外面披一层铜皮。仓央嘉措对巴珠回复说:“当布达拉宫披上金皮的时候,你家才可以披上铜皮,否则不允。我现在允许你用黄涂料粉刷。”于是,后来雪夏·巴珠的房子就变成黄色的了,而仓央嘉措用鼻血绘制的唐卡,也成了他故居里的主供佛。
  在次仁旺堆先生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这处故居,其建筑风格似寺庙建筑,上下两层楼,其中底层为一间四柱八梁的房屋及两柱四梁的房屋,底层四柱八梁上面建有四柱八梁的楼房。据说底层房屋的西北方曾有一眼藏式茶几大小的泉眼,其周围有祭祀龙神的龙瓶及经幡。据说在此泉眼旁边静心聆听,可以听到海象和海鸟的声音,甚至有的说可以看到海象和海鸟。
  按史料的记载和老人们的讲述,顶层的四柱八梁房屋东面,原有用板子隔成的一小间卧室,里面摆放着仓央嘉措的卧榻,还有隔开的一间三柱房屋为厨房,隔板附近的柱子为檀香木,檀香柱子旁边有朝向北方的仓央嘉措的宝座。房间内还能拜见他用鼻血所画的退敌度母像的唐卡。
  整个建筑房门朝北,门外有三层台阶,屋顶周围由柽柳所饰,底层和上层房屋有藏式方格窗户,但因时局的变化加上自然灾害原因,现在只存底层,上层均不存在,当然无法看到建筑的原貌,更无法拜见唐卡、宝座、泉眼、卧榻、厨房等文物和建筑物。
  亚玛绒曲
  从现错那县城往西南方向五公里左右的亚玛绒村,也存有一处四柱八梁两层楼的关于仓央嘉措的遗址,人们称其为仓央嘉措的“行宫”。但据巴桑罗布先生的考证,认为称其为“曲谿”(供产、供养田庄)或者“故居”更为准确。
  根据史籍的记载,历史上仓央嘉措不仅在现错那县的错那宗居住过,而且居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众所周知,他于藏历第十一饶迥水猪年(公元1683年)3月1日出生于门隅乌金林白卡尔宫(距达旺达约一小时骑马路程),于木牛年11月17日迎请至现错那县棒拉山口北侧的夏乌地方,并于当年12月12日从夏乌出发,14日抵达错那。直到藏历火牛年(公元1697年)5月4日前往浪卡子丹增颇章宫受戒前(当年10月25日在布达拉宫登上达赖喇嘛宝座),一直住在错那的雪夏故居与亚玛荣曲谿里。
  在错那宗的十二三年时间里,由于西藏政局的波诡云谲,仓央嘉措及家人被饥寒与杀戮的恐惧所笼罩,过着非人生活,受尽折磨,巴桑罗布先生称:“险恶的政治斗争环境给仓央嘉措幼小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严重影响了他后来对人情世故的认知与态度。”
  曲谿位于亚玛绒村西头一条潺缓的溪流旁。在整个错那县城附近,因为海拔高,天气寒冷和地下水含有硫(县城所在地多温泉),树木的根系容易腐烂的原因,我只看到两个地方生有乔木,一处位于夏日寺,是一丛不知名的树,比灌丛要高大许多,一处便位于亚玛绒村,有两棵树,长势还不错,也不知道冥冥中和仓央嘉措有无关系。
  亚玛绒曲谿的建筑里直到最近几年,还曾长期有人居住,因此房屋的主体建筑基本没有坍塌,室内墙壁已被粉刷和修复,整个房屋面积也显得比雪夏故居大很多,只是现在已经空置,下层房屋做过牲畜圈,走进去,牲畜的粪便味道刺鼻。   根据巴桑罗布先生的调查,仓央嘉措当时来到错那宗时,由其母次旺拉姆、姑妈索南、小妹索南宗巴及佣人桑丹等人陪同一起前来,但在仓央嘉措身份仍不明朗之时,宗本受第司·桑结嘉措之命,便征用了雪夏·巴珠的房产,把仓央嘉措一家安置其中。桑结嘉措极为重视仓央嘉措的安危与成长,非常不满安置情况,于是很快撤换了宗本。对安置仓央嘉措的各种事情都必亲自过问。直到后来,仓央嘉措的生活起居和教育事宜,均由第司从拉萨派来的人员负责。
  藏历火虎年五月,桑结嘉措专门委派了法王卡日巴·斯南多吉和索坚活佛等高僧大德到错那,经过七天例行的严格、考察审核,将仓央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自此,仓央嘉措的生活处境有了较大改观,从拉萨来的官员开始考虑为他安排较为清净、良好的生活起居和学习训练环境。从宗府的距离、气候和环境条件看,亚玛绒成为首选之地,于是,在这里为他建起了专供学佛生活的新居。
  而家人则继续生活在雪夏·巴珠的房产内,加以改扩建。直到仓央嘉措入主布达拉宫以后,这两处故居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和装饰。
  现在,错那县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着力重新修复和保护起雪夏和亚玛绒这两处关于仓央嘉措的故居。
  “美妙”勒布沟
  从错那县城出发,往西南方向的勒布沟行驶,公路现在已经铺成了柏油路面,这也是历史上西藏腹地进入门隅的一条古通道。车行前方,首先是高原草场风光,驶过丁丁拉山后,沿途有数处高山湖泊,不远处有高耸入云、终年不化的雪山。
  翻过海拔4800米的棒拉山口,公路便一路盘山而下。这里的气候便也从多风、寒冷、干燥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半干旱季风气候带进入到湿润、温暖、多雨的喜马拉雅山南麓亚热带山地半湿润、湿润气候带。
  在刚进入盘旋山路不久,两边山坡上的杜鹃花绝对值得称赞。据同行的错那县委宣传部索朗德吉部长介绍,错那县通往勒布沟的杜鹃花期不仅仅局限于短暂的春季,而是从每年三月份一直延续到将近七八月份,从低海拔的河谷地带一直延续到高山之上,于是这里又被我们马上评为了“西藏最经典的几条杜鹃花赏花路线之一”。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到这里的自然景观,索朗德吉部长颇为自豪。在短短20余公里的路途中,峰回路转,视线的前方高山林立,因为喜马拉雅南北两侧干冷和暖湿气流的交汇,山体上云雾缭绕,仿佛秘境屏障。而一些村庄则恍如梦幻,挂在悬崖峭壁之上。
  因山高路陡、公路盘绕,我们的视野也不自由主中从荒凉干枯的高原逐渐走向了葱绿茂密的原始森林。以勒布沟为中心而构架成的门隅勒布边境生态景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植物茂盛,野生动物繁多,涵盖了从海拔4000多米的喜马拉雅拉冷杉林和云杉亚高山针叶林带,以及海拔1000多米的热带常绿雨林带。
  除了各色高山杜鹃,森林中各色树木繁多,其中以珍贵树种红豆杉居多。溪流淙淙,飞瀑频见,不知名的野花浪漫馥郁,而运气好的话,出没的野生动物也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
  沿着娘姆江,在勒布沟内再继续向西南方向行驶十来公里,便进入了门巴族群众生产和生活区。沿途的山腰以及群山之上,分布着独具特色的门巴族村落民居。千百年来,门巴人生活在这崇山峻岭之中,形成了门巴民族独有的民族风情,如吃、穿、住、生活用品、语言、婚丧等特有的风俗习惯,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门巴文化。
  “勒布”,在藏语中有“美妙”之意。18世纪初叶,西藏地方政府在原管理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门隅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对门隅的统治。在行政区划和建制上,按照不同地域地理位置和传统习惯,参照西藏其他地方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将门隅地区划分为32个“措”或“定”。“措”或“定”相当于现在乡一级的行政机构,个别大的“措”与区一级机构相当。其中北门隅(勒布沟)分布着勒布四措,分别为斯木措、吉巴措、贡日措和贤勒措,这四个措,便形成了现如今勒布沟内的麻玛乡、基巴乡、贡日乡和勒乡4个别具特别的门巴门族乡。这四个乡的村镇,犹如颗颗闪光的露珠,在勒布这个巨大翠碧的玉盘之上,滚动、散发着光辉。
  沿着勒布沟继续往南,在距离错那县设立于麻玛乡的勒布办事处所在地3公里处,通过山间大桥,向北步行数百米,可参观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指挥部旧址。这里是1962年10月,印度扩张主义者在中印边境向我方发动大规模武装入侵时我方将军张国华的前线指挥部,错那边境的勒布沟也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也是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此处如今仍有战争的痕迹。
  张国华前线指挥部旧址工程于2012年3月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有张国华将军桥、陈列馆、游步道、哨兵帐篷及旧址外装修等。张国华将军,为中国抗日战争、西藏和平解放做出过突出贡献,错那县人民政府为保护和维修张国华将军前线指挥部原址,并新建了对印自卫反击战陈列馆,将把这里打造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波布拉康”
  夜宿勒布沟麻玛乡,可以说是一件异常舒适惬意的事情。下了大半夜的小雨之后,清晨,太阳还未露面,我们刚起床,便看到麻玛乡59岁的次仁仓觉老人迎着晨曦之光,拎着清水和酥油,来到位于勒布办事处旁边一块大石之上的拉康朝拜。她为拉康内的灯盏添加酥油,为神佛面前的净水碗供上净水。
  次仁仓觉老人本是错那县觉拉乡人,9年前,因为丈夫在此工作而迁到了麻玛乡居住,从此她也担负起了这个拉康的看护工作。
  这处拉康现为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专家们鉴定,它始建于15世纪中期,门楣上的木雕具有门巴族和不丹的艺术特点。
  这处拉康被当地人称为“波布拉康”(“波布”,在门巴语中意为山顶大石下有一处山洞之意,门巴族人认为这块石头是从西方的灵山飞过来的),而另据考证,“波”在西藏古藏文里意为行宫中“行”,如位于山南洛扎县的色卡古托原名为“色波巴卡尔”,这里也被称为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行宫”。在《仓央嘉措秘传》等历史文献中记载,仓央嘉措幼年时经常与门隅老乡商人一同到错那宗、错那肖寺、错那亚玛荣等地经商,当时门隅商人及路经上门隅的人,时常会在该拉康过夜,认为该拉康为财神聚集之地,会为经商人员带来好运。因仓央嘉措幼年经商时曾多次在此拉康内过夜,因此该行宫后来被改名为“仓央嘉措行宫”。   该拉康与门巴族建筑风格大体一致,门巴族人民在历史上大多数信奉苯教,虽然该故居规模不大,但建筑风格及坐落位置均与藏传佛教拉康有一定的区别,显现出深山峡谷中苯教拉康的独特风格。因麻玛乡所在地没有寺庙,现在门巴族和藏族信教群众,往往从外地请高僧、活佛等在此拉康内从事宗教活动。
  据麻玛沟内的老人们讲,在古代该拉康内还有一只鹿的雕像作为主要贡奉的佛像,但由于时代变革,该鹿像下落不明。而据我们的观察,拉康内并无仓央嘉措的画像或佛像供奉,几尊新的佛像分别为雪域三怙主和一尊莲花生大师像。这和西藏其他佛教寺院一般很难见到仓央嘉措相关画像或塑像较为一致,原因和仓央嘉措最后被废黜有关。
  而错那县政府驻勒布办事处的扎西多布杰书记向我们介绍,另有一种民间的说法是,仓央嘉措在入主布达拉宫后不久,到了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即他24岁的时候,第司·桑结嘉措为拉藏汗所执杀,而仓央嘉措也被黜,他在被解押送往北京的途中,在青海湖隐匿逃走,后游历许多地方,并回到家乡门隅,曾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这种说法和《仓央嘉措秘传》的讲述不谋而合。而官方的史料如《清史稿》记载,他正是在赴北京的途中,死于青海湖边。此外,现今的研究者们还提出了各种关于仓央嘉措最终下落的不同版本,但都缺乏充足证据,笔者不敢妄断。
  在整个勒布沟内,除了“行宫”,还留有许多有关仓央嘉措的圣迹,比如从麻玛乡的勒布办事处出发,继续向西南方向的勒乡行驶几公里后,路边右手侧有一面大白石,像水流的瀑布,大白石上天然显现着一幅观音的头像。而该石头旁边还生有一棵树,树上却生有两种叶子。据说当年仓央嘉措从达旺动身前往错那宗路上时经过此地,在此休憩,他的佛珠掉落在了地上,于是在岩石上还形成了天然的藏文中“好可惜”字样的神秘字符。因为仓央嘉措当时预言,由于佛珠掉到了地上,所以七世达赖喇嘛将降生在理塘地方,否则,还会继续在门隅地区降生和转世。
  此外,据说仓央嘉措曾在麻玛乡的行宫中预言,行宫所在地为一寸宝地,后世必将成为门隅地区文化、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心。“麻玛”,藏语含义为“人口集中”“人口很多”的意思。而麻玛乡在历史上,人口并不发达,前几年还是一个只有61户人家,总人口160多人的小乡镇,然而最近几年,随着错那县特别是勒布沟旅游热的兴起,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在,错那县委县政府正在麻玛乡进行错那门隅勒布沟麻玛中心小城镇发展规划与建设。施工正在进行,布多县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未来发展的蓝图:这处国际旅游小镇将体现门巴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以湿地、水系、田园为景观特色,建设勒布沟中心旅游小镇集旅游休闲、商务度假、文化娱乐及商业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示范区及门巴文化展示区,将成为整个山南地区南部旅游的接待终端,成为勒布沟景区的引导中转基地。
  规划与建设力图将麻玛乡中心小城镇打造成一幅精美的风景画卷,以雄伟壮丽的山体为背景,以水为魂魄,以门巴文化为内涵,以独特的集镇空间、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曲折有致的街道和潺潺溪流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空间,充满“小桥、流水、驿站人家”的诗情画意,为人们展示一幅桃源画卷。
  错那县已经连续在麻玛乡举办了几届仓央嘉措情歌文化旅游节,未来这里还会建造一座仓央嘉措文化广场,让人们来此旅游,感受到仓央嘉措与勒布沟门巴文化、精神的内涵。
  而对于仓央嘉措在“波布拉康”中的预言,麻玛乡的老百姓们认为,当初他的这个预言,现在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门隅仙茶
  从勒布办事处出发,沿着娘姆江继续往西行至勒门巴民族乡政府,沿途除了可见从天而降、笔直垂下的瀑布,急流勇进的江水,还能看到在谷低的小平地和高山缓坡上,种植着平整葱郁的茶田。
  错那县勒布沟,平均海拔只有2900米,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种植茶树的 “风水宝地”,这里的茶叶历来有名。《格萨尔王传》《虎豹宝藏》等历史典籍称勒布茶叶为“门隅仙茶·玉罗冈吉”。但在旧时西藏,由于勒布的茶树十分稀少,所产茶叶也显得愈发珍贵,只有“三大领主”或者上层人士才能享用。
  提起勒布种植茶叶的历史,其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据索朗德吉部长介绍,早在西藏民主改革后的1960年,错那县就开始组织当地群众大量种植茶树,1971年,错那县还成立了勒布高峰茶场。2008年以来,自治区和地区共同加大投资,用于高峰茶场扩大生产规模、新建加工厂房和附属设施、从内地引进茶苗以及先进茶叶加工设备等。虽然茶场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很多效益,但因种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份额小、加工设备落后等因素,勒布茶叶没有实现产业化发展。
  布多县长对此介绍,错那县最近几年刚刚确定了坚持“公司化运作、品牌化运营、高端化发展”的理念,目前政府已与西藏朗赛经贸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并注册成立了“错那县勒布茶叶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邀请专家团队,深挖勒布茶叶历史文化,积极打造勒布茶叶品牌,确定茶叶名称为 “门隅仙茶·玉罗冈吉”(意为玉叶独秀),设计制作了产品包装,注册了产品商标,完成了产品地标认证。
  截止2013年底,勒布沟内,勒乡共有可采摘茶田144亩,新种植茶田800余亩;麻玛乡计划开发茶田365亩,已种植117亩,开垦茶田248亩。据勒乡党委书记李佳介绍,目前,勒乡的茶场年产高山毛峰约100斤、散茶约50000多斤,年创收115.2万余元。李佳表示:“三年开始能收少量茶,五年能成熟。按照目前每年每亩约产毛峰15斤,一斤能卖1000元,散茶约产200斤,每斤40元来算,每亩可为群众带来2万多元收益,勒乡将有望成为全县乃至全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最高乡。”
  谈起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布多县长介绍,错那县还对勒布茶叶进行了有机产品认证,积极推进勒布茶叶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打造“游仓央嘉措故里,品‘门隅仙茶·玉罗冈吉’”的旅游精品路线,力争将错那县勒布茶叶打造为“一县一品”的拳头产品,并通过多种途径把勒布茶叶从山南推向国内外市场,把勒布茶叶打造成为绿色、有机的高端茶,重现格萨尔史诗记载的名茶,将茶经济与勒布茶文化发扬光大。   “镇女魔崖”森木扎
  从勒乡政府出发,沿着一简易公路向后山行驶约3.7公里路程,再经过约20分钟的步行,便进入森木扎景区。
  森木扎是一处宗教修行圣地,有着许多宗教传说和传奇故事,在信徒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每年在此朝圣的人络绎不绝。另外,这里古树参天、竹林密布,激流汹涌,飞瀑高悬,也是自然风光绝美之地。
  勒乡党委书记李佳亲自为我们当起了导游。据传,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播佛法时曾来到森木扎,他以法术降服了门隅地方的女魔,把女魔镇压在了这里,于是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关于这个故事的圣迹,如莲花生8岁时走过的脚印、莲花生的袈裟、栓马桩和喂马槽;莲花生镇压降伏的倒地女魔和躺着的骨架;莲花生化身为降伯央(文殊菩萨)时用过的长刀;莲花生乘骑过的大象和骏马;莲花生戴过的莲花帽……还有传说莲花生引出来的由石盆接着的泉水等。
  此外,森木扎还有蛇形石、六字箴言石、顺天索、龙盘树、印度神石、森木扎瀑布、石狗、石马以及形似男女生殖器的奇石、检验人心善恶好坏的洞穴等等。
  蛇形石,是上山路上一块颇为形似蛇的石头,据说该石蛇守护着森木扎,因此,在森木扎内看不到一条蛇出现。
  分布于勒布沟内的门巴同胞们有着生殖崇拜的习俗,传说在男女生殖器的奇石前,闭着眼睛向前走,如若摸到的是男性生殖器石,可以生得男孩,摸到女性生殖器石的,可生得女孩。
  检验人心善恶好坏的洞穴是一个长约15米的三角形山洞。据森木扎小庙管理人员介绍,这处山洞象征着空行母化身的人之母亲的阴道。岩洞里通道很短,直径也不大,人身勉强可以钻过去。据说一些大胖子,可以随便从岩洞里钻过去,而有些很瘦小的人却很难通过,难钻过或者通不过的人,说明心地不善,诸行有罪,下一世不能投胎为人。
  斯木札瀑布位于景区高点偏东的位置,也是最核心的景点。瀑布从两座青翠的山峰之间悬崖上,一跌而下,宽1~2米,高10余米。李佳介绍,站在瀑布之前,选择一定的角度,因阳光照射的原因,可以看到瀑布及其水雾呈现出道道彩虹。而在阳光明媚的上午,运气非常好的有缘人,可以从瀑布中看到五彩斑斓的酥油灯。而人们若从瀑布下面的水流中钻过去,则意味着一年内不会得病。
  游览完森木扎,娘姆江滔滔向往,我们却得停下继续的脚步,因为再往前不远,就是我方的边防哨所,距离印度方面盘踞在“麦克马洪线”一线的驻军也已不远,整个勒布沟的行程只能到勒乡为止。我们的视线也只能到此为止,无法再穿越南部的丛林与群山,从而抵达那更南方的“门隅”之地。那边的国土,是传奇短暂一生的六世达赖喇嘛洛桑仁青仓央嘉措的出生地,是在藏语中被赞为“隐秘乐土”的故乡与山水。
  在正史的记载中,仓央嘉措生命短暂,只活到二十四岁便飘然而去,但他的诗心和才情却如这喜马拉雅隐秘的勒布沟内一道绚丽的烟云,成为千古绝唱。而勒布沟的魅力,正如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与绝世才情,它将带着千百年来门巴族人留下的独特文化与历史,从而让前来的人们永远牢记于心。
其他文献
从西藏回到北京一个多月了,重走父辈进藏路的画面时时在眼前浮现,沿途地方党委政府和藏族同胞对18军的深情厚谊令人感动,当地的红色教育、红色文化、红色宣传形式多样、宜地、宜人、宜景,深入人心,效果斐然。特别是川藏交界金沙江两岸的德格县、江达县对红色历史遗存和史料的挖掘利用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适逢昌都解放70周年纪念,应昌都市委、市政府邀请,全国各地的十八军子弟代表参加大庆活动,大家商定,借这个机
书讯  《我不要三天的光明:尼玛旺堆的成长故事》  作者:罗松格列/车刚  内容简介:  尼玛旺堆身世悲惨,出生3个月失明,4个月丧父,7个月被母亲抛弃。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孩子竟然可以读书求学、出国深造、担任校长甚至登上TEDx演讲舞台,成为哈佛、北大、清华、人大、哥伦比亚等世界名校的演讲嘉宾。  作者专访上百人,深入走进尼玛旺堆的生活,以细腻笔触、翔实细节,讲述尼玛旺堆的故事,传递不屈不挠、
《格萨尔》史诗作为青藏高原牧业文明的代表作,不仅在藏族民众中口耳相传,蒙古族、土族、白族、纳西族等很多民族,也都传诵着格萨尔的故事,它已经成为了这些族群几千年来的集体记忆。  公元13~15世纪以前,《格萨尔》史诗完全凭口传,没有文字的记载;那时基本上也没有专门说唱的艺人,处于“集体记忆时代”。一些与格萨尔相关的故事,像我们小时候爷爷奶奶讲故事一样,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讲一点。  公元15世纪开始,藏
2005年9月27日,加拿大渥太华国会大厦内热闹非凡,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CBC)著名女记者兼节目主持人米歇尔让(Michaelle Jean),正式接替前任华裔女总督阿德里安娜克拉克森(即伍冰枝),宣誓就任加拿大第27任总督,成为加拿大历史上最年轻、同时也是第一位黑人女总督,翻开了加拿大历史新的一页。     家境贫困,奋发苦读闯出新天地    米歇尔让现年49岁,出生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父亲是一
直到有一天,我在手機里翻弄高德地图,忽然被一个地名吸引——古布纳。问了周围许多拉萨人,居然没人知道它,甚至没人听说过它,这更增加了我的好奇!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和一位叫石头的大二女生开始了一场主题为“寻找古布纳”的徒步行程。  当然,大致方向我是清楚的,就是向北向北再向北!全程往返35公里,量小,正适合单日行走。  从江苏路16号出发,拐入林廓路,继续走,接上夺底路。穿过热闹拥挤的路段,空气
生活在雪域之邦的黑发藏民,遭受深重的苦难;天神发慈悲心,决定派格萨尔到人间,降妖伏魔,造福百姓;于是,格萨尔在岭国诞生,之后是赛马称王,降妖伏魔,救护生灵,安定三界。其间大小数百战,岭国山下,战旗飞舞,刀枪并举,马嘶人喊,激越慷慨。在生生死死的战火中,有壮士悲歌,也有儿女情长,一场场气吞山河的神魔大战,宛如一幕幕雄浑壮阔的历史剧和充满奇异想象的神话剧,英雄、美人、圣者、魔王、暴君、奸臣等纷纷登场…
以色列执政党前进党举行的党主席选举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不仅仅因为这是年轻的前进党自2005年11月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一次主席选举,更在于它发生在地处中东风暴中心的以色列,而且当选者极有可能取代党主席埃胡德·奥尔默特成为以色列新一任总理。  选前,各界都认为这将是一次没有悬念的选举,第一副总理、外长利夫尼在各项民调中均遥遥领先于其他三名候选人,最有可能对她形成威胁的副总理兼交通运输部长莫法兹也落后她2
文献记载,藏药材加持仪轨最早可追溯到7世纪宇拓宁玛·云丹贡布时期,时断时续。藏历第十二饶迥火鸡年(1696年),第司·桑杰嘉措创办药王山迦惹日结卓潘林藏医学校时,决定定期开展藏药材加持仪轨使之得到较快的发展;藏历第十五饶迥土鸡年(1888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委托德木·呼图克图洛桑赤烈饶杰为了政教大业和众生的安康,将这一活动固定下来;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西藏藏医院院长强巴赤烈主持,于
(学名:Tetraogallus) 鸡形目雉科雪鸡属鸟类的通称。是世界上分布最高的雉类,一般分布于海拔3000~6000米,直至雪线以上,能终年留居山顶,平原少见。雪鸡以植物的茎、根、叶、芽等为食,有时兼吃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此属分布于亚洲中部和南部的高山地带,从高加索、土耳其向东至苏蒙边界。在中国,雪鸡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西部。  外形特征 外貌很像鹌鹑,但个体大得多,是鹑类中最
2008年4月20日,巴拉圭反对派联盟“爱国变革联盟”候选人费尔南多·卢戈以40.83%的得票率当选巴还政于民以来第五任民选总统,以10个百分点的优势战胜主要对手、执政的红党候选人布兰卡.奥维拉尔,从而结束了1947年以来红党连续执政的历史。卢戈将于8月15日宣誓就职,任期4年。获胜后,卢戈满怀激情地对支持者说:“今天,我们的胜利是巴拉圭人民的胜利,是民主的胜利。”“我要向巴拉圭人民作出一个新的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