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运用的最基本的要求,在语言交际中,必须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做到简练明晰,和谐合理,恰到好处。本文结合典型例题,较为详尽地分析归纳了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原则问题。
【关键词】简明;连贯;得体;基本原遇;运用
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运用的最基本的要求。
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具体说,“简”就是“简要”“简洁”,即表达同样的意思,用语要精炼,去掉可有可无的字词,忌重复罗嗦;“明”就是“明白”“明确”,即表达清晰,意思清楚,表意唯一,使人不致产生误解。
连贯,就是在语言的衔接组合上要做到事理通达,文理顺畅。具体说就是:一篇之中,先说哪段,后说哪段;一段之中,先说哪句,后说哪句;一句之中,先说哪个词,后说哪个词;以及选择什么样的词语,使用什么样的句式和修辞,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要通盘考虑,力求前后贯通,和谐合理。
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倒好处。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怎样才能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此外还要考虑词语色彩、语体色彩等符合特定条件、特定环境、特定氛围等性质的要求。下面具体谈谈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原则。
一、简明的原则
第一,当止则止,不要画蛇添足;当省则省,不要不忍割爱。
例: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宫廷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原稿)
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说简牍文书的“笨重”“不方便”,前三句已说得很清楚了,最后一句貌似顺承第三句进一步说明,但实际属可有可无之类,应删。
第二,省却冗词赘句,避免叠床架屋。
例: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胡子。(杨朔《雪浪花》原稿)
既然是“一把花白胡子”,当然是长在嘴巴下了,长在别的地方是不能称“一把”的,所以作者修改时,将“嘴巴下”删去了。
第三,交待要清楚,避免歧义。
例: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物,也可以理解为嘉宾送给别人的礼品;而“送给他”的“他”,按前一种理解,指代的应是“嘉宾”,按后一种理解,则是另外一个非嘉宾之人了。
第四,酌情选择一些简洁的相对固定的词语。
例:自从有历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作斗争。
将“自从有历史以来”换成“有史以来”,便显得简洁明了。
第五,尽量不用长而费解的欧化句子。
例: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这个句子因为太长,结构很复杂,让人很难迅速准确地获取其全部信息。通过一番梳理,方才清楚此句的基本结构是:地方法院……推翻了……禁令。修饰“禁令”的长定语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市长“指示”的内容,其二是“禁令”的内容。整个句子共说了三层意思:①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②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③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一禁令。如果按照上述①②③的语言组合说下来,还会那样费解吗?
二、连贯的原则
第一,话题前后要统一。
例:到今年二月初,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虽然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在长达1.6亿多年的中生代……尤其对了解恐龙在6000多万年前灭绝的原因,更为重要。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因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
这段话的中心是说明研究恐龙蛋化石的重大意义,可是最后一句却扯到“研究极为困难”上,节外生枝,转移了话题,影响了表达效果。
第二,表述的角度要一致。
例: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600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所给语境第一句话的主语是“南天门”,那么第二句话就应顺着“南天门”的角度进行陈述,应先说“门外”,再说“门两旁”。第二句已经写出了对联的具体内容,那么它的上句自然是“对联一副”了。A、C两项陈述的是“石刻”,B、D两项陈述的虽然都是“门外西侧”,但根据第二句的“对联一副”,排除D项。正确选项为B项。
第三,语意、情感要照应。
例:“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从下面的四句中选出能与它衔接的句子。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这是一道很典型、很有说道的试题。它的题结就在于第一问是否定性的,而第二问是肯定性的。这种双重问,既不能用肯定性回答,也不能用否定性回答,而应当采取折中的办法,使用模糊语言。A项D项使用了否定回答,实际上只回答了第一问,即不能忽视理科学习;C项使用了肯定回答,实际上只回答了第二问。A、C、D三项都属于偏一答案,只有B项使用了模糊语言——“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而恰恰就是这个模糊语言科学地回答了上面的双重问。
第四,语序结构要合理。
例: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绵延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碧野《天山景物记》原稿)
“准噶尔盆地”在天山北面,“塔里木盆地”在天山南面,原稿两个盆地的顺序与后文的“南北”不搭配。而我们在表述地理方位时,除特殊情况外,习惯说“南北”而不说“北南”,所以后来作者将“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换了位,这样语序就合理了,符合连贯的原则。
三、得体的原则
第一,符合内部语境要求。
所谓符合内部语境要求,就是表达要符合上下文的要求、文章体裁的要求和语体的要求。
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地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从上下文联系看,称谓使用正确的是D项。A、B、C三项称谓都用反了。“家母”是对自己母亲的称呼,“令嫒”是对对方女儿的称呼,“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称呼。
例2.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自从(a)我省西部(b)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到了灾区(k)。
应改动的四处是:e、f、h、i。其中e、f属同音词语,容易产生歧义,属简明方面的问题。而h和i则属得体方面问题:“逾100万元之巨”语体色彩太文,不符合语体要求;括号内的内容只供看不供读,不符合体裁要求,h和i都违背了得体中内部语境要求的原则。
第二,符合外部语境要求。
所谓符合外部语境的要求,就是表达时要符合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对象、交际的事件、时间、地点、场合等等的要求。
例1.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
A处,小王交际的对象是郭老师的女儿珊珊,交际的目的是把小李的话转告给珊珊,再由珊珊转告郭老师。所以,小王可以这样说: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或她)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B处,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变了,所以小王应该这样说:“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里找您行不行。”这样说就很得体了。
例2.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外磋商。
周华
5月18日
周华同学交际的对象是一位博物馆馆长,是他的长辈,而不能前去参观是出于周华的原因,所以“现决定改期”的“决定”语气生硬,不礼貌,应改为“不得不”或“只好”。周华是要到人家那里参观,怎么可以说“光临贵馆”呢?应将“光临”改为“前往”“到”“去”等。“磋商”一词是“反复商量,仔细讨论”的意思,用在这里也不得体,应改为“商量”“商议”“商定”等。
以上我们讲了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原则问题。之所以要有些教条地把它们单独分开,无非方便于理解。实际上,语言是千变万化的,简明、连贯、得体是错综交叉的,以所谓“得体”而言,它实际上不仅包含了“简明”“连贯”的要求,而且也包含修辞方法、句式变换、句式仿写、语句改写、语句扩展等等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水平的最高体现。因此,我们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既要遵循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原则,又要机动灵活,不能生搬硬套。
【关键词】简明;连贯;得体;基本原遇;运用
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运用的最基本的要求。
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具体说,“简”就是“简要”“简洁”,即表达同样的意思,用语要精炼,去掉可有可无的字词,忌重复罗嗦;“明”就是“明白”“明确”,即表达清晰,意思清楚,表意唯一,使人不致产生误解。
连贯,就是在语言的衔接组合上要做到事理通达,文理顺畅。具体说就是:一篇之中,先说哪段,后说哪段;一段之中,先说哪句,后说哪句;一句之中,先说哪个词,后说哪个词;以及选择什么样的词语,使用什么样的句式和修辞,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要通盘考虑,力求前后贯通,和谐合理。
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倒好处。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怎样才能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此外还要考虑词语色彩、语体色彩等符合特定条件、特定环境、特定氛围等性质的要求。下面具体谈谈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原则。
一、简明的原则
第一,当止则止,不要画蛇添足;当省则省,不要不忍割爱。
例: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宫廷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原稿)
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说简牍文书的“笨重”“不方便”,前三句已说得很清楚了,最后一句貌似顺承第三句进一步说明,但实际属可有可无之类,应删。
第二,省却冗词赘句,避免叠床架屋。
例: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嘴巴下留着一把花白胡子。(杨朔《雪浪花》原稿)
既然是“一把花白胡子”,当然是长在嘴巴下了,长在别的地方是不能称“一把”的,所以作者修改时,将“嘴巴下”删去了。
第三,交待要清楚,避免歧义。
例: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物,也可以理解为嘉宾送给别人的礼品;而“送给他”的“他”,按前一种理解,指代的应是“嘉宾”,按后一种理解,则是另外一个非嘉宾之人了。
第四,酌情选择一些简洁的相对固定的词语。
例:自从有历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作斗争。
将“自从有历史以来”换成“有史以来”,便显得简洁明了。
第五,尽量不用长而费解的欧化句子。
例: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这个句子因为太长,结构很复杂,让人很难迅速准确地获取其全部信息。通过一番梳理,方才清楚此句的基本结构是:地方法院……推翻了……禁令。修饰“禁令”的长定语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市长“指示”的内容,其二是“禁令”的内容。整个句子共说了三层意思:①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②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③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一禁令。如果按照上述①②③的语言组合说下来,还会那样费解吗?
二、连贯的原则
第一,话题前后要统一。
例:到今年二月初,原定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部分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虽然还是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它的巨大意义是不难理解的。在长达1.6亿多年的中生代……尤其对了解恐龙在6000多万年前灭绝的原因,更为重要。而这些研究均极为困难,因为很有用的研究材料太少了。
这段话的中心是说明研究恐龙蛋化石的重大意义,可是最后一句却扯到“研究极为困难”上,节外生枝,转移了话题,影响了表达效果。
第二,表述的角度要一致。
例: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600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所给语境第一句话的主语是“南天门”,那么第二句话就应顺着“南天门”的角度进行陈述,应先说“门外”,再说“门两旁”。第二句已经写出了对联的具体内容,那么它的上句自然是“对联一副”了。A、C两项陈述的是“石刻”,B、D两项陈述的虽然都是“门外西侧”,但根据第二句的“对联一副”,排除D项。正确选项为B项。
第三,语意、情感要照应。
例:“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从下面的四句中选出能与它衔接的句子。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这是一道很典型、很有说道的试题。它的题结就在于第一问是否定性的,而第二问是肯定性的。这种双重问,既不能用肯定性回答,也不能用否定性回答,而应当采取折中的办法,使用模糊语言。A项D项使用了否定回答,实际上只回答了第一问,即不能忽视理科学习;C项使用了肯定回答,实际上只回答了第二问。A、C、D三项都属于偏一答案,只有B项使用了模糊语言——“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而恰恰就是这个模糊语言科学地回答了上面的双重问。
第四,语序结构要合理。
例: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绵延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碧野《天山景物记》原稿)
“准噶尔盆地”在天山北面,“塔里木盆地”在天山南面,原稿两个盆地的顺序与后文的“南北”不搭配。而我们在表述地理方位时,除特殊情况外,习惯说“南北”而不说“北南”,所以后来作者将“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换了位,这样语序就合理了,符合连贯的原则。
三、得体的原则
第一,符合内部语境要求。
所谓符合内部语境要求,就是表达要符合上下文的要求、文章体裁的要求和语体的要求。
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地做人。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从上下文联系看,称谓使用正确的是D项。A、B、C三项称谓都用反了。“家母”是对自己母亲的称呼,“令嫒”是对对方女儿的称呼,“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称呼。
例2.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自从(a)我省西部(b)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对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已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到了灾区(k)。
应改动的四处是:e、f、h、i。其中e、f属同音词语,容易产生歧义,属简明方面的问题。而h和i则属得体方面问题:“逾100万元之巨”语体色彩太文,不符合语体要求;括号内的内容只供看不供读,不符合体裁要求,h和i都违背了得体中内部语境要求的原则。
第二,符合外部语境要求。
所谓符合外部语境的要求,就是表达时要符合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对象、交际的事件、时间、地点、场合等等的要求。
例1.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要求:①不变更原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里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
小王说: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小王说:
A处,小王交际的对象是郭老师的女儿珊珊,交际的目的是把小李的话转告给珊珊,再由珊珊转告郭老师。所以,小王可以这样说: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或她)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B处,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变了,所以小王应该这样说:“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里找您行不行。”这样说就很得体了。
例2.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外磋商。
周华
5月18日
周华同学交际的对象是一位博物馆馆长,是他的长辈,而不能前去参观是出于周华的原因,所以“现决定改期”的“决定”语气生硬,不礼貌,应改为“不得不”或“只好”。周华是要到人家那里参观,怎么可以说“光临贵馆”呢?应将“光临”改为“前往”“到”“去”等。“磋商”一词是“反复商量,仔细讨论”的意思,用在这里也不得体,应改为“商量”“商议”“商定”等。
以上我们讲了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原则问题。之所以要有些教条地把它们单独分开,无非方便于理解。实际上,语言是千变万化的,简明、连贯、得体是错综交叉的,以所谓“得体”而言,它实际上不仅包含了“简明”“连贯”的要求,而且也包含修辞方法、句式变换、句式仿写、语句改写、语句扩展等等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水平的最高体现。因此,我们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既要遵循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原则,又要机动灵活,不能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