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现阶段通化市物流发展的基础及其优劣势进行分析。认为通化市物流服务需求量大、发展基础还不扎实,提升空间还很大,将对通化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提出为实施完善的物流服务,需要解决物流管理制度和从业人员素质等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基础;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78-02
一、通化市的物流基础
(一)技术基础
1.交通网络。通化市的交通网络比较发达,铁路网以沈吉线、鸭大线和梅集线为基础,公路网则以鹤大线(201国道)、黑大线(202国道)、集锡线(303国道)以及营扶线为基础,通过通沈、通丹、通长、通集等四条高速公路与全国各地相连接。2011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了6 27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铁路为龙头、公路为骨干、干线路为联络线、县乡路为支脉的放射形交通网络,为通化市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货物运输基础。
2.物流设施。通化市现有大型商品批发交易市场9处、大型物流中心13个、物流园区7个、物流企业195户。医药、冶金、食品产业的不断壮大,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通化陆港、通化长白山药谷医药物流中心、通化义乌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2011年通化市物流总量为2 745万吨,有大约600多个仓库设施,主要分布在二密镇和三源浦地区。这些都为打造东北东部区域性交通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信息基础。“十一五”期间,通化市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了207.1万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91.6部,全市互联网用户也达到了24.3万户,这些都为通化地区物流信息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二)管理基础
1.管理战略。通化市政府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化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作为第三方物流的交通运输和邮政业被列为发展重点,要在“十二五”期间把通化打造成连接“长吉图”、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圈的东北东部物流中心。并依托支柱、优势产业,构建辐射域内外大型物流产业群,打造钢铁、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物流基地和商贸物资基地。
2.规章制度。除了执行国家、行业有关物流法律法规、标准外,通化市政府还积极制定了各项物流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如《通化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通化市铁路专用线公用管理办法》、《通化市货运管理暂行办法》等,为通化市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政策保障作用。
(三)物流服务能力
1.物流量。2011年通化市的物流总量达到了2 745万吨,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发运量1 337万吨,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发运量1 408万吨。2011年通化市的物流量较上年度有很强的增长趋势,主营物流业的物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比上年度增长了15.8%,通化市的物流量在不断提高。
2.机构和人员。2011年通化市的物流企业有了很快的增加,但是物流企业的规模都偏小,平均每家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不到30人,难以承担大规模的物流服务。
二、通化地区的物流优势
1.自然和位置优势。通化是吉林省东南部和东北东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东北东部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是国家批准的边境开放城市,也是吉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是中国医药城、中国葡萄酒城、中国钢铁城。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素有人参之乡、中国中药之乡、优质大米之乡、葡萄酒之乡、滑雪之乡和中国松花砚之乡的“六乡”之美誉。
2.经济优势。通化市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8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8.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8.1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3.4亿元,增长14.8%。人均GDP达到34 515元,增长16.7%。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2.3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5.8%。这在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经济的增长是首屈一指的,良好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2.人才优势。吉林省东南部和东北东部唯一的高校通化师范学院位于通化市东昌区,为通化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使通化市物流人才相比周边的其他地区,在知识结构、人才水平方面都有较大提高,也为通化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通化地区的物流劣势
1.物流制度不完善。在物流体制上,通化市物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制度不完善。铁路、公路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各自为政,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配置的综合效益,影响政府的管理和企业经营顺利实现,从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物流服务质量低。通化市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管理物流企业的部门,而且市场上存在的物流公司参差不齐,很多企业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就私自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由于没有统一管理,物流设施分建、重复运输、浪费严重。遍地开花的自办物流降低了资源利用的集中度。而物流设施匮乏和管理水平落后,必然引发便利程度差、在途时间长、途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等问题。
3.物流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粗放经营、难以规范化。并且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简单和常规的运输和配送,无法实现高端的个性化服务,这样也使很多新设备、新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等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通化市物流业的发展。
4.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尽管这几年通化市物流信息化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也十分有限。经调查,在国外物流企业中得到广泛采用的条码技术、EDI、RFID、GPS等技术在通化市物流企业的应用中也不是特别理想。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几乎全是人工的,只是在个别或者是局部环节中运用计算机管理,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程度上较低。
5.政策落实不到位,协调机制还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够,不能有效地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融资难、市场上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地方保护主义和个别物流企业存在的诚信缺失等问题也都阻碍了通化市物流业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通化市现有的物流基础及其优劣势分析的结果,我们有必要尽快开发出通化市物流管理系统,使其在现有物流的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服务能力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信息、政策等优势,解决物流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人员素质差等问题。从而满足第三产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促进通化地区物流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正规化。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的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广义.通化地区物流经济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
[2] 通化市委关于制定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http://www.tonghua.gov.cn
[3] 胡非.北京地区物流发展的基础、特色和右路额分析[J].中国市场,2012,(15).
[4] 高玉成.关于加快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吉林交通科技,2010,(3)
[5] 胡春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责任编辑:张娟)
关键词:物流;基础;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78-02
一、通化市的物流基础
(一)技术基础
1.交通网络。通化市的交通网络比较发达,铁路网以沈吉线、鸭大线和梅集线为基础,公路网则以鹤大线(201国道)、黑大线(202国道)、集锡线(303国道)以及营扶线为基础,通过通沈、通丹、通长、通集等四条高速公路与全国各地相连接。2011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了6 27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铁路为龙头、公路为骨干、干线路为联络线、县乡路为支脉的放射形交通网络,为通化市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货物运输基础。
2.物流设施。通化市现有大型商品批发交易市场9处、大型物流中心13个、物流园区7个、物流企业195户。医药、冶金、食品产业的不断壮大,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通化陆港、通化长白山药谷医药物流中心、通化义乌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2011年通化市物流总量为2 745万吨,有大约600多个仓库设施,主要分布在二密镇和三源浦地区。这些都为打造东北东部区域性交通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信息基础。“十一五”期间,通化市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信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了207.1万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91.6部,全市互联网用户也达到了24.3万户,这些都为通化地区物流信息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二)管理基础
1.管理战略。通化市政府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化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作为第三方物流的交通运输和邮政业被列为发展重点,要在“十二五”期间把通化打造成连接“长吉图”、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圈的东北东部物流中心。并依托支柱、优势产业,构建辐射域内外大型物流产业群,打造钢铁、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物流基地和商贸物资基地。
2.规章制度。除了执行国家、行业有关物流法律法规、标准外,通化市政府还积极制定了各项物流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如《通化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通化市铁路专用线公用管理办法》、《通化市货运管理暂行办法》等,为通化市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政策保障作用。
(三)物流服务能力
1.物流量。2011年通化市的物流总量达到了2 745万吨,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发运量1 337万吨,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发运量1 408万吨。2011年通化市的物流量较上年度有很强的增长趋势,主营物流业的物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比上年度增长了15.8%,通化市的物流量在不断提高。
2.机构和人员。2011年通化市的物流企业有了很快的增加,但是物流企业的规模都偏小,平均每家企业的从业人员数不到30人,难以承担大规模的物流服务。
二、通化地区的物流优势
1.自然和位置优势。通化是吉林省东南部和东北东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东北东部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是国家批准的边境开放城市,也是吉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城市,是中国医药城、中国葡萄酒城、中国钢铁城。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素有人参之乡、中国中药之乡、优质大米之乡、葡萄酒之乡、滑雪之乡和中国松花砚之乡的“六乡”之美誉。
2.经济优势。通化市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8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8.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8.1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3.4亿元,增长14.8%。人均GDP达到34 515元,增长16.7%。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2.3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5.8%。这在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经济的增长是首屈一指的,良好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2.人才优势。吉林省东南部和东北东部唯一的高校通化师范学院位于通化市东昌区,为通化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使通化市物流人才相比周边的其他地区,在知识结构、人才水平方面都有较大提高,也为通化市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通化地区的物流劣势
1.物流制度不完善。在物流体制上,通化市物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制度不完善。铁路、公路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各自为政,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配置的综合效益,影响政府的管理和企业经营顺利实现,从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物流服务质量低。通化市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管理物流企业的部门,而且市场上存在的物流公司参差不齐,很多企业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就私自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并且由于没有统一管理,物流设施分建、重复运输、浪费严重。遍地开花的自办物流降低了资源利用的集中度。而物流设施匮乏和管理水平落后,必然引发便利程度差、在途时间长、途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等问题。
3.物流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粗放经营、难以规范化。并且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简单和常规的运输和配送,无法实现高端的个性化服务,这样也使很多新设备、新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等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通化市物流业的发展。
4.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尽管这几年通化市物流信息化发展较快,但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也十分有限。经调查,在国外物流企业中得到广泛采用的条码技术、EDI、RFID、GPS等技术在通化市物流企业的应用中也不是特别理想。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几乎全是人工的,只是在个别或者是局部环节中运用计算机管理,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程度上较低。
5.政策落实不到位,协调机制还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够,不能有效地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融资难、市场上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地方保护主义和个别物流企业存在的诚信缺失等问题也都阻碍了通化市物流业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通化市现有的物流基础及其优劣势分析的结果,我们有必要尽快开发出通化市物流管理系统,使其在现有物流的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服务能力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信息、政策等优势,解决物流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人员素质差等问题。从而满足第三产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促进通化地区物流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正规化。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的服务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广义.通化地区物流经济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0).
[2] 通化市委关于制定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http://www.tonghua.gov.cn
[3] 胡非.北京地区物流发展的基础、特色和右路额分析[J].中国市场,2012,(15).
[4] 高玉成.关于加快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吉林交通科技,2010,(3)
[5] 胡春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责任编辑: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