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其它集群一样,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生命体。一方面,集群自身的强大活力和能量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集群陷入困境甚至衰落,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高新产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河南崛起和经济腾飞。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自1988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河南各地纷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至今许多集群已有二十年左右的发展,集群逐渐由小到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成为河南各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打造地方支柱产业
从河南各地的情况来看,抢占产业技术高地、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成为各地高新产业集群的共识。通过吸引区域内潜力企业或机构入驻、招商引资等方式,各地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目前,河南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都是逐步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所培育,光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如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四大支柱型产业。
(二)培育新经济突破点
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继续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够充分利用当地智力资源,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如郑州的软件产业,集中了河南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软件销售收入占据河南省的“半壁江山”;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够结合地方优势打造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现代化集群,如服装加工业也逐步受到各地区的重视,如安阳打造轻纺城,发展高级服装产业;新乡在一些高端阻燃面料技术上掌握了核心技术,特种纺织成为新乡纺织的新特色等。
(三)拉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其与区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机制也日益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不断分化新制造业活动,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郑州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已达26家;新乡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占全市38.3%和31.5%;焦作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4%,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9.4%,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4.5%,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二、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是政策导向式自上而下的集群发展模式,这种方式短时期内实现了河南各地产业规模较快的提升,但其人为主导因素强,往往忽视产业集群的自身形成、发展规律和竞争优势来源,给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一)集群缺乏规划
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中,许多地方政府盲目追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追求进入园区的企业数量,能引入什么项目,就引进什么项目,不注重引导和培育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造成的结果有二:一是区内产业布局混乱,有的集群内一个街区集聚的企业分属于电器、铸造、食品等若干个不同的行业,产品关联程度低,企业仅仅是扎堆,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二是许多集群前期用地粗放,只是一味招商,随着高新区开发的不断推进和新项目的进驻,土地需求日趋强烈,区内企业和当地农民关系紧张,社会治安环境恶化。
(二)集群处于低端生产环节
尽管在高新区不乏看到一些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入驻,但是入驻的只是该企业的流水生产线,并非其科研机构,这些企业只是利用了河南当地的丰富资源和优惠政策,并不能带动该地区的科技进步,集群“可复制”、“可迁移性”强,存在空洞化的“飞地”危险。此外,大量生产型企业而非成长型高科技企业入驻,多数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比例低于群内总数的1/3。这些生产型企业普遍科研投入较少,缺乏核心技术,无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进入门槛低,产业重构性强,集群内企业竞争远远大于合作。
(三)科技创新网络还未形成
尽管集群内集合着众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于此,但这些主体之间还未建立创新的水平联系。从企业方面来看,外资型高新技术企业在群内主要从事生产活动,不参与技术创新;本地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与区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互动性不强;一些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并不进行自主研发,而是采取购买专利、研发外包等形式,没有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积极性。从高校、科研院所来看,体制的束缚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滞后,没有真正实现与市场接轨,由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网络形成的当地知识中心还没有真正出现。
(四)集群间产业趋同
河南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够审视区域优势,依靠传统产业、地方军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许昌许继集团所形成的电力装备产业集群、焦作依靠兵器工业部发展的光电产业园、洛阳借助有色金属研究所大力发展和完善钛(钨钼)等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等。随着深入发展,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始扩展其产业门类,一些集群的支柱产业正在成为另外一些集群的发展产业,造成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相似度高,多为生物制药、化工、电子、光机电、制造装备等行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竞争,减少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三、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深入发展时期,必须逐渐脱离原有的政策导向式发展模式,逐步发展以市场导向的技术扩散和网络协作式集群,有效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一)集约化发展集群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以区内支柱产业为中心,设立产业工业园,吸纳更多相关上下游企业进入,形成完整产业链;建设建筑密度高、容积率大的高层标准厂房区工业园,集中解决不适宜单独征地的中小项目发展空间,向空间要土地;区内重点建设金融、服务、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撑区,减少住宅用地等建设;设立创业园,促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当地的科技引擎;向农民征地可以采用置换土地的办法,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外围建设新农村,防止所征村落形成“群中村”,破坏整个园区的高新技术功能;园区应预留发展用地,对于孵化成熟的前景产业可在此区域内划定用地进行发展,没有此类产业时不应吸纳非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可将土地出租给周边农民进行耕作,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
(二)增强集群根植性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该深入挖掘地方产业优势,继续加强与当地传统工业企业、军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良好的技术保障和本地化的社会需求,形成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植性土壤。一方面,对于根植性较好的产业,促进该区域内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相互信任的产业氛围,加快创新步伐,形成整个区域整个产业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对于引进的高新产业,促进其扩大产业规模,同时组建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使其全方位高速扩张,形成专业市场、区域品牌名声等集体财富,促进外来企业与当地衍生企业形成紧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从而构筑区域竞争优势,增强外来企业的根植性。
(三)协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期所需的环境和要素资源不同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呈现多区域集聚的趋势。在多集群的基础上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集群间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河南拥有相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很多,应统筹各地区高新产业的发展,鼓励各地在发展类似产业时形成差异化,如河南豫北地区的新乡、焦作等地都有汽车相关产业,新乡的优势在滤清器、散热器等,焦作优势在动力系统、液压系统、齿轮箱等部件等,可以统筹这些地区的汽车相关产业,实现多集群的协同发展,打造更大规模的汽车装备制造业专业零部件生产产业带,形成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
(四)培育集群技术创新网络
首先,政府应该转化角色,放弃主导人身份,发挥促进者和中间人的功能,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市场、政策、信息等软环境,营造创业文化氛围,规范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其次,企业应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中心企业和骨干企业应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其他企业应充分利用集群内部技术服务机构和研发机构的力量,研究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材料和新来源等,培植自身的核心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再次,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本地企业间良好沟通与合作,推动企业间相互融资及技术合作,甚至协调本地企业共同解决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关键性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等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智力引擎功能,为学术研究机构与产业间的一体化和密切联系创造良好的平台,切实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如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进入创业园进行创业,设立科技攻关项目促进区域内各机构之间的联合研发等。■
〔2009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编号:B239)成果〕
(鲁旭,1977年生,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贸易经济、区域经济)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自1988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河南各地纷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至今许多集群已有二十年左右的发展,集群逐渐由小到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成为河南各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打造地方支柱产业
从河南各地的情况来看,抢占产业技术高地、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成为各地高新产业集群的共识。通过吸引区域内潜力企业或机构入驻、招商引资等方式,各地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目前,河南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都是逐步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所培育,光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如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四大支柱型产业。
(二)培育新经济突破点
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继续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够充分利用当地智力资源,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如郑州的软件产业,集中了河南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软件销售收入占据河南省的“半壁江山”;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够结合地方优势打造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现代化集群,如服装加工业也逐步受到各地区的重视,如安阳打造轻纺城,发展高级服装产业;新乡在一些高端阻燃面料技术上掌握了核心技术,特种纺织成为新乡纺织的新特色等。
(三)拉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其与区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机制也日益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不断分化新制造业活动,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郑州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已达26家;新乡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占全市38.3%和31.5%;焦作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4%,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9.4%,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4.5%,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二、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是政策导向式自上而下的集群发展模式,这种方式短时期内实现了河南各地产业规模较快的提升,但其人为主导因素强,往往忽视产业集群的自身形成、发展规律和竞争优势来源,给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一)集群缺乏规划
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中,许多地方政府盲目追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追求进入园区的企业数量,能引入什么项目,就引进什么项目,不注重引导和培育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造成的结果有二:一是区内产业布局混乱,有的集群内一个街区集聚的企业分属于电器、铸造、食品等若干个不同的行业,产品关联程度低,企业仅仅是扎堆,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二是许多集群前期用地粗放,只是一味招商,随着高新区开发的不断推进和新项目的进驻,土地需求日趋强烈,区内企业和当地农民关系紧张,社会治安环境恶化。
(二)集群处于低端生产环节
尽管在高新区不乏看到一些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入驻,但是入驻的只是该企业的流水生产线,并非其科研机构,这些企业只是利用了河南当地的丰富资源和优惠政策,并不能带动该地区的科技进步,集群“可复制”、“可迁移性”强,存在空洞化的“飞地”危险。此外,大量生产型企业而非成长型高科技企业入驻,多数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比例低于群内总数的1/3。这些生产型企业普遍科研投入较少,缺乏核心技术,无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进入门槛低,产业重构性强,集群内企业竞争远远大于合作。
(三)科技创新网络还未形成
尽管集群内集合着众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于此,但这些主体之间还未建立创新的水平联系。从企业方面来看,外资型高新技术企业在群内主要从事生产活动,不参与技术创新;本地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与区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互动性不强;一些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并不进行自主研发,而是采取购买专利、研发外包等形式,没有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积极性。从高校、科研院所来看,体制的束缚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滞后,没有真正实现与市场接轨,由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网络形成的当地知识中心还没有真正出现。
(四)集群间产业趋同
河南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够审视区域优势,依靠传统产业、地方军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许昌许继集团所形成的电力装备产业集群、焦作依靠兵器工业部发展的光电产业园、洛阳借助有色金属研究所大力发展和完善钛(钨钼)等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等。随着深入发展,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始扩展其产业门类,一些集群的支柱产业正在成为另外一些集群的发展产业,造成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相似度高,多为生物制药、化工、电子、光机电、制造装备等行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竞争,减少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三、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深入发展时期,必须逐渐脱离原有的政策导向式发展模式,逐步发展以市场导向的技术扩散和网络协作式集群,有效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一)集约化发展集群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以区内支柱产业为中心,设立产业工业园,吸纳更多相关上下游企业进入,形成完整产业链;建设建筑密度高、容积率大的高层标准厂房区工业园,集中解决不适宜单独征地的中小项目发展空间,向空间要土地;区内重点建设金融、服务、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撑区,减少住宅用地等建设;设立创业园,促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当地的科技引擎;向农民征地可以采用置换土地的办法,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外围建设新农村,防止所征村落形成“群中村”,破坏整个园区的高新技术功能;园区应预留发展用地,对于孵化成熟的前景产业可在此区域内划定用地进行发展,没有此类产业时不应吸纳非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可将土地出租给周边农民进行耕作,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
(二)增强集群根植性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该深入挖掘地方产业优势,继续加强与当地传统工业企业、军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良好的技术保障和本地化的社会需求,形成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植性土壤。一方面,对于根植性较好的产业,促进该区域内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相互信任的产业氛围,加快创新步伐,形成整个区域整个产业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对于引进的高新产业,促进其扩大产业规模,同时组建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使其全方位高速扩张,形成专业市场、区域品牌名声等集体财富,促进外来企业与当地衍生企业形成紧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从而构筑区域竞争优势,增强外来企业的根植性。
(三)协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期所需的环境和要素资源不同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呈现多区域集聚的趋势。在多集群的基础上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集群间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河南拥有相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很多,应统筹各地区高新产业的发展,鼓励各地在发展类似产业时形成差异化,如河南豫北地区的新乡、焦作等地都有汽车相关产业,新乡的优势在滤清器、散热器等,焦作优势在动力系统、液压系统、齿轮箱等部件等,可以统筹这些地区的汽车相关产业,实现多集群的协同发展,打造更大规模的汽车装备制造业专业零部件生产产业带,形成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
(四)培育集群技术创新网络
首先,政府应该转化角色,放弃主导人身份,发挥促进者和中间人的功能,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市场、政策、信息等软环境,营造创业文化氛围,规范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其次,企业应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中心企业和骨干企业应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其他企业应充分利用集群内部技术服务机构和研发机构的力量,研究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材料和新来源等,培植自身的核心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再次,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本地企业间良好沟通与合作,推动企业间相互融资及技术合作,甚至协调本地企业共同解决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关键性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等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智力引擎功能,为学术研究机构与产业间的一体化和密切联系创造良好的平台,切实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如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进入创业园进行创业,设立科技攻关项目促进区域内各机构之间的联合研发等。■
〔2009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编号:B239)成果〕
(鲁旭,1977年生,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贸易经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