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光质萎凋在茶叶加工中的优越性,试验采用快速、灵敏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来反映红茶光质萎凋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萎凋0~8 h,各处理萎凋叶的NPQ、 Y( NPQ)先升后降, Y (Ⅱ)、 qP先降后升,表现出较强的逆境耐受能力,使萎凋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相对稳定;8 h后,各处理萎凋叶的NPQ 、Y (Ⅱ)、 ETR、 qP逐步降低, Y (NO)逐步升高,表示逆境耐受能力逐步减弱,导致叶片的氨基酸含量明显升高;萎凋结束时,对照样的NPQ、Y (NPQ)、Y(NO)、Fv/Fm、Fv/Fo最低分别为1.874、0.508、0.267、0.723、2.626,其逆境耐受能力弱;蓝光处理萎凋叶的 NPQ、 Y(NPQ)最高分别为 2.120、0.567,逆境耐受能力强;红光和黄光处理萎凋叶的逆境耐受能力居中,黄光萎凋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为2.58%;氨基酸含量与Fm、NPQ呈显著负相关,与 Fv/Fm 呈极显著负相关,与 Y( NO)呈极显著正相关;黄光处理的红茶感官品质得分最高,为 91分,对照样最低,为8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