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制胜之道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uoc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该怎样调整制作策略,以便在新兴传播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本文尝试从传播个性、新闻品牌塑造角度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突出新闻现场、强化新闻深度、叙事故事化三种制胜策略。
  【关键词】网络时代 传统电视新闻 传播个性 新闻品牌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30769万人,年增幅31.5%,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0.1%,在网络使用率中排名第二。同时,报告还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使用率迅速攀升。报告认为,网络新闻的用户增长主要源自以下因素:一方面,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覆盖的地域和人群日趋广泛;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视频、手机上网、微博客等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新闻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和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具互动性、自主性、多样性,促使网络媒体的发展更加活跃。①
  由此可见,随着网络传播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网络媒体的覆盖率正在加速扩张,网络新闻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变得日益丰富多样并更加符合网络用户的使用需求,网络媒体改变既有新闻传播格局的趋势正在深化。面对网络媒体尤其是网络视频新闻的加速扩张,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该如何调整制作策略,以突出传播个性、稳定收视群体,在新兴传播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网络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劣势
  
  相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通常被称为“第四媒体”,它实现了传统媒体的电子融合,涵盖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传播的特点和优势,统一了过去各自独立的传播形式,最大化地满足网民的视听需要。与网络新闻相比,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劣势渐显。
  第一,信息传播量受限。传统电视新闻的信息传播量受时段限制,而网络媒体则突破了时段限制,实现了海量信息传播,使公众选择信息的范围和知晓信息的数量均得到了大幅度增加。
  第二,线性传播、不可回溯。传统电视新闻的线性传播方式决定了电视新闻传播“一次过”、不可回溯的特性。网络新闻彻底突破了传统电视媒体线性时间观念的束缚,网民可以在事后任意时间重新观看当时的新闻,回顾当时场景,重回历史现场;此外,网民还可以随意略过或反复观看某些视频新闻段落,观看更自由。
  第三,信息提供的集成性差。传统电视新闻主要为单一新闻内容的线性传播,集成性差。近年来,为适应与网络媒体争抢传播速度的需要,电视新闻发展出滚动字幕的播报方式,但这仅仅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内增加信息量而已。相比之下,网络信息提供的基本方式是超文本、超链接,网民可以随时链接到相关新闻信息,信息获取的自主性加强。
  第四,单向传播、交互性差。传统电视新闻主要是单向传播,传播的路线是从媒体到受众,受众处于接受者的角色,借助书信、电话、短信乃至最新的网上平台,传统电视新闻可形成一定的受众反馈机制,但这种交互主要集中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并且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网络媒体改变了这种僵硬的传播模式,不仅网民与媒体之间真正实现了即时、在线的双向传播,而且网民之间也可互相传输信息,构成了传播的网状结构。
  第五,传播地域受限。传统电视媒体目前无法实现无限制的跨地域传播,因为地域隔离而造成传播隔离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网络媒体则突破了传播空间的地理划分,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全球共享的传播。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便捷性、自主性将越来越强,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新闻失去了一定数量的观众。早在2002年,《Editor﹠publisher》杂志的研究即表明,大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已经失去兴趣,电视的收视人数下降了35%。②
  
  二、网络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制胜原则
  
  网络媒体的出现,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传播形式于一身,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态势,然而,就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而言,网络媒体也并非全部吻合,只要充分发掘传播优势、有效规避传播劣势,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仍可以在新兴传播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1、形成传播个性
  网络媒体的发展丰富了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报纸、广播、电视等旧有传播方式会遭遇网络媒体大发展带来的强烈冲击。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传统媒体能否找准自身传播特点、形成传播个性至关重要。
  电视传播的特点在于传播符号的视听一体,在传播类型上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传播手段上兼有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对观众而言,观看电视新闻节目的“现场感”强,有效的非言语传播策略运用可激发观众的现场参与感。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化的今天,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既要强调新闻性,更要强化视听叙事的感染力和新闻现场的冲击力。
  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属于约定性行为,与网民在网络空间主动获取新闻信息相比,电视新闻观众始终处于“等待告知”状态。把握观众收视心理,形成节目的独特个性和风格有利于吸引观众准时“赴约”。
  2、打造新闻品牌
  在信息海量、更新迅速的当代社会,网络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其传播劣势也显而易见。对具体受众而言,海量信息不等于有用信息,信息泛滥的同时也意味着信息的极度匮乏。如何避免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真正迅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是网络时代受众面临的难题之一。网络媒体交互性强,给网络信息发布带来便利,不同观点随处可见,权威与非权威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对新闻事件真相的探求以及对权威解读的渴望,将成为网络时代受众的现实需求。
  与网络媒体提供网民自主挑选新闻的“拉式”服务相比,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类似于电视媒体提供“推式”服务,电视新闻节目面向目标观众推出符合其需要的新闻信息和权威解读,一方面可以弥补网络传播之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树立节目的权威形象,形成新闻品牌,逐步培养目标观众的收视习惯,形成稳定的收视群体。
  
  三、网络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制胜之道
  
  1、突出新闻现场感
  视听一体带来的强烈现场感是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节目的根本特点,也是电视新闻报道形成自身优势的首要之处。
  现场感要求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研究视听叙事规律,充分发挥视听叙事的表现力,不能简单满足于新闻信息的交代,而应充分考虑新闻信息的交代是否达到了真正“电视化”的表达。在设置电视新闻节目优劣的衡量标准时,要切实转变观念,将电视性和新闻性放置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新闻现场感的突出对一线摄像、录音人员的新闻采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传播中,非言语传播的特性更强,现场非言语信息捕捉的到位与否对新闻成品现场感的完善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应强化一线摄像、录音人员的记者意识,树立视听传播观念,培养有别于文字记者的特殊技能。
  2、强化新闻深度
  网络媒体的海量、即时传播优势决定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快、广,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多而不精、快而不准、广而不深的传播缺陷。电视新闻节目可避其锋芒,走精、准、深之路,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权威媒体特性,同时避开节目制作需要一定周期所带来的快捷性不足的缺陷。
  精炼、准确、有深度的电视新闻节目可有效防止受众在网络信息海洋中迷失后带来的时间浪费和心理迷茫,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快节奏社会的受众信息需求。强化新闻深度,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在对新闻事实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受众提供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的互动关系的解释和分析、前景趋势预测等,确保观众在一期节目中将应知欲知的信息一网打尽。
  3、叙事故事化
  要引导观众的持续关注,恰当选用叙事策略不可忽视。故事化叙事策略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必然选择。所谓故事化叙事策略,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中,通过叙事的简略化以及悬念的不断构建来引导观众的观看兴趣,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觉到简单易懂、兴致高昂。故事化叙事的基本特点是简单化和悬念化。
  电视传播符号包含画面、声音、文字等,传播符号丰富,非言语信息的传播比例较大,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力求信息交代的简洁、明了,而不是含混、模糊,否则观众容易迷失在具体的画面、声音或文字细节中,抓不住信息传达的重点。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线性特点决定了观众观看时的自主操作性较差,信息传达节奏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观众是持续关注还是迅速换台。在叙事过程中,恰当设置悬念、不断给以解答有助于持续吸引观众的收视。
  当前,网络媒体发展带来新闻信息的极大丰富和信息获取的极大便捷,更加凸显新闻传播中个性塑造和品牌树立的重要,对电视新闻节目而言,找准自身特性、发挥传播优势,是在新的传播格局中抢占一席之地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①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
  ②张振亭,《电视新闻如何应对网络新闻的挑战》[J],《电视研究》,2002(05):26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助教)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大众传媒的许多报道中,负面形象占有相当比例。在对个别事件和一般化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形象塑造中,媒体在报道上存在着“污名化”、“贴标签”的倾向。如果将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的特征,就会形成对这一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包括反映在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性歧视。  【关键词】媒体报道 污名化 贴标签 歧视性语言